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喇叭蟲

鎖定
喇叭蟲是屬於異毛亞目的一種動物。蟲體呈喇叭狀(少數圓筒形),身體上佈滿了纖毛,體前端小膜口緣區長有按順時針排列的許多小膜結構,大多數喇叭蟲就是通過小膜的運動,將細菌、藻類、原生動物等旋轉着導入胞口內,食物泡中的殘渣,經體上方伸縮泡旁的胞肛排出體外。這一類原生動物適應力是很強的。
中文學名
喇叭蟲
拉丁學名
Stentor
動物界
原生動物門
纖毛蟲綱
亞    綱
多膜亞綱
旋毛目
亞    目
異毛亞目

喇叭蟲形態特徵

體形似喇叭,表面被纖毛,後端尖細,呈柄狀;前端似喇叭口,周緣有許多纖毛癒合成的膜狀毛,口即位於近旁。體內有念珠狀的大核、若干小核與伸縮泡。生活於池沼中,常以柄附着他物上,也能自由游泳。一般體極微小,須用顯微鏡觀察,較大的種,則肉眼可見 [1] 

喇叭蟲常見種類

有5種,它們是紫晶喇叭蟲(S.amethystinus)、天藍喇叭蟲(S.coeruleus)、多態喇叭蟲(Spolymorphus)、帶核喇叭蟲(S.roeseli)和多形喇叭蟲(S.multiformis)。

喇叭蟲生存環境

極少數喇叭蟲(如紫晶喇叭蟲)由於體內有共生綠藻為光自養型營養。喇叭蟲常用後端固着器附於它物上,遇刺激全身收縮,也可利用體纖毛和前端一系列小膜的擺動,在水中遨遊。
也有極少數種類,象繆氏喇叭蟲(S. mulleri),居住在自己分泌的膠狀管中,在原地伸縮。喇叭蟲體長不一,梨形喇叭蟲(S. pyri-formis)只有 0.2mm,繆氏喇叭蟲卻長達2~3mm,兩者相差10~15倍。帶核喇叭蟲在水温為 0~25℃,pH 5.9~9.4,DONH4濃度分別為0~12.7與0~5.0mg/L 條件下,均能生活得很好,説明這一類原生動物適應力是很強的。

喇叭蟲繁殖

喇叭蟲無性生殖靠橫分裂,一分為二。有性生殖屬於暫時性接合生殖類型,具體過程見圖。接合體沒有大小之分,在接合生殖時,開始是各蟲體前端相互接觸之後向下有所延伸。接合時間卻要比草履蟲長得多,高達30小時。在接合時。各自大核由念珠狀逐漸向彌散狀變化,其間眾多的小核也隨着大核遷移,並圍在大核周圍併發生膨脹(enlarging),並進行一系列有絲分裂,包括有減數分裂發生,在產生新小核過程中,有大量的小核退化消失,因而小核數量由多到少,最終每個接合體有性核經再分裂,產生1個動原核、1個靜原核,交換動原核完成受精,跟着接合體分開,合子核再經兩次分裂,形成4個新核,2個變成新大核(此時原來老大核被吸收、徹底消失),另2個經有絲分裂,又形成4個新小核。接着,新大核行無絲分裂,新小核行有絲分裂,重又出現小核圍着大核,並一起遷移,大核又排列成念珠狀。
喇叭蟲
喇叭蟲(7張)
接合生殖第10天,每個接合體發生橫裂。1個接合體產生2個新仔蟲,整個過程圓滿完成。從整個過程看,其接合生殖有與草履蟲相同之處,但從耗費的天數、子代產生的數量、2個新大核出現,到一系列大核排列成念珠狀等,都顯示出喇叭蟲的特色。關於喇叭蟲的包囊問題,有人發現天藍喇叭蟲和多形喇叭蟲的包囊均呈長瓶狀,上端有一膠狀塞保護,也有人發現,黑喇叭蟲(S.niger)包囊,卻是褐色、球形,無論那種形狀,全都是對惡劣條件的反應。

喇叭蟲再生過程

在喇叭蟲( Stentor coeruleus)分裂後期相{當於 Tartar(1958C)的分期5-8期}時,以玻針璃沿蟲體的縱軸作背腹或左右的方向切割,所得的四種斷片是:
(1)背斷片,無口,無核;
(2)腹斷片,有口,核和分裂原基;
(3)左斷片,無口,有核;
(4)右斷片,有口,無核,有分裂原基。將這些斷片分別培養,並進行羣細觀察。
在含有核的斷片中,其中有一部分進行再生並完成分裂,形成二個新個體。另一些斷片則中止分裂,再生後形成聯體。從現有實驗的觀察,這些在再生中形成的聯體,是和在切割時所處的分裂時期,切割方位,以及切割後傷口的癒合方式等有關。
在再生中形成的聯體,大多數經過退化和吸牧過程,仍恢復為單一的個體。可是有少數例子則通過分裂過程仍能繼續產生聯體。聯體進行分裂的方式和正常的相同,聯體的二個成員同時地各自產生口原基和分裂。因而分裂完成後仍產生二個聯體。在聯體的後代中往往也出現一些單一個體,根據一些例子的觀察,可有二種情況。其一是聯體之一的成員逐漸退化而被吸收,因而調整恢復為單一的個體;另一為聯體的二個成員進行非同步的分裂,因而也可產生單一的個體。因此聯體成員的健康和同步分裂似乎為在後代中持聯體的必要條件。
在不含有核的斷片中,有的繼液分裂過程形成二個不完整的無核的個體,有的也形成聯體。可是都由於不能完成再生過程和缺乏進一步分裂的能力而死亡 [2]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 生物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05,第405頁
  • 2.    實驗動物學專業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彙編,中國動物學會,1963年10月,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