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平橋

(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新和村橫跨練江的大橋)

鎖定
和平橋位於汕頭市潮陽區和平鎮新和村。橫跨練江,史稱“虹橋跨練”,為潮陽八景之一。全橋長90米、寬3米,相傳此橋為大峯和尚所造,未有命名,自文天祥題“和平里”後,碑石豎於橋頭,後人也就稱此橋為“和平橋”。
中文名
和平橋
地理位置
廣東省汕頭市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和平里碑文

和平橋祖師建橋

潮陽最長的古橋,是位於練江下游的和平橋。和平橋全長108.8米,寬3米,屬石木結構,橋分19孔,橋墩基用規格松木條作筏基,然後用石板築成菱形橋墩,橋面鋪平板石,建築嚴謹堅固。
和平古橋為宋代高僧大峯禪師倡建。大峯禪師原名林靈噩,浙江温州人,宋紹聖二年中進士,曾任紹興知縣。林靈噩學識淵博,精通醫學、建築,因不滿朝政腐敗,棄官為僧,在潮陽蠔坪鄉(今和平鎮)靈泉寺當住持僧,自號大峯和尚。大峯和尚為當地民眾施醫贈藥、並倡建蠔坪橋,這位高僧和學者親手繪就大橋設計圖紙,並遠赴福建聘來建橋名匠。宋建炎元年(1127年),蠔坪橋建成,練江兩岸變通途。
大峯祖師建此橋據説也有一段歷史:宋宣和二年(1120年)大峯自閩至潮,到蠔坪後有感於這裏風光秀美,於是,結廬於橋尾山後靈崆 (後人稱其結廬處為“靈泉寺’’)。一日大峯來到練江畔,見到江流湍急,民眾南來北往,十分不便,遂發宏願造橋以解民苦。他不斷化緣,請求捐資,後又到福建購運木石材料,親自勘測水文地質,親臨工地督導施工,至建炎元年(1127年)10月,橋成十六孔,剩下南北二孔未就,宋宣和二年(1120年)僧人大峯築建16孔後圓寂,鄉人蔡貢元續建南北枕岸2孔。石木結構,橋最高墩頭為15米,最低13米。俯覽橋成直線,側看墩頭互有錯落形成曲線。橋墩構築分水尖,對潮水漲落的衝力起了分解作用。該橋從元泰定甲子年(1324年)起經歷數次重修。1992年和平鎮人民政府主持再次重修。
1985年潮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橋文天祥題名

和平橋 和平橋 [1]
據史料記載,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抗元,於是年10月來到潮,屯兵蠔坪橋村,文丞相晨昏常到蠔坪橋漫步,其女兒在橋上練武,遺失一把寶扇,鄉民拾後送還,還踴躍勞軍,文丞相深為感動,把蠔坪鄉改名為“和平里”,蠔坪橋便從此更名為和平橋,如今,和平橋頭仍豎立着文天祥手書“和平里”石刻。
一代文宗韓愈治理潮州8個月,便令當地山河改姓。在潮陽,也有一處村莊因文天祥而更名。位於練江旁的和平里原名蠔坪村,文天祥在此駐軍時,其女在村頭蠔坪橋上不慎遺失一把御賜的玉扇,為村民拾得,完璧歸趙。因感慨“人存厚德,地氣和平”,文天祥將蠔坪村改名為和平里,村頭蠔坪長橋改作和平橋。700多年滄海桑田,而村民固守此名,視為至寶。據説,文天祥親筆題寫村名於碑上,立於村口。原碑已蕩然無存,村頭現今豎有兩方“和平里”和“和平橋”石碑,均為後人仿文天祥手跡所書,筆鋒厚重奇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