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佛看中國

鎖定
《哈佛看中國》收錄的是張冠梓哈佛大學為期一年的求學時間裏,直接採訪或邀請他人採訪的訪談稿件的彙編。由於訪談稿件數量較多,總體規模較大,為方便讀者閲讀,分成了“政治與歷史卷”、“經濟與社會卷”、“文化與學術卷”三卷出版,每卷各16篇。需要説明的是,三卷內容的劃分是相對的,有些內容有所交叉。
書    名
哈佛看中國
作    者
張冠梓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定    價
46 元

哈佛看中國編輯推薦

1位中國學者,1年的留學訪美,邀請47位哈佛教授和校友就中國問題開講。47位教授,47個不同凡響的名字,用47個別樣的視角打量中國,發出47種擲地有聲的見解。
有人説,哈佛眼光就是世界眼光。此説不一定恰當,但這些哈佛教授的意見的確不容忽視。這些議論未必妥帖、未必客觀、未必公允,但卻是外部世界看中國的一個縮影。面對這些議論,不管它正確與否,都應引起我們駐足傾聽,促使我們對中國自己的事情作自主的、積極的、審慎的思考……

哈佛看中國政治與歷史

哈佛看中國圖書信息

書名: 《哈佛看中國:政治與歷史卷》
主編:張冠梓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定價:46.00元
ISBN:978-7-01-008428-2
上架類別:社會/政治
出版時間:2010年3月

哈佛看中國內容簡介

本卷即“政治與歷史卷”,一共採訪了十多位哈佛大學教授和部分在哈佛大學學習、交流、工作過的中國問題專家,形成16篇訪談稿,內容涉及政治變革、體制改革、法律、外交、歷史等領域。其中,《轉型的中國與中國的轉型》、《對中國未來的樂觀與謹慎》、《鄧小平與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民主化》等篇,主要內容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變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社會變遷與體制建構》、《家庭與親屬制度的嬗變》、《尋求變革與穩定之間的平衡》等篇,主要談論的是社會體制、制度方面的變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關係的變化;《中國法治化:打造“第二長城”》、《法律改革的兩難:職業主義與大眾主義》、《中美關係與我的中國法研究》等篇,主要是針對中國的法律改革與法制建設情況的訪談;《中國的軟實力與對外交往》、《巧實力和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和平:國家間交往的良性基礎》等篇,主要談論的是中國的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應完整地看待新中國的歷史》、《在細微處觀察中國歷史》等篇,主要談論的是新中國的歷史變遷;最後一篇《崛起的中國與蓬勃發展的哈佛中國學》,可以看做是對新中國的發展史與哈佛中國學的研究現狀作一總體回顧。

哈佛看中國簡要目錄

前言 001
1, 轉型的中國與中國的轉型 受訪人——託尼·賽奇(Anthony Saich)
2, 對中國未來的樂觀與謹慎 受訪人——傅高義(Ezra F.Vogel)
3, 鄧小平與中國的改革開放 受訪人——程中原
4,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民主化 受訪人——谷梅(Merle Goldman)
5, 社會變遷與體制建構 受訪人——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6, 家庭與親屬制度的嬗變 受訪人——華琛(James L. Watson)
7, 尋求變革與穩定之間的平衡 受訪人——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
8, 中國法治化:打造“第二長城” 受訪人——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
9, 法律改革的兩難:職業主義與大眾主義 受訪人——李本(Benjamin L. Liebman)
10,中美關係與我的中國法研究 受訪人——柯恩(Jerome A. Cohen)
11,中國的軟實力與對外交往 受訪人——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12,巧實力和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 受訪人——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13,應完整地看待新中國的歷史 受訪人——柯偉林(William C. Kirby)
14,在細微處觀察中國歷史 受訪人——包弼德(Peter K. Bol)
15,和平:國家間交往的良性基礎 受訪人——孔飛力(Philip A. Kuhn)
16,崛起的中國與蓬勃發展的哈佛中國學 受訪人——張伯賡(Julian Chang)
附錄一 本卷採訪人、合作者簡介
附錄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國
後記

哈佛看中國經濟與社會

哈佛看中國圖書信息

主編:張冠梓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定價:42.00元
ISBN:978-7-01-008548-7
上架類別:社會/經濟
出版時間:2010年3月

哈佛看中國內容簡介

本卷即“經濟與社會卷”,一共採訪了16位哈佛大學教授和部分在哈佛大學學習、交流、工作過的中國問題專家,形成16篇訪談稿,內容涉及經濟發展、金融改革、可持續發展、衞生保健與社會價值等問題。其中,《中國經濟:階段性特徵和關鍵性問題》、《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克服衰退,實現經濟再平衡》、《中國經濟崛起的現實和幻象》、《全球經濟的復甦與中國因素》等篇,主要是圍繞中國經濟的崛起以及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效率與公平:中國的漸進式變革》、《轉型時期的中國金融》、《金融改革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和印度:企業家的角色與作用》等篇,主要談論的是轉型時期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這一過程中企業家的角色和作用;《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的環境問題》兩篇透過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全球健康與中國的醫療衞生》、《中國醫療衞生的改革與發展》、《口腔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與期待》等篇,關注的是中國的衞生保健事業的發展狀況;《誰將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全球化時代,什麼是中國的價值》兩篇,關注的是中國未來的發展及其對世界所作的貢獻。

哈佛看中國簡要目錄

前言
1、 中國經濟:階段性特徵和關鍵性問題 受訪人——德懷特·珀金斯(Dwight H. Perkins)
2、 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 受訪人——沃倫·麥克法蘭(F.Warren McFarlan)
3、 克服衰退,實現經濟再平衡 受訪人——彼得·鮑泰利(Pieter Bottelier)
4、 中國經濟崛起的現實和幻象 受訪人——蓋保德(Albert Keidel)
5、 全球經濟的復甦與中國因素 受訪人——理查德·庫珀(Richard N. Cooper)
6、 效率與公平:中國的漸進式變革 受訪人——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
7、 轉型時期的中國金融 受訪人——歐維倫(William H. Overholt)
8、 金融改革的機遇與挑戰 受訪人——傑弗裏·弗蘭克爾(Jeffrey A.Frankel)
9、 中國和印度:企業家的角色與作用 受訪人——韓太雲(Tarun Khanna)
10、中國的糧食安全 受訪人——阿馬爾·庫瑞西(Ajmal Qureshi)
11、中國的環境問題 受訪人——戴爾·喬根森(Dale W. Jorgenson)
12、全球健康與中國的醫療衞生 受訪人——白瑞·布隆(Barry R. Bloom)
13、中國醫療衞生的改革與發展 受訪人——劉遠立
14、口腔醫學在中國的發展與期待 受訪人——艾提·若沃斯(Athanasios I. Zavras)
15、誰將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 受訪人——瓦特·約翰(Watt John)
16、全球化時代,什麼是中國的價值 受訪人——黃萬盛
附錄一 本卷採訪人、合作者簡介
附錄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國
後記

哈佛看中國文化與學術

哈佛看中國圖書信息

主編:張冠梓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定價:43.00元
ISBN:978-7-01-008562-3
上架類別:社會/文化
出版時間:2010年3月

哈佛看中國內容簡介

本卷即“文化與學術卷”,一共採訪了16位哈佛大學教授或校友,並最終形成16篇訪談稿,內容涉及文化、文學、考古、學術研究等領域。其中,《新儒學的機遇與挑戰》、《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新動向》、《植根於傳統的文化創新》、《區域研究與中國文化》、《通過滿族史看民族文化的通與變》、《文化的傳承需要世界眼光》等篇,關注的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文學:活在百姓的精神訴求裏》、《浪漫主義:對現代社會的另一種自覺》、《沉溺於中國古典文學之美》、《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等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研究狀況以及文學與現實的關係;《考古:匡正書本上的歷史》、《期待“中國版本”的考古學》、《早期人類:中國乃至東亞的證據》等篇,主要是圍繞中國考古學的發展狀況以及考古與歷史的關係而展開的對話;《中西學術之間的通與塞》、《教育與學術之痛》、《音樂:流動的民風》等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學術研究的發展、學術教育制度的變革以及中外學術交流等問題。

哈佛看中國簡要目錄

前言 001
1, 新儒學的機遇與挑戰 受訪人——杜維明
2, 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新動向 受訪人——林同奇
3, 植根於傳統的文化創新 受訪人——薛龍(Ronald Suleski)
4, 區域研究與中國文化 受訪人——柯文(Paul A.Cohen)
5, 透過滿族史看民族文化的通與變 受訪人——歐立德(Mark C.Elliott)
6, 文化的傳承需要世界眼光 受訪人——田曉菲
7, 文學:活在百姓的精神訴求裏 受訪人——伊維德(Wilt L.Idema)
8, 浪漫主義:對現代社會的另一種自覺 受訪人——李歐梵(Leo Ou-fan Lee)
9, 沉溺於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受訪人——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0,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 受訪人——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11,考古:匡正書本上的歷史 受訪人——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12,期待“中國版本”的考古學 受訪人——付羅文(Rowan K.Flad)
13,早期人類:中國乃至東亞的證據 受訪人——奧菲爾(Ofer Bar-Yosef)
14,中西學術之間的通與塞 受訪人——馮勝利
15,教育與學術之痛 受訪人——丘成桐(Shing-Tung Yau)
16,音樂:流動的民風 受訪人——趙如蘭
附錄一 本卷採訪人、合作者簡介
附錄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國
後記

哈佛看中國作者簡介

張冠梓,男,1966年8月生,山東省蒼山縣人,法學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事長,全國青聯委員兼哲學社會科學屆別組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少數民族法制史、法律人類學與法律社會學。主要科研成果有:《論法的成長——來自中國南方山地法律民族誌的詮釋》、《作為法的文化與作為文化的法——南方山地民族傳統法的演進》、《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九、第十冊)、《多元與一體: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法律》等。先後獲北京大學“五四”青年科學論文一等獎、中國法律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第一屆中國青年法律學術獎(法鼎獎)金獎、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第五屆胡繩青年學術獎等榮譽。
參考資料
  • 1.    《哈佛看中國:經濟與社會卷》,張冠梓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 2.    《哈佛看中國:文化與學術卷》,張冠梓主編,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