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喬壁星

鎖定
喬壁星(1550—1613),字文見,號聚垣,原名北星,後改名壁星。臨城縣黑城鄉喬家莊村人。歷任河南中牟縣知縣,山東道監察御史,順天府丞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為官清廉,被稱為“明代天下第一清官”。喬壁星墓位於喬家莊村北,為省級文保單位。 [1] 
中文名
喬壁星
所處時代
明代

喬壁星匡正官風

萬曆三十四年,喬壁星被朝廷任命為四川巡撫。一到成都,他就採取措施一舉剎住當時官場“吃請”和“送禮”的風氣。據史料記載,喬壁星到達成都時,正是徵收和播種之後,人力物力凋敝不堪。喬壁星杜門謝客,“摒絕交際”,嚴禁吃請,比他以前任職的地方要求更加嚴格。為了震懾各級官員,他“語榜於戟門”,就是把不準“送禮”的命令張榜公佈於巡撫衙門的大門上,違者不管是蜀王府裏的蜀王、郡宗還是各路官僚,都將舉報、罷官。在他的威懾之下,“朱邸無敢以承筐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 [2] 

喬壁星一心為民

據雍正《四川通志》記載,自明初以來修建皇宮的木材主要從四川進貢。木役是明代四川最沉重的負擔之一。老百姓入山採運,去時十室九空,歸來十人一還,苦不堪言。喬壁星任四川巡撫後,“焦唇乾肺以為民求”,終於打破了延續兩百四十多年的陳規,向朝廷申請將民採改為官採。京路遙遠,他還親自繪畫路線,修設專道,最大限度地減輕老百姓的痛苦。蜀地榷税繁重,民不聊生,喬璧星就動用大户的贖鍰代完榷税,方便百姓。蜀地盛產摺扇,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記載,當時四川每年按例進貢的摺扇數達11540柄,百姓負擔沉重。喬壁星向朝廷爭取,每年裁去3000柄。他還節約公費白銀三萬二千兩,用於修河、濟邊、施藥、煮粥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捐出自己的俸銀四千兩,修築川南、川北險道,給老百姓帶來極大便利。 [2] 

喬壁星廉潔自守

喬壁星一生清廉。在外做官時,每次回鄉省親只帶圖書數卷。到家先不進門,而是當街打開行裝,“檢示通衢”,表明自己未帶任何財物,然後才進門,老百姓無不歎服。他離開成都退休返鄉,“蜀之所有還之蜀,不以分文自攫取”,回到家鄉時,財物較去時無增加。由於積勞成疾,他回鄉沒多久就去世了。家人無力安葬,不得不賣掉祖傳宅院才辦完喪事。蜀人感其恩德,在巡撫衙門不遠處建專祠紀念他,還在武侯祠左側刻碑《德政錄》,頌揚他清廉愛民的美德。他的墳墓在1968年被盜墓者打開,但並無金銀財物。棺頭上有一塊小石碑,為喬壁星去世前請人所刻,上書近乎直白的打油詩:我是大明一儒賢,手裏無有半文錢。墓中只有枯骨在,手提衣裳掂倒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