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

鎖定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組詩唐鐃歌鼓吹曲》十二首的第十首詩。此詩歌頌唐朝大將李靖的戰功。
中文名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 [1] 
年    代
中唐 [2] 
作    者
柳宗元 
體    裁
五言詩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作品原文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1]
吐谷渾盛強,背西海以誇。
歲侵擾我疆,退匿險且遐。
帝謂神武師,往徵靖皇家。
烈烈旆其旗,熊虎雜龍蛇[2]。
王旅千萬人,銜枚默無譁[3]。
束刃逾山徼,張翼縱漠沙[4]。
一舉刈羶腥[5],屍骸積如麻。
除惡務本根,況敢遺萌芽。
洋洋西海水,威命窮天涯。
系虜來王都,犒樂窮休嘉[6]。
登高望還師,竟野如春華。
行者靡不歸,親戚讙要遮[7]。
凱旋獻清廟,萬國思無邪[8]。 [1]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註釋譯文

【註解】
[1]吐谷渾:《舊唐書》卷一九八《吐谷渾傳》記載:“吐谷渾,其先居於徒河之清山……隋煬帝時,其王伏允來犯塞。……太宗即位,伏允遣其洛陽公來朝,使未返,大掠鄯州(今青海西寧樂都一帶)而去。……時,伏允年老昏耄,其邪臣天柱王惑亂之,拘鴻臚丞趙德楷,太宗頻遣宣諭,使者十餘返,竟無悛心(悔改之意)。貞觀九年(635),吐谷渾寇邊,以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大破其國,吐谷渾之眾遂殺其可汗來降。”
[2]烈烈:熾烈貌。旆(pèi沛):古時末端形狀象燕尾的旗,此處泛指旌旗。熊虎龍蛇,指旗幟上的圖形。古時”交龍為旂(qí旗,古代一種旗子),……熊虎為旗,鳥隼(sǔn損)為旟(yú雨,古代一種軍旗),龜蛇為旐(zhào造,古代一種旗子)。
[3]銜枚:古代軍隊秘密行動時,讓士兵口中橫銜着枚(像筷子似的東西),防止説話,以免敵人發覺。
[4]徼(jiào叫):邊界。
[5]羶(shān山):羊肉的腥臊氣味。
[6]犒樂:指犒賞的音樂,慶功的音樂。
[7]親戚:親人和親戚。讙(huān歡):同“歡”。要遮:攔截,阻留。
[8]清廟:宗廟的通稱,清:肅穆清靜。
【譯詩】
伏允得勢兵強馬壯,西海為池固若金湯。
連年侵邊擾我百姓,打打退退遠遁他方。
秦王選派精兵良將,征戰西海保衞邊防。
五色軍旗如火如焰,各繪其形迎風招展。
萬千天兵深入敵陣,銜枚前進悄無聲響。
捆束刀刃翻越高山,穿越沙漠似鳥飛翔。
殲滅頑敵一舉告破,敵屍遍野堆積如山。
除惡務盡上古至理,須防蠻夷死灰復燃。
西海蕩蕩今非昔比,南北內外悉歸大唐。
賊人元兇京城繫頸,犒賞三軍樂聲悠揚。
登高望遠凱旋班師,漫山遍野春花飄香。
全軍將士勝利歸來,親人戚友簞食壺漿。
凱歌高奏祭拜祖廟,諸侯萬國斷無他想。 [1]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作品簡析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是《唐鐃歌鼓吹曲十二篇》的第十首。《吐谷渾》敍李靖赫赫戰功,為五言詩,似樂府作品,又如古詩風味,一韻到底,筆法與《唐鐃歌鼓吹曲·河右平》《唐鐃歌鼓吹曲·鐵山碎》相類。值得一提的是,此詩盡極歌功頌德之美辭麗語,王師凱旋,“登高望還師,竟野如春華”,“凱旋獻清廟,萬國思無邪”。從某種意義上看,也表現了詩人盼統一頌太平的愛國情懷。 [1] 

唐鐃歌鼓吹曲·吐谷渾作者簡介

柳宗元 [2]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進士及第,五年後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後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後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後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今存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説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説》、《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