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禮

(儒家典籍之一)

鎖定
《周禮》是至遲成書於西漢的一部關於理想國的官制的著作,儒家典籍之一。 [1] 
中文名
周禮
創作年代
西漢

周禮發現經過

《周禮》舊題《周官》,始出於西漢景、武之際。《漢書·藝文志》六藝類有“《周官經》六篇”。班固注云:“王莽時,劉歆置博士。”荀悦《漢紀》雲:“劉歆奏請《周官》六篇,列之於經,為《周禮》。”可見,劉歆奏《七略》時猶用《周官》舊名。大約在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至孺子居攝三年(公元8)之間,始更名為《周禮》。
《周禮》一書,先秦文獻都未提及,其在漢初的發現經過,説法也不一。《漢書·景十三王傳》雲,河間獻王所得古文先秦舊書中有《周官》。獻王立於景帝前二年(公元前155),薨於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但《史記·五宗世家》卻沒有獻王得《周禮》的記載,令人生疑。陸德明著《經典釋文敍錄》認為是獻王得之李氏,《隋書·經籍志》説同。馬融的《周官傳》則説是得自山岩屋壁。《禮記·禮器》孔穎達疏又説是孝文時所出。《後漢書·儒林傳》則説《周官經》6篇是孔安國所獻,但《漢書·楚元王傳》、劉歆《移太常博士書》及許慎《説文解字敍》備舉孔壁所得古文,均無《周官》。紛紛之論,莫衷一是。

周禮成書年代

《周禮》所記,是一宏大詳密的官制體系,但全書並無一字提及它是何朝何代的典制。雖然名為《周官》,但書中既無它是西周官政之典的明文,亦無“周公若曰”之語,且其官制與文獻所見西周典制多有不合,因此不能僅據《周官》之名,輕下斷語。《周禮》是古文經,在羣經中,其出最晚,又無傳授,發現經過也人言言殊,因此其成書年代問題成為學者矚目的焦點。論戰的序幕,在《周禮》面世之初就已揭開。今文學家出於對古文經的敵愾心裏,“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賈公彥:《序周禮廢興》)。林孝存作《十論》、《七難》排棄之,鄭玄起而作書答其難。其後,詰難《周禮》者史不絕書,歧見迭出。成為中國學術史上著名的公案。關於《周禮》的成書年代,目前至少有以下7説。
①周公手作。此説為劉歆首創,認定此書為“周公致太平之跡”。鄭玄踵其説而加以發揮,認為《周禮》即周公攝政時所作官政之法。封建時代的學者大多篤信周公制《周禮》之説,歷代研究《周禮》的著作堪稱浩繁,但以持此説者為最多。
②作於西周。日本學者林泰輔在其《周公と其時代》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周禮》所見天神、地示、人鬼,以及倫理思想、政治制度等,認為此書作於西周末期的厲王、宣王、幽王時代。蒙文通先生認為,《周禮》“雖未必即周公之書,然必為西周主要制度,而非東遷以下之治”(《從社會制度及政治制度論〈周官〉成書年代》)。
③作於春秋。近人劉起釪先生認為:“《周禮》一書所載官制材料,都不出春秋之世周、魯、衞、鄭四國官制範圍,沒有受戰國官制影響”(《洪範成書時代考》)。
④作於戰國。此説肇始於何休。何休認為《周禮》是“六國陰謀之書”。崔述著《豐鎬考信錄》、皮錫瑞著《經學通論》、錢穆著《周官著作時代考》、郭沫若著《周官質疑》、顧頡剛著《周公制禮的傳説和周官一書的出現》、范文瀾著《經學講演錄》、楊向奎著《周禮的內容分析及其著作時代》、黃沛榮著《論周禮職方氏之著成時代》等,均認為《周禮》成書於戰國,成為目前學術界最有影響的説法。
⑤作於周秦之際。宋儒魏了翁疑《周禮》為“秦漢間所附會之書”(《鶴山文鈔·師友雅言》)。毛奇齡雲:“此書系週末秦初儒者所作”(《經問》卷二)。梁啓超説:“這書總是戰國秦漢之間,一二人或少數人根據從前短篇講制度的書,借來發表個人的主張”(《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近人陳連慶認為:“《周禮》製作年代的上限,不早於商鞅變法”,“下限也不會晚於河間獻王在位之時”,“成書年代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之世”(《周禮成書年代的新探索》)。港台學者史景成認為,《周禮》作於《呂氏春秋》以後,秦統一天下之前(《周禮成書年代考》)。日本學者池田温認為,“《周禮》基本上為戰國時代思想家的構想,至漢代始以今日所見的形式固定下來成書”(《中國古代籍帳研究》)。
⑥作於漢初。胡適認為,《周禮》“為漢人所作之書似無可疑”(《論秦疇及周官書》)。彭林認為,《周禮》的“主體思想是由儒、法、陰陽五行三家複合而成”,這種“多元一體”的特點,正是漢初學術思潮打下的時代烙印,此書“當成書於漢初”,“至遲不得晚於武帝元光五年”(《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
⑦劉歆偽造。始倡此説者為宋胡安國、胡宏父子。胡宏認為,《周禮》是劉歆為了“附會王莽、變亂舊章”,而“假託《周官》之名,剿入私説”的作品(《皇王大紀論·極論周禮》)。洪邁《容齋隨筆》、廖平《古學考》、康有為《偽經考》、錢玄同《答顧頡先生書》、徐復觀《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侯家駒《周禮思想淵源》等文均持此論。

周禮內容與影響

《周禮》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每官之下各有屬官60(今日所見《周禮》,每官都溢出60之數),總共360官,象天360度。6官分掌吏治、民事、禮樂、軍政、刑法、營造,其中天官冢宰又為6官之長,總攬邦治;冬官司空一篇原缺,漢人以《考工記》充之。《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體系來表達作者治國思想的著作,其內容涉及到上古社會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體大思精,周密合理,故備受經學大師鄭玄的推崇,雖然晚出,但很快一躍而居三禮之首,也是唐九經、宋十三經之一。《周禮》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王莽改制、宇文周革典、王安石改革,都以《周禮》為理論依據。《周禮》所及的各種典制,多為後世統治者所仿效。如六官之制,至晚到隋,就被吸收,成為中央的六部之制,一直沿用至清。再如祭天禮地、享祀先祖的各種重大典禮,亦為後代統治者遵用。又如王城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也屢屢被尊為範制而仿建。至於《周禮》一書所包涵的豐富的治國思想,如治官、理財、教化、法治等,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研究之作代有新出。

周禮註釋與版本

東漢初,劉歆的門徒杜子春設席授業,傳《周禮》之學,弟子甚眾。鄭興、鄭眾父子,衞宏、賈逵、馬融等都為《周禮》作過注。東漢末,鄭玄博綜眾家,兼採今古文,作《周禮注》。其後鄭注獨行而諸家之注皆廢。今所見《周禮注》(鄭玄),最好的版本為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刊本,近年中華書局已將其影印,收入《古逸叢書三編》。唐賈公彥曾為《周禮》作疏。朱熹稱唐人諸疏中,以賈氏《周禮鄭注·疏》為最好,流傳至今的版本,以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八行本)為最好,近代有董康誦芬寶影刻本。清代《周禮》研究的集大成者為孫詒讓,著有《周禮正義》86卷,版本有多種,以孫氏家藏鉛鑄版初印本(即乙巳本)為最好,近年中華書局有新點校本。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