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業航天

鎖定
商業航天,是指航天產業商業化進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出台,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
2014年起,我國開放民間資本搞火箭、造衞星;2023年,5家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先後成功向近地球軌道發射13發火箭,同時,多個衞星公司也開始走向商業化閉環。 [4] 
中文名
商業航天
所屬領域
商業航天領域

商業航天簡介

航天方面,全球正處於衞星密集發射前期,預計未來10年地球近地軌道將部署近6萬顆衞星,商業發射需求快速增長。 [3] 
美國商業航天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其影響可以分為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衍生影響。以2004年的情況為例,美國商業航天產業直接經濟影響超過166億美元、間接經濟影響超過463億美元、衍生影響超過350億美元。 [1] 
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航天產業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驕人成績,航天產業初具規模。但不得不承認,我國航天產業總體上仍具有較強的軍用背景,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組成了我國航天工業的主體。打破“封閉”的航天產業,讓航天產業注入新鮮血液,成為航天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可喜的是,我國航天產業在多個領域已經步入了商業化進程。近年來,伴隨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以及“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國航天領域在商業航天方面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探索中國商業航天的道路上,美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歷程,或許能給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頗有價值的啓示。

商業航天美國航天的商業時代

曾幾何時,美國航天界一直是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手主導的。進入新世紀,美國的商業航天在整個航天產業中所佔的份額變得越來越大,這是過去一直以政府為主導的美國航天發展過程中的新趨勢。
這種趨勢要從一組數據説起。有數據顯示,從1985年到1988年10月間,航天飛機的發射價格增加了85%,即每次發射費用飆升到9000萬美元。這筆花費完全違背了NASA最初設計航天飛機的預算,也違背了可回收技術是為了節省發射成本的初衷。
不能放棄對太空的探索,又沒有大量資金用於航天科技投入,NASA必須要尋找其他的途徑實現航天探索——競價招標。
2008年,NASA啓動了“商業軌道運輸服務”項目,旨在為國際空間站發展商業補給服務。經過招標,NASA最終選擇了兩家創新能力強的私企,運送貨物到國際空間站。
這兩傢俬企中的一家就是直到今天都備受關注的Space X。自創立起,SpaceX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尋求新的突破,憑藉技術優勢逐漸成長為行業的領袖,而NASA在競爭招標的過程中獲得了“物美價廉”的設計方案和設備。
這是美國太空探索戰略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轉型。私營公司成為了研發製造航天運載器的主力,NASA則扮演“甲方”的角色。美國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從火箭到飛船,甚至防熱層均由商業公司製造,載人登月計劃:指令艙、服務艙、登月艇和月球車都是通過招標由商業公司完成。
可以説那些參與競爭招標的商業公司才是美國航天大秀中的主角,它們的助力使美國至今都保持全球航空航天工業的領頭羊的位置。而在這過程中,美國政府同樣起到推動作用,在其2010年頒佈的《美國國家航天政策》中提出了要致力於鼓勵和推動商業航天發展計劃。該計劃明確提出,未來美國近地軌道載人和貨物運輸服務將由商業航天承擔,通過競爭使近地軌道載人探索活動更加便利,成本更低。同時,這樣可以加快航天技術革新的步伐,不但可以填補美國現階段航天運輸能力的缺口,還可以開啓一種新的航天企業競爭模式。
美國航天私企的成功,給我國的航天運載器的效率和效益,提出了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航天體制改革,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鑑。
2020年11月16日,美國SpaceX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用獵鷹9火箭,成功將搭乘有4名航天員的載人龍飛船(Crew-1任務)發射升空,駛向國際空間站
這是2011年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退役後美國本土首次載人航天發射,也是航天史上首次由私人公司完成的載人航天。
在此之前,國際上航天市場的商業化已經展開。1984年,美國政府發佈《空間商業發射法案》,向商業公司放開火箭發射業務。
2023年,美國共發射火箭116次,重點是,其中98次都來自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除去2次實驗性質的“星艦”發射,2023年,SpaceX旗下“獵鷹9號”和“重型獵鷹”可複用運載火箭共實施96次發射,全部成功,全球佔比43%。2023年,SpaceX發射質量達1195噸,全球佔比80%;發射的衞星數量為2514顆(其中“星鏈”佔1948顆),全球佔比87%。SpaceX作為私營航天公司,成為美國航天的主力。 [5] 
相較國際市場,中國的民營商業航天領域真正放開發展僅五六年的時間。 [2] 

商業航天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

新興航天企業參與商業航天發展、加入市場競爭,為美國商業航天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發展理念和商業模式,將美國商業航天推向了新的高度。中國在商業航天的探索道路上一直在努力。
這裏必須要圍觀幾個在中國商業航天裏佼佼者。
2014年初成立的翎客航天公司,雖然創立時間不長,卻被譽為“中國版Space X”,創立半年估值一億。這是國內首家從事航天系統產品研發製造及商業發射服務的民營公司,目前已完成多款火箭發動機研製及試驗箭發射,計劃於2019年前進行首次商業火箭發射。“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真正把它當作事業來做。”創始人胡振宇説。
另一家名為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火箭公司”),是中國航天三江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隸屬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中國首家以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其註冊的經營範圍為:運載火箭設計、研發、製造、銷售;航天器研發、製造;承攬國際和國內商業發射服務等。由於國內從來沒有企業以“火箭發射”為經營範圍,在註冊時還曾經遇到了一點波折,最後經過國家工商總局認可後才准予註冊。
航天科工集團本身是一家軍工企業,在導彈研發和生產上有着多年的積累。而正是這種積累,讓該集團能夠有能力開拓商用火箭發射市場。“商業航天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立商業公司後,運作的機制和體制都將更加靈活,更貼近市場。”總經理胡曉濤説。
“吉林一號”衞星同樣是不能繞開的部分。2015年10月7日12時13分,我國航天事業迎來歷史性時刻,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衞星——“吉林一號”衞星系統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誌着我國航天遙感應用領域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邁出重要一步。
2015年被認為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元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出台,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
以翎客、藍箭、零壹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開始創立。
天儀研究院在軌10星,九天微星一箭7星,藍箭航天發射全國首枚民營運載火箭“朱雀一號”……短短三年時間,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2]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方興未艾,前途光明。國家在政策上更是積極推進。2012年起,我國積極鼓勵“軍民融合”。2016年4月,國家航天局明確表示,“十三五”是中國航天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將編制《航天發展“十三五”規劃》和《空間科學“十三五”規劃》,發佈第四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來推動航天立法及航天法規體系建設步伐。另外,隨着我國航天產業的飛速發展,在決策層的推動下,我國與其他國家在航天方面的合作也將越來越多。
中國商業航天的春天已經到來,雖然當前航天相關政策法規並不完善,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商業航天方面的創業公司以及致力於推動航天商業化的互聯網+航天的電子商務平台航圈網已然走進人們的視野。
2019年7月25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星際榮耀成功發射“雙曲線一號遙一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更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2] 
2021年4月,《浙江省重大建設項目“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公佈,“寧波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項目”落户象山,總投資200億元。 [2] 
2023年,5家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先後成功向近地球軌道發射13發火箭,同時,多個衞星公司也開始走向商業化閉環。相比2022年的5次同比增長160%。截至目前,我國成功將火箭發射入軌的商業火箭企業就包括——星際榮耀、星河動力、藍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東方空間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這是“商業航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5] 
2022年7月,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開建,目前一號發射工位已竣工,2024年上半年將完成首次火箭發射,有望在年內實現常態化發射,全部建成後將具備一年32發的能力。目前,二號發射工位也在加緊建設中。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