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

鎖定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是隸屬呼倫貝爾市文化局、相當於副處級的事業單位,是內蒙古自治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專業藝術團體之一。
中文名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
地理位置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西大街23號
開放時間
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基本簡介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的前身——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團建立於1950年,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包括漢、達斡爾、鄂温克、鄂倫春、回、朝鮮、滿等十幾個民族演員組成的地市級民族藝術表演團體。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發展歷程

2010年在原市民族歌舞團、話劇團的基礎上組建了民族歌舞劇院,內設民族歌舞團、話劇團、民族樂團3個民族藝術表演團體以及舞美製作中心、藝術創作中心、演出交流中心、演藝中心、藝術培訓中心、行政辦公室等9個內設機構,現有國家一級演員30人,國家二級演員55人,主要任務是挖掘、傳承、弘揚呼倫貝爾蒙古族、達斡爾、鄂倫春、鄂温克、俄羅斯等少數民族文化藝術,
從事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戲劇的創作和演出,促進呼倫貝爾各民族文化藝術全面繁榮和發展,承擔着呼倫貝爾蒙古族、達斡爾、鄂温克、鄂倫春、俄羅斯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的重任。半個世紀以來,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不斷汲取各民族文化藝術精髓,在藝術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表演和藝術創作經驗,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有240多項音樂、舞蹈、戲劇、歌曲等作品獲得國家和自治區表彰和獎勵,曾先後代表國家遠赴荷蘭、瑞典參加第25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受文化部委派赴泰國、緬甸進行文化交流;赴台灣參加“第一屆中華少數民族技藝博覽會”;曾先後到前蘇聯、朝鮮、蒙古、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動。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董必武、葉劍英、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數十位外國元首分別在不同時期觀看過該院的演出。
2007年,根據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開始承擔打造大型民族歌舞集《呼倫貝爾大雪原》、大型民族歷史話劇《拓拔鮮卑》、《蒙古古樂》等五張文化名片的任務。目前,全院廣大演職人員正在搶抓機遇、卧薪嚐膽、拼搏進取,為實現內蒙古黨委、政府提出的建設內蒙古民族文化大區,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麗發展、科學崛起、共享繁榮”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2012年,大型民族歌舞詩劇《呼倫貝爾大雪原》參加由國家民委、文化部、廣電總局聯合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最高獎——劇目金獎及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音樂獎、最佳舞美獎、最佳節目獎、最佳演員獎、最佳新人獎、節目獎、演員獎、羣眾最喜愛的節目獎共11項殊榮。
大型民族歷史話劇《拓跋鮮卑》在2010年獲得中國話劇界最高獎――“全國戲劇文化獎・話劇金獅獎”4項大獎。除《拓跋鮮卑》本身獲得劇目金獅獎外,我國著名編劇、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黃維若獲得編劇金獅獎,總政歌劇院導演胡宗琪獲得導演金獅獎,該劇男一號演員範越獲得表演金獅獎。
2012年,《拓跋鮮卑》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0——2011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同年,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為旅遊市場量身打造了《浪漫呼倫貝爾——經典民族歌舞盛宴》,在創新文化與旅遊對接的思路和方式有所突破。

呼倫貝爾民族歌舞劇院地址位置

海拉爾區西大街 [1] 
參考資料
  • 1.    ..  .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