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品種退化

鎖定
品種退化作物品種在栽培過程中逐漸喪失其原有的優良性狀,並能遺傳給下代的現象。如表現產量降低,品質變劣,抗性減弱等。主要由於不適宜的栽培條件,選擇力一法,天然雜交及突變等原因所致。
中文名
品種退化
表    現
產量降低,品質變劣,抗性減弱等
原    因
不適宜的栽培條件,選擇力一法等
措    施
提高種子收穫質量等

品種退化兩種論説

農作物品種退化,是種子工作中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關於品種退化,曾有兩種論説:

品種退化第一種論説

認為品種退化是生活力逐漸衰退的結果。是矛盾趨於減小的原因,因此,主張用人工鋪助授粉,異地換種等方法,來提高種子生活力。達到防止品種退化的目的

品種退化第二種論説

認為品種退化是品種對環境條件的一種適應性.是自然選擇作用的結果。是有生命的品種的一種必然的自然現象。人類可以延緩品種退化過程。延長品種利用時間。主要加強人工選擇,搞好良繁體系,改善栽培條件,做好品種管理工作。

品種退化退化機理

品種退化具體表現
品種退化具體表現為:產量降低,品質變劣,成熟期改變,生活力降低,抗病性和其他抗逆性減弱,性狀不整齊,喪失原有品種的典型形態特徵等。
品種退化機理
對品種退化的研究,根據報道,多數是對品種的形態特徵和多種經濟性狀退化的研究,對品種退化的機理研究甚少。據朱紹琳、黃駿麒對陸地棉退化的研究認為:“變異是退化的前提”,“有了變異、才有可能發生退化”。“變異大的性狀,也較容易退化”。新品種推廣後,在遺傳組成上,是建立了新的遺傳平衡,並保持穩定。當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或管理不當的情況下.由於突變、遷移和遺傳漂移等因素,使新品種的基因型頻率和基因頻率,發生變化。遺傳平衡受到破壞,在自然選擇作用下,使種性改變,趨向變劣,失去品種典型性,表現退化。
由突變改變基因頻率,多數突變率是極低的,因此在嚴格的人工選擇條件下,可以達到防雜的效果的。或在良種繁育中,由於不正確的選擇,和選擇標準的差異,也會改變基因頻率的。遷移是指個體遷移,影響羣體基因頻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代遷人就可引起基因頻率的變化為△Q=M(Qm-Qo)。即遷入個體後,羣體基因頻率的變化率,等於遷移個體數與遷人個體的基因頻率和本羣體間基因頻率的差異的乘積。因此,遷人個體數愈多,基因頻率差異愈大,所引起的基因頻率的變化愈大.這就是機械混雜和生物學混雜,是加速品種退化的道理所在。這就是異花授粉和常異花授粉作物,較自花授粉作物容易引起退化的原因所在。
不良的環境條件,有時也會直接引起品種退化。例如高温會使馬鈴薯塊莖退化。據研究,嚴重降低生活力的種子,特別降到50%時,存活種子出現的突變率為最高。這樣的種子,其後代不易“保純”,容易退化。本省麥收普遍遭雨,嚴重影響小麥生活力,對一些屬原種級但生活力極低的種子,必須審慎對待,不輕易出售作種子,以免後患。

品種退化退化原因

品種退化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完善的良種繁育制度,包括人為的管理不當和生物本身的自然變異。
1、機械混雜在種子收穫、清選、晾曬、儲藏、包裝或運輸各環節中,由於工作上的操作不嚴,使一品種內混進異品種或異種的種子,造成機械混雜。機械混雜如不及時清除,會導致生物學混雜。
2、生物學混雜主要是由於在良種繁育過程中隔離不嚴格而發生的不同亞種、變種、品種或類型之間的天然雜交造成的。異花授粉作物最容易發生這種混雜,而且混雜程度發生很快。

品種退化防止措施

引起種子生活力衰退的內、外因素。錯綜複雜。因此,提高種子生活力的措施,也應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首先是提高種子收穫質量。發達國家,很重視種子收穫質量。收穫質量差的種子,往往存在種子生活力的“先天不足”。也較難貯藏。其次是提高種子貯藏期間管理水平,影響種子生活力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最安全的低温是一5℃到一10 0C e油料作物種子,儲藏在無氧條件下,較空氣中更不易老化。過分乾燥的種子,由於破壞膜結構,而喪失生活力。有學者認為,植物生長激素,能保持細胞質膜的完整及其選擇透性。2.4一D象生長激素一樣,對膜的結構(如線粒體)有形成和生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