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棗樹的傳説

鎖定
唐棗樹的傳説是由慶雲縣文化局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唐棗樹的傳説”集中反映了慶雲人民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涉及到慶雲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
中文名
唐棗樹的傳説
所屬地區
山東德州慶雲縣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時間
2006年
遺產編號
Ⅰ-5-2
遺產級別
申報單位
慶雲縣文化局

唐棗樹的傳説民間傳説

唐棗樹 唐棗樹
老棗樹即慶雲縣的唐棗樹,此樹在慶雲鎮原後張鄉尹家村村南,漳衞新河原鬲津河南岸,這棵老棗樹的傳説數不清、説不盡,曾在清代康熙元年任慶雲知縣的盧元培做詩讚這棵奇樹“半畝清陰俯碧川,滄桑歷盡勢參天。繁枝自抱風雲色,貞幹寧辭冰雪緣。高士結廬容嘯傲,將軍屏坐寄流連。聊珠而後知盈篋,絕勝南華第一篇。”
這首詩對老棗樹的描寫可以看出上推千年這棵樹就可遮陰涼達半畝之多,雖歷盡滄桑,仍有參天之勢,枝繁葉茂,羅城及瓦崗寨的這些將軍們為了大唐的基業,出生入死進出慶雲絕非一次,而且是每次來都是在此拴戰馬席地而坐休息。並商議軍中大事,成了一個野外的瓦岡將軍議事休息的場所,所以那時當地百姓就有將軍樹之説。唯有羅成將軍對這棵樹情有獨鍾、流連往返,炎熱的季節,那戰馬見到古樹可歇涼,也高興地蕭蕭長斯鳴。到了棗熟的季節可採摘以紅珍珠樣的一筐又一筐的紅棗子。 [1] 
唐棗樹的傳説在慶雲源遠流長,經歷了各個歷史時期,傳説故事非常優美,情節動人。其中,主要的經典的傳説有以下幾個:第一、隋末末年,瓦崗寨起義將領羅成曾在此拴過馬;第二、明朝燕王掃北之時,部分百姓避於樹下,正值大霧彌天,倖免於難。第三、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砍伐這一帶棗樹,羣眾集此樹下抗爭,此樹遂得以保護。第四,明朝萬曆年間,周迅刨樹的傳説。

唐棗樹的傳説傳説內容

唐棗樹的傳説源遠流長,流傳最廣的是隋末瓦崗寨起義將領羅成曾在此拴過馬的傳説。
在慶雲縣漳衞新河南岸、周尹村附近,有一千畝古棗羣,樹齡都在幾百年以上。在這片古棗林中,有一棵千年以上的古棗樹,《中國名勝大辭典》稱為“唐棗樹”其實它是隋末唐初種植的,樹齡在1400年以上,是名符其實的中華棗樹之最。  相傳隋末唐初,瓦崗寨英雄羅成同父親羅藝在邊關征戰多年,征塵未洗,回山東歷城老家探親。一日來到山東河北交界處的慶雲縣鬲津河畔 (現漳衞新河),一見河水碧綠清澈,河岸上綠草茵茵,父子倆便下馬歇息。羅成在河邊飲完馬,見河南岸不遠處有一棵長勢茂盛的棗樹,便走過去將馬拴在樹上,然後躺在樹下乘涼。此時正值農曆八月,天氣依然炎熱,又加連日征戰,羅成非常疲勞,不一會便鼾聲大作,躺在樹下睡着了。父親見兒子飲馬未歸,便四下尋找,聽到馬的嘶叫,聞聲尋到樹下,見羅成睡的正熟,又見兒子一臉的倦容,不忍心喊醒,便也倚在樹上睡着了。不知不覺一個時辰過去,父親羅藝醒來,抬頭見日頭偏西,便叫醒還在熟睡的兒子,想催馬趕路,這時父子倆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知道還沒吃午飯。抬頭一望,見四處皆是棗林,不見村舍,何處尋得酒飯?正一籌莫展之際,羅成忽覺得頭上 “啪”的響了一下,一抬頭,見是從樹上落下的一顆紅棗砸在頭上,滾落在腳下,羅成撿起來放在嘴裏一咬,便覺得滿嘴生津,甘甜透腑。隨即他便順手在樹上摘一把,遞給父親。羅藝吃了幾顆,連稱好吃。羅成便爬上樹去,摘起棗子來。  羅成在歷城住了幾日,秦王李世民邊關告急,召傳羅成飛馬疾去,羅成見了李世民,下馬見鞍中有幾顆色澤鮮亮,形似瑪瑙的紅棗。原來他在樹下拴馬時,樹上有幾顆紅棗落在馬鞍的夾縫中,當時他只顧星夜趕路,並未發現。現在見了,捨不得再吃,拿出來獻給秦王李世民,並把拴馬摘棗的故事向秦王敍説了一番。李世民聽罷,又將紅棗放在嘴裏一嚼,果然香甜四溢,美味可口,便稱讚不已。後來羅成戰死沙場,秦王李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每日三餐,盡是山珍海味,時間一長,他吃得有些口膩。忽一日,他想起了羅成獻給他的那幾顆紅棗,不由得胃口大開,趕緊差人下鄉來尋。尋棗的官差翻過千山萬水,從京城西安來到鬲津河畔現在的周尹村,總算找到了羅成栓馬的那棵棗樹,摘下一些熟透的紅棗回京城獻給李世民。李世民交給御善房,吃後仍讚不絕口,從此,這棵有着千餘年曆史的棗樹,也被當地百姓稱為 “唐棗”了。 [2] 

唐棗樹的傳説傳承意義

“唐棗樹的傳説”集中反映了慶雲人民不屈不撓,勤勞勇敢的精神,涉及到慶雲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唐棗樹的傳説”植根於慶雲人羣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在該民族羣體中起着確認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為慶雲人的一張有代表性的“名片”。對於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唐棗樹的傳説現狀

為了保護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慶雲縣人民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劃,並組織專門人員對此進行挖掘整理。為了使“唐棗樹的傳説”這一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能夠得到發揚光大,他們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該計劃由慶雲縣文化發展服務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由慶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負責檢查、督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