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善本

(唐代樂師)

鎖定
善本,唐琵琶家,曾被讚譽為“唐代琵琶第一藝”。俗姓段,人稱段師。善本有弟子數十人,以康崑崙、李管兒最為著名。
本    名
善本
別    名
俗姓段,人稱段師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不詳
職    業
琵琶

善本引言

唐琵琶家。生卒年不詳,貞元年間在世。
長安莊嚴寺僧,俗姓段,人稱段師。貞元年間曾與康崑崙比賽琵琶,將康所彈《羽調綠腰》移入“風香調”中彈出,崑崙驚服,拜請為師。
善本有弟子數十人,以康崑崙、李管兒最為著名。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善本《江西全省圖説》善本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説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最早是指校勘嚴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後含義漸廣,包括刻印較早、流傳較少的各類古籍。由於歷代藏書家中,善本肯定是舊本,那些抄寫、刻印年代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書家丁丙在其《善本書室藏書志》的編例中,規定收書範圍是:1、舊刻;2、精本;3、舊抄4、舊校。他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將舊刻規定為宋元版書,精本為明代精刻。依據這一劃分,隨着時間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後移。民國時期,明刻本漸漸進入舊刻行列,本世紀中期以後,乾隆以前刻本全都變成了善本,甚至無論殘缺多少,有無錯訛,均以年代劃界。實際上,真正的善本仍應主要着眼於書的內容,着眼於古籍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70年代末,《中國善本書總目》開始編纂,在確定收錄標準和範圍時,規定了三性、九條,這應該是對善本概念的一個完整週詳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寫的圖書。
(2)明代刻印、抄寫的圖書(版本模糊,流傳較多者不在內)。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傳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印行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説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及較少見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抄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國印刷技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印刷水平的各種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較精版畫的刻本。
(9)明代印譜,清代集古印譜,名家篆刻的鈐印本(有特色或有親筆題記的)。

善本善本簡論

一:什麼叫善本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文字訛誤的書本。
漢朝人已經説到。『漢書-河間獻王傳』有云:“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朱弁『曲洧舊聞』説:宋人“穆伯長好學古文,始得韓、柳善本,欲二家集行於世,乃自鏤版,鬻於相國寺。”
葉夢得『石林燕語』説:“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
書不多有,而藏者精於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人對善本的看法,可以歸納為一句話:
“凡書籍必須精加讎校方為善本,否則便是俗本、劣本。”
明清兩代學者對善本的界説大致與宋人相同。
清-張之洞給善本提出了三條標準,比較合理。
張之洞『書目答問-輶軒語-語學篇』:
“善本非紙白版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不訛不誤之本也。善本之義有三:
一曰足本〔無闕卷、無刪削〕,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舊本〔舊刻舊抄〕。”
錢塘丁丙對什麼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條標準:
一是舊刻;二是精本;三是舊抄;四是舊校。
丁丙四例,略足本,而特標舊校於精本,特指明刊,實較張氏所標三義,更為精到。
二:善本的衡量、評價標準:“三性”、“九條”。
三性:
1:歷史文物性。
所謂歷史文物性,當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指古書版印、抄寫的時代較早而具有歷史文物價值。
二是指古書可作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文獻實物見證而具有某種紀念意義。
2:學術資料性。
所謂學術資料性,除了指經過精校細勘,文字上訛誤較少和經過前代學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寫本、抄本、印本以外,還應包括古書中那些在學術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説較有系統,或在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資料方面,有比較集中、比較完善、比較少見的稿本、寫本、抄本、印本。
3:藝術代表性。
所謂藝術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國古代各種印刷技術的發明、發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裝幀上能反映我國古代書籍各種裝幀形制的演變;或是用紙特異,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國古代造紙工藝的進步和印刷技術水平的古書。
九條: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包括殘本與散葉〕
2:明代刻、抄寫的圖書。〔包括具有特殊價值的殘本與散葉〕 但版印模糊,流傳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
5: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或集眾説較有系統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代表一定時期技術水平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
9:印譜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的收,一般不收。
最早出現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書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內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裝幀好,時代久、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書籍。版刻書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書,唐以前沒有發明印刷術,用刀筆刻寫筆刻在竹簡、縑帛、紙和羊皮上。唐發明了模印法後,宋的雕版印刷已經非常發達,書籍發行量大增。印書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經辦的,質量好。民間作坊質量參差不齊,裝幀、脱字、訛字、紙張、字跡等存在種種問題。宋代是版刻鼎盛時期,於是出現了對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不同版本書籍收錄文獻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別;書籍版本出現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複本的差別。善本的內涵也比原來更擴大了,以後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總結歸納,最後形成了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説。
善本的“三性”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善本的“九條”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明代刻、抄寫的圖書;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善本的時代下限,一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中國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亞更早一些。圖書作為重要的標誌文明的牌記,與中國古老的文明社會並駕齊驅發展着。從壁石、鐘鼎、竹簡、尺牘、縑帛到紙張,無一不向社會傳播文明,傳遞知識。但久經改朝換代、天災人禍,能保留下的古書少之又少,所以,古書收藏愛好者認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較清晰。凡國內藏書只此一部的,未見各家收藏、著錄的,一概稱為國內孤本。
珍本與善本的界定,歷來為版本鑑定學者所爭論。宋效先老師曾在1987年發表論文指出:珍本是比較稀見或比較珍貴之本,善本是凡內容有用,流傳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學術或藝術價值之本。
而在李致忠老師的觀點中認為:在西方人的觀念裏和詞彙中,善本就是珍貴的、值錢的、罕見的傳本,這實際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義。時代久遠,傳世孤罕的書籍,自然珍貴。甚至雖有明顯的文字訛脱,反被視為珍貴版本,這在古今中外都有實例可舉。本來珍並不等於善,罕見的東西並不一定真好,可是誰也不會把珍貴的東西視若糞土。這就在實際上把珍、善合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