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馬尼·迪奧裏

鎖定
哈馬尼·迪奧裏(法語:Hamani Diori)(又譯作:阿馬尼·迪奧裏)(1916年6月6日,蘇杜雷,——1989年4月23日,拉巴特。)尼日爾國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國務活動家、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
早年從事教育工作,二戰後從政。1946年創立尼日爾進步黨,1947年該黨加入非洲民主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1946~1959年任法國國民議會議員。1958年12月18日-1960年11月10日任尼日爾總理。1960年8月尼日爾獨立後,當選為第一任尼日爾總統,並連任三屆(1960年11月10日-1974年4月15日)。1974年4月被以賽義尼·孔切為首的一批軍官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逮捕入獄。1980年4月才被釋放,獲釋後又一直被軟禁。1987年解除軟禁後移居摩洛哥,直至去世。 [1] 
中文名
哈馬尼·迪奧裏
外文名
Hamani Diori
別    名
阿馬尼·迪奧裏
迪奧裏·哈馬尼
國    籍
尼日爾
民    族
哲爾馬族
出生日期
191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989年4月23日
畢業院校
威廉·蓬蒂師範學校
職    業
政治家、教師
主要成就
尼日爾首任總統
非洲國家衝突的仲裁人
出生地
法屬西非尼日爾海外領地蘇杜雷
配    偶
艾莎圖·迪奧裏
政    黨
尼日爾進步黨
宗    教
伊斯蘭教

哈馬尼·迪奧裏人物生平

哈馬尼·迪奧裏(Hamani Diori,1916年6月6日——1989年4月23日)
尼日爾第一共和國總統,尼日爾進步黨總書記,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擔任教師

年輕時的哈馬尼·迪奧裏 年輕時的哈馬尼·迪奧裏
1916年6月6日生於尼日爾首都尼亞美附近的小鎮蘇杜雷的一個公務員家庭,習稱:迪奧裏·哈馬尼。父親是法屬殖民政府的公共衞生官員。哲爾馬族。信奉伊斯蘭教。早年曾在尼亞美小學、波多諾福維克多·巴萊中學讀書。1936——1938年在塞內加爾達喀爾的威廉·蓬蒂高等師範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尼亞美和馬拉迪當小學教師。1938——1946年在巴黎法國國立海外研究學院任哲爾馬語和豪薩語教師。1946年回國後任尼亞美的菲林格學校校長。 [1-2] 

哈馬尼·迪奧裏從政道路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
1946年5月12日與布布·哈馬、吉博·巴卡里共同創立尼日爾民主聯盟,成為尼日爾民主聯盟—非洲民主聯盟尼日爾支部的創始人之一。1946年10月當選為法國國民議會尼日爾議員。1951年任尼日爾民主聯盟總書記,並任尼亞美中學校長。1955年尼日爾民主聯盟發生分裂,總書記吉博·巴卡里為首的社會主義派反對非洲民主聯盟改變政策和脱離法國共產黨,以迪奧裏、哈馬為首的右翼支持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非洲民主聯盟主席)。1956年,巴卡里一派組成薩瓦巴(意為自由)黨,迪奧裏一派改稱進步黨,哈馬尼·迪奧裏任尼日爾進步黨總書記。1957——1958年任法國國民議會副議長。1958年3月——1959年7月任歐洲議會議員,並任歐—非聯盟主席和歐—非委員會副主席。 [2] 
1957年初,根據法國海外領地“根本法”,尼日爾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半自治共和國。薩瓦巴黨上台執政,該黨總書記吉博·巴卡里出任半自治政府總理。1958年9月28日,法國殖民主義者操縱“公民投票”,強行通過《戴高樂憲法》,用武力解散了號召公民投票反對《戴高樂憲法》、主張立即獨立的薩瓦巴黨政府和領地議會,宣佈薩瓦巴黨為非法,使尼日爾只取得了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地位。同年10月,在議會新的大選中,法國扶植的尼日爾進步黨獲勝上台執政,哈馬尼·迪奧裏任臨時自治政府委員會主席。1958年12月18日,尼日爾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一個自治共和國,哈馬尼·迪奧裏任共和國總理。1960年7月11日,尼日爾和法國簽訂了共同體向尼日爾“移交權力”的協定,尼日爾退出“法蘭西共同體”。 [3] 
迪奧裏和夫人艾莎圖 迪奧裏和夫人艾莎圖

哈馬尼·迪奧裏首任總統

1960年8月3日,尼日爾正式宣告獨立,1960年11月10日,哈馬尼·迪奧裏當選為尼日爾共和國第一任總統,1965年11月和1970年11月兩次連選連任。哈馬尼·迪奧裏還兼任部長會議主席和國防部長,1960年11月10日——1963年和1965年9月30日——1967年4月14日兼任外交部長。 [2] 
哈馬尼·迪奧裏總統 哈馬尼·迪奧裏總統
獨立後,以迪奧裏為首的政府頒佈了第一部憲法,制定了發展政策,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有所發展。從1969年開始,由於天災人禍,整個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迪奧裏政權的獨裁統治和腐敗,激起羣眾強烈不滿,迪奧裏政權同軍隊的矛盾也日趨尖鋭。 [3] 
1974年4月15日,哈馬尼·迪奧裏被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賽義尼·孔切中校為首的一批軍官發動的軍事政變所推翻,被囚禁於津德爾省。1980年4月被特赦釋放,獲釋後一直被軟禁。1987年11月,孔切將軍病逝,總參謀長阿里·賽義布上校繼任國家元首,哈馬尼·迪奧裏結束了十三年的禁錮生活,恢復人身自由,並在解除軟禁後定居於摩洛哥,1989年4月23日在拉巴特去世,享年73歲。 [2] 

哈馬尼·迪奧裏治國理念

哈馬尼·迪奧裏執政後,對內實行政治高壓,建立進步黨的一黨專政,大肆鎮壓反對派,解散全國工會聯盟(黑非洲勞工聯盟尼日爾支部)和農民組織,禁止一切政治性集會,不允許公務員從事政治活動。憲法規定實行總統制並賦予總統極大的權力,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統帥,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五年,可連選連任。 [4] 
迪奧裏總統 迪奧裏總統
尼日爾部族眾多,矛盾複雜。獨立後,部族矛盾新舊交織。豪薩族是東部的大部族,其人數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迪奧裏所在的哲爾馬-桑海族是西部的重要部族,全國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哲爾馬-桑海族人。境內還有頗爾、圖阿雷格和卡努裏等部族居民。由於歷史原因和法國的作用,長期以來,尼日爾東、西部部族間矛盾重重,導致國內局勢日趨激化。人口不算多,然而得到宗主國法國支持的哲爾馬-桑海組,政治上長期處於主導地位。1956年,哈馬尼·迪奧裏在法國殖民者的扶植下,把同族代表人物吉博·巴卡里排擠掉,建立親法反共的尼日爾進步黨。 [5] 
在此後的18年間,在進步黨政治局中哲爾馬-桑海族成員就佔了2/3.而居全國人口多數的其他部族人在政治局卻微乎其微,僅僅作為陪襯罷了。為了避免政府機構同樣有濃重的地區和部族色彩,哈馬尼·迪奧裏吸收豪薩族等部族的著名人士入閣。然而,局內人明白,這只不過是把他們作為一種點綴。迪奧裏執政14載,依靠單一部族掌權,熱衷於專制統治,激起其他眾多部族越來越強烈的不滿。 [5] 

哈馬尼·迪奧裏對外政策

哈馬尼·迪奧裏與前宗主國法國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密切關係。獨立時,尼日爾於法國簽訂有“合作”協定和“防禦”協定。獨立後,尼日爾財政經濟仍受法國控制。法國不僅是尼日爾進出口的主要對象,還是向尼日爾提供援助的主要國家之一。 [4] 
由法國人一手扶上台的哈馬尼·迪奧里長期推行親法政策,他仗着龐大的法國顧問團“輔佐”其已成為眾矢之的的尼日爾政權,請法國人當他的私人行政助理和內閣總監。在雙邊協定保護下,法國在尼日爾享有軍事、經濟的特權,不斷向尼日爾派駐軍隊和技術人員,並完全控制尼日爾豐富的鈾礦 [5] 
1967年7月,法國和尼日爾簽訂了一項開發阿加德茲北部鈾礦的協定。協定規定,鈾礦由法國—尼日爾合營公司進行開發;開發資金的85%由法國的原子能署和兩傢俬營公司提供,15%由尼日爾提供。1970年6月,尼日爾同法國原子能委員會和一家日本壟斷聯合企業簽訂了一項開發在阿科坦地區的鈾礦的三方協定,每年可生產出精鈾1500噸。法國通過這些所謂的“合作”,從中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尼日爾得到的只是殘羹剩飯。 [4] 
哈馬尼·迪奧裏曾在1963年先遭暗殺,在1965年經歷未遂軍事政變和受到薩瓦巴黨成員的襲擊,他利用法國顧問和駐軍鎮壓反對派,學生和工會強烈抗議法國新殖民主義。
歷史上,尼日爾人民對法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和統治進行了英勇的反抗和長期的鬥爭。哈馬尼·迪奧裏推行的親法政策和法國的行徑激起了尼日爾各階層、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反法怒潮。1972年,法國總統喬治·讓·蓬皮杜訪問尼日爾時,心中燃燒反法怒火的尼日爾青年散發傳單,強烈要求哈馬尼·迪奧裏政府辭職,進而爆發了此起彼伏的示威遊行。從1973年10月到1974年1月,學生罷課,全國中等學校陷入癱瘓。 [5] 
在人民的強烈要求下,尼日爾政府也採取了一些逐步擺脱法國控制的措施,如在政府和軍隊中逐漸用尼日爾人代替法國人等措施,並在1972年與蓬皮杜的會晤中表達了對鈾礦資源利益分配的不滿。 [4] 

哈馬尼·迪奧裏內外反差

哈馬尼·迪奧裏外內失衡

博卡薩、迪奧裏、阿希喬、戈翁等黑非洲領袖 博卡薩、迪奧裏、阿希喬、戈翁等黑非洲領袖
哈馬尼·迪奧裏積極活躍於非洲和國際政治舞台,他以非洲代言人和仲裁者的姿態參與斡旋和調解非洲國家和地區間的衝突,因而在國際上享有相當高的讚譽和評價。然而,顯著的外交成就的背後,卻是尼日爾國內經濟破敗、貪腐成風、民不聊生的事實。觀察家認為,他太多的注重國際問題是為了轉移國內視線,以掩蓋他的治國無方。由於政府根本無法推進改革和緩解因70年代薩赫勒旱災造成的饑荒,招致越來越多的批評。

哈馬尼·迪奧裏民生凋敝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的專制統治和法國的控制把尼日爾的經濟推入了死衚衕。尼日爾1960——1971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值和1967——1970年間的人均收入都不及獨立前。進入20世紀70年代,尼日爾連年乾旱,1974年,全國缺糧35萬噸;花生比正常年景減產5成;牲畜死去一半;物價飛漲。在尼日爾各地,到處可見瀕臨死亡的災民一批又一批地離鄉背井到城市或鄰國謀生的情景。據媒體刊物1974年報道,饑饉和流亡使尼日爾人口減少了近1/4,在需救濟的250萬人中,瀕臨死亡者達百萬。 [2] 

哈馬尼·迪奧裏貪腐橫行

第一夫人艾莎圖·迪奧裏 第一夫人艾莎圖·迪奧裏
對此,哈馬尼·迪奧裏政權不僅不抗災救民,反而借災情牟取暴利。1968——1973年,在西非,特別是地處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勒地帶發生震驚世界的嚴重旱災,尼日爾是重災區。一些政府部長和高級官員勾結不法商人,侵吞挪用國際援助資金,用抗災捐款套購糧食然後高價售出,還有人以低價買走災民的瘦弱牲畜,養肥宰殺後外銷。在國內牲畜頭數劇減的年景下,尼日爾的肉類出口量卻明顯增加。
哈馬尼·迪奧裏是尼日爾國內腐敗階層的代表。20世紀70年代,尼日爾人均國民收入只有70美元,而迪奧裏總統本人在法國卻有豪華別墅,還把自己在首都尼亞美的數十座別墅和樓房租給外國使館和公司。“第一夫人”艾莎圖·迪奧裏是全國頭號經紀商,佔有大量肥沃的民田,將在此生產的蔬菜和水果用飛機銷往法國,賺取鉅額外匯。哈馬尼·迪奧裏統治集團與廣大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百姓形成了如此鮮明的對照。 [5] 

哈馬尼·迪奧裏軍政矛盾

哈馬尼·迪奧裏
哈馬尼·迪奧裏(7張)
20世紀70年代後,哈馬尼·迪奧裏政權與尼日爾武裝部隊的關係也頗為緊張。迪奧裏總統藉口搞“民主化”,企圖以“黨的民兵”取代國家武裝部隊。1972——1973年,他調動武裝部隊維持治安,平息尼亞美市民騷亂。在同利比亞談判簽署共同防禦條約時,他卻不讓軍方過問。迪奧裏總統削減武裝部隊給養,改組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以進一步控制武裝部隊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哈馬尼·迪奧裏及其政權與軍界的矛盾一觸即發。 [5] 
1974年4月15日凌晨,尼日爾武裝部隊發動軍事政變,襲擊總統官邸,與總統衞隊展開激戰。哈馬尼·迪奧裏總統的夫人艾莎圖·迪奧裏頑抗拒捕被擊斃,哈馬尼·迪奧裏及其的兒子受了輕傷,一些警衞被打死。經過2小時的槍戰,迪奧裏政權被推翻,以賽義尼·孔切為首的軍人集團掌握政權。哈馬尼·迪奧裏在軍政權的統治下度過了十多年的囚徒生活,最終流亡國外,客死異鄉。 [5] 

哈馬尼·迪奧裏中國關係

哈馬尼·迪奧裏是非洲著名的“親西方派”和“反華急先鋒”,長期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尼日爾獨立時,中國政府曾致電祝賀並承認。1961年5月5月,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代表團訪問尼日爾。1963年,中國政府友好代表團訪問尼日爾。但自1964年以來,尼日爾政府領導人多次發表反華言論,並同台灣蔣介石集團建立“外交關係”。從第十七屆聯合國大會起,尼日爾在聯大表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時,均投反對票。在1971年第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上,尼日爾對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驅逐蔣幫的提案投反對票,對美、日“重要問題”(即“雙重代表權”)提案投贊成票。 [4] 
直到哈馬尼·迪奧裏政權倒台後的1974年7月20日,尼日爾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哈馬尼·迪奧裏後世留念

尼日爾共和國首都尼亞美的國際機場以開國總統哈馬尼·迪奧裏的名字命名,稱迪奧裏·哈馬尼國際機場
參考資料
  • 1.    《當代國際人物詞典》編寫組.《當代國際人物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第448頁
  • 2.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編委會.《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中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第1561~1562頁
  • 3.    尼日爾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引用日期2014-05-19]
  • 4.    各國概況編寫組.《各國概況》(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14~416頁
  • 5.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385~1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