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李彥深過聊城

鎖定
《喜李彥深過聊城》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名稱
喜李彥深過聊城
作    者
元好問
創作年代
金末
出    處
《遺山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喜李彥深過聊城作品原文

喜李彥深過聊城
圍城十月鬼為鄰,異縣相逢白髮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羨君獨是北歸人
言詩匡鼎功名薄,去國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窮途無用説悲辛。 [1] 

喜李彥深過聊城註釋譯文

喜李彥深過聊城詞句註釋

①圍城十月:從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三月汴京被圍,至天興二年正月崔立與蒙古議降,蒙古軍撤圍,前後長達十個月。鬼為鄰:與鬼為鄰,意思是離死亡不遠。
②異縣:意思就是他鄉,這裏指聊城。
③獨:副詞,表示對比與轉折的意思,略同於“卻”。
④匡鼎:就是西漢經學家匡衡,漢元帝時官至丞相,後得罪免為庶人。他對《詩經》深有研究,故説“言詩”。
⑤去國:離開國都。國,都城。虞翻:三國時東吳人,曾任孫權的騎都尉之職。後因多次犯顏直諫,貶官交州(在今廣東、廣西一帶),他自恨命運不好,曾表示生時無人可與互相交談,死後當以青蠅作為弔客,並説:“使天下有一人為知己,足以無恨。”骨相(xiàng):人的骨骼相貌。古人認為骨相可以決定人的貧富禍福。屯(zhūn):艱難、困頓。 [1] 

喜李彥深過聊城白話譯文

往日,在圍城困守了整整十月,戰火中苦掙扎與鬼為鄰,如今與朋友在他鄉欣然相會,我頭上已添了白髮簇新。
只恨我,不如那南飛的大雁,羨煞你呵卻是個北歸的行人。
我好比長於説《詩》的匡衡,功名的福分本自微薄,我又像離開國都的虞翻,骨相多蹇命運艱屯。
老眼昏花的天公,從來就只是如此顛倒,身處窮途的遺民,也無須互訴無限的酸辛。 [1] 

喜李彥深過聊城創作背景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好友李彥深來到聊城探訪身被拘管的元好問。老朋友的突然來訪,給詩人那痛苦而屈辱的囚徒生活帶來了線喜悦,同時也勾起了詩人亡國遺臣的無限辛酸。正是在這種心情之下,詩人寫下了這首詩歌。 [1] 

喜李彥深過聊城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其自幼聰慧,後得進士及第,官至知制誥。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其詞在金代影響深遠,堪稱金詞之最。金滅亡後,元好問被囚禁長達數年之久。後回鄉隱居,直至逝世。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2] 
參考資料
  • 1.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161-163頁
  • 2.    (宋)蘇軾.《豪放詞》:萬卷出版社,2018.09: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