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志濤

鎖定
呂志濤(1937年11月04日-2017年01月11日),男,浙江新昌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結構工程專家,土木工程專家和教育家,中國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 [6]  [8] 
呂志濤於1956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1961年又被選拔為東南大學的研究生進一步深造 [33]  ;1965年6月因品學兼優被允許留校任職;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為當時中國結構工程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隨即被評為教授 [31]  ;1997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6]  ;2017年1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 [35] 
呂志濤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鋼筋混凝土雙向偏拉構件計算及抗剪設計、預應力損失計算方法,並列入設計規範。提出了預應力結構抗震設計、裂縫控制和超靜定預應力結構計算方法,為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發展了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包括高層大跨結構、轉換層結構和巨型結構體系等。 [1-2]  [8] 
中文名
呂志濤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新昌縣
出生日期
1937年11月4日
逝世日期
2017年1月11日 [3] 
畢業院校
南京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
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6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4] 

呂志濤人物生平

呂志濤院士 呂志濤院士
1937年11月4日,呂志濤出生在位於浙江新昌縣芝田村的佃農家庭。幼時的呂志濤家境貧寒,10歲的孩子,每天徒步走三里山路,到鎮上求學,午飯永遠只有米飯,偶爾有一塊豆腐乳下飯。即便如此,他仍捨不得把整塊豆腐乳吃完,總是吃一半留一半,把剩下的半塊包好帶回家,第二天再繼續吃。
少年時代的呂志濤頗受老師青睞,一路順利考上新昌縣沃西中學。但好景不長,貧寒的家境讓他不得不輟學去鎮上打工,這一停就是一年半,直到校長張綱維親自找上門。 [31] 
1937年11月4日,呂志濤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一個貧困小山村。家境貧寒,家裏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只能以糠麩度日。呂志濤近10歲時,體重只有30斤。但呂志濤的母親一直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她東拼西湊地借錢讓兒子上了學。 [31-32] 
五年級時,呂志濤就讀的鎮小學所在地被選為新昌縣沃西中學的新校址。小學校長鼓勵呂志濤等5個較優秀的學生提前報考沃西中學,跨級一年,呂志濤幸運地被錄取了。
好景不長,讀完初一後,呂志濤家中實在無力供他上學,還急需他回家賺錢貼補家用。他含淚離開學校,開始了迫不得已的打工之路,這一停就是一年半。
一年半中,學校老師陸陸續續來訪,勸説呂志濤返校學習。在時任校長張綱維的承諾下,呂志濤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校園。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讓他更懂得珍惜和努力,休學一年半的他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初中學業,一舉考入浙江省新昌中學 [32] 
1956年,呂志濤不負眾望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5年後又被選拔為研究生進一步深造,那一年還是南京工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研究生期間正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大家都沒有飽飯吃,自幼受過艱苦磨礪的呂志濤這次也頑強地挺了過來。 [33] 
1965年6月,呂志濤研究生畢業,因品學兼優,當時的系主任兼研究生導師徐百川建議他留校任教,於是畢業後留校任職。
1986年,呂志濤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為當時中國結構工程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隨即被評為教授。 [31] 
20世紀80年代末期,呂志濤修建南京電視塔時,他用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的案例類比,確認方案成立。除了介紹其空間結構、受力性能、預應力設計和施工外,呂志濤還提出必須在他們方案的基礎上,配預應力鋼筋並加設橫樑,以提高抗風、抗裂能力。 [34] 
1996年,作為同類橋樑的帕勞共和國K-B橋就由於主跨長期下撓、開裂而轟然倒塌。呂志濤帶領團隊課題組研討,着重解決由於材料長期收縮徐變導致高強混凝土開裂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構件、結構三層次實驗方法,並在江蘇儀徵建立了大型實驗基地。 [27] 
1997年,呂志濤以其在預應力領域的突出貢獻,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6] 
2000年,呂志濤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萬港元的獎金,呂志濤沒有留下一分錢,全部捐給了母校新昌澄潭中學、新昌中學和東南大學,以此表達對師恩的銘念。 [31] 
2008年,呂志濤團隊通過預應力的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南京奧體中心的建築方要求的不設縫問題。 [27] 
2012年,呂志濤領銜申報的東南大學“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正式批准建設。 [26] 
2017年1月11日,呂志濤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35] 

呂志濤主要成就

呂志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呂志濤 呂志濤
呂志濤一生致力於中國結構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始終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建設需要開展研究,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理論和計算、設計方法。 [10]  他的主要貢獻有:
一、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理論和計算方法
1、1963年,呂志濤發現並開創性地提出了鋼筋混凝土梁中兩類斜裂縫的理論及計算方法(在世界上最早,美國在1963年之後提出),並且成果已為中國國內外所公認。
2、20世紀70年代初,呂志濤在中國首先提出了預應力受彎構件和偏心受壓、偏心受拉構件的抗剪計算方法,並第一次列入了中國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它不僅使抗剪設計更加合理,並且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3、20世紀70年代中,呂志濤建立了國際領先的雙向偏拉構件計算方法,並列入中國設計規範中。所提出的計算方法,既完善了理論,又可使受力主鋼筋節約20%。
4、20世紀70年代後期,呂志濤提出了環形截面受拉、受彎和偏心受力構件承載力的計算方法以及曲線和折線預應力筋錨具損失的計算方法等,補充和發展了設計方法。 [10] 
二、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
呂志濤急國家發展之需,解工程建設之難,從不因善小而不為,也不曾臨難而退縮。幾十年來,他承擔了數十項重要課題,系統研究了現代預應力結構設計和應用中的幾大關鍵問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混凝土預應力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呂志濤改進了預應力結構構件的承載力和使用階段的設計方法,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並解決了現代預應力結構設計和應用中的幾大關鍵難題—抗震設計、裂縫控制、部分預應力和無粘結預應力以及超靜定預應力結構計算等理論和應用問題,促進預應力混凝土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並在江蘇省乃至全中國獲得了廣泛的實際應用。抗震設計難題的解決,打破了預應力結構在地震區應用的限制;裂縫控制設計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使預應力筋用量節約15%左右。
呂志濤於1996年首先編制出一本地方性的現代預應力結構抗震設計規程。隨後,作為兩位主編者之一,新編了中國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規程,為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設計方法;另一方面,他出色完成國家和部、省級多項重點科研項目,發展現代預應力結構體系及計算理論,並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建成了中國最早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預應力工程,促進了推廣應用。 [10] 
三、開拓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
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發展到預應力鋼結構、預應力砌體結構以及舊房的加固、改造和加層工程中,取得重大創新,還提出了舊房拆除的預應力法,拓寬了預應力技術的應用範圍,推動了預應力技術的進步,取得了較大效益。
諮詢和設計過上百項預應力工程,並有多項樹為典型,經濟效益大。如:北京西站主站房45m跨、承重5000噸的主桁架,呂志濤創新地設計採用了預應力鋼結構,不僅提高了結構性能,而且節約用鋼量15%。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他重點研究並幾乎每三、四年推出一、二種新的預應力結構體系。除了他主持設計(研究)的北京西站、珠海海關大樓、南京電視塔、南京狀元樓、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大廈及上海色織四廠等重要工程的關鍵結構外,還親自指導了南京奧體中心、南京國展中心和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等重大工程主體結構設計、試驗或驗算;為蘇通大橋、南京長江二橋、潤揚大橋、南京四橋、泰州大橋等特大型工程擔任專家組專家或提供相關的技術諮詢,為這些工程的順利建成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10] 
四、注重引進中國國外先進技術,並開展再創新研究
呂志濤分別從日本、法國引進和推廣應用加氣輕質混凝土(ALC)板技術、預製預應力混凝土建築(PPB)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他為首編制了蒸壓輕質加氣混凝土牆板設計應用技術規程和預製預應力混凝土建築設計應用技術規程(江蘇省標準)。同時,呂志濤在中國最早從日本引進高性能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RP)技術並開展了較系統的再創新研究,有力地推動FRP在中國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並卓有成效。 [10] 
  • 學術專著
截至2017年1月11日,呂志濤出版專著9部(其中一本獲全國第三屆“三個一百”創新獎)。 [8]  [16] 
  • 學術論文
截至2017年1月11日,呂志濤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16] 
  •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1月11日,呂志濤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其中國家獎4項)。 [8] 
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項目
獲獎人員
/
1996年度省市自治區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舊房加固加層改造實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呂志濤、張繼文、衞龍武、封伯生、褚靖宇 [18] 
/
1997年度國務院各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基本問題的研究
陶學康、呂志濤、衞紀德、王正霖、餘志武、孟少平、白生翔、趙國藩、侯建國 [18] 
1999年
199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基本問題的研究
陶學康、呂志濤、衞紀德、王正霖、餘志武、孟少平、白生翔、趙國藩、侯建國 [18] 
/
1999年度省市自治區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層建築預應力厚板轉換層的研究與應用
呂志濤、汪凱、舒贛平、盛小微、郭正興、韓春源、蒼重光、龔心滬、楊尚偉 [18] 
/
1999年度國家教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現代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與計算理論及
呂志濤、王正霖、王志浩、車惠民、孟少平、錢永久、馮健、葉知滿、劉鬱馨、李唐寧、趙人達、張繼文 [18] 
2002年
2001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碳纖維材料用於結構加固的技術研究與應用
呂志濤、張繼文、郭正興、吳剛、朱虹、安琳、鄭先元 [18] 
2004年
2003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巨型框架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呂志濤、舒贛平 [18] 
2006年
2005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型住宅結構體系的研究與應用
呂志濤、馮健 [18] 
/
2006年度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性能CFRP索斜拉橋研究
呂志濤、劉桂榮、蔣彪、梅葵花、張繼文 [18] 
2012年2月10日
2011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
纖維增強複合材料(FRP)的高性能化及增強結構關鍵技術與應用
吳智深、吳剛、呂志濤、崔毅、曹雙寅、朱虹、楊才千、潘金龍、梁堅凝、蔣劍彪、丁漢山、張繼文、陳忠範、汪昕、張敏 [18]  [21] 
2014年1月7日
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嶽清瑞、張繼文、薛忠民、馮鵬、呂志濤、楊勇新、葉列平、張林文、陸新徵、李榮 [17] 
2014年1月29日
2013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創新與工程應用
薛偉辰、呂志濤、馮大斌、孟少平、劉釗、張德鋒、王景全、潘鑽峯、吳京、孟履祥、秦衞紅、賀志啓、胡翔、鍾麟強、譚園 [19-20] 
2015年1月7日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呂志濤、薛偉辰、蔣立紅、張喜剛、馮大斌、孟少平,朱萬旭、程建軍、蘇如春、賀志啓、潘鑽峯、王景全、劉釗、郭正興、馮健 [7] 

呂志濤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據2023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呂志濤培養碩士生67名、博士生64名 [8]  ,此外還培養了13名國內訪問學者。他們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以及大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工。 [9-10] 
呂志濤帶過的學生、他學生的學生,都已經或者正在成為預應力技術創新與應用的領軍人物。如,學生夏祖明是世界預應力公司VSL(全球最大預應力產品製造公司之一)美國區技術負責人、美國ACI-ASCE預應力委員會委員;學生戴雅萍是蘇州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是全國人大代表;而同濟大學薛偉辰,長江學者、哈爾濱工業大學鄭文忠,浙江大學趙羽習等均成為所在高校預應力學科的帶頭人或骨幹;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馮大斌、中冶建築研究院的曾濱是全國兩大預應力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學生孟少平馮健劉釗吳京等,都是東南大學預應力團隊的中流砥柱。 [9] 
  • 培養理念
呂志濤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不僅在業務上對學生要求嚴、標準高,而且非常強調德行養成,希望自己的學生“業務要精、品德要高、又紅又專”,成為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將科研和教書育人相結合,為祖國打造了一支夢幻般的國家預應力技術團隊,培養了百餘位既有過硬專業知識,又有愛國情懷,有擔當精神的學生。 [10] 

呂志濤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獎項
授予方
1987年3月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 [23] 
1988年11月
優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1989年11月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研究生教師
/
1990年12月
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 [23] 
1991年10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7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 [8] 
2000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何梁何利基金
2001年
全國模範教師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3] 
2015年4月
全國先進工作者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2] 
2017年2月24日
2016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 [25] 
/
南京首屆十大科技之星
南京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科委、市人社局和市科協 [24] 
/
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
寶鋼教育獎評審工作委員會 [30] 

呂志濤社會任職

呂志濤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16] 

呂志濤個人生活

呂志濤的女兒是呂清芳,1972年10月生,浙江新昌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竹木結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土木工程複合材料分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木材及複合材結構專業委員會委員。 [28-29] 

呂志濤人物評價

呂志濤 呂志濤
呂志濤院士將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業。他努力踐行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五十餘載。他學識淵博、為人謙遜、勤懇踏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土木工程教育家,深受學生的愛戴。他一生追求科學真理,鋭意進取、開拓創新,是一位建樹卓越的土木工程專家。他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國際領先的鋼筋混凝土雙向斜拉計算和抗剪設計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理論,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和設計方法,設計和指導了上百項國家重點工程,組建了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中國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呂志濤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實踐了崇高的理想,他愛國敬業、為人師表、仁愛寬厚、堅韌執着,長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間仍關心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他是值得永遠懷念的師長和人生楷模。他的不幸逝世是中國土木工程界和東南大學的重大損失。 [15]  (呂志濤訃告)
呂志濤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專家、預應力學科帶頭人。自1958年以來,呂志濤院士及其團隊圍繞預應力的創新研究和應用,在各個時期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構建起中國預應力工程領域的技術理論標準體系,南京奧體平台、南京電視塔(318.5米)、牛首山佛頂宮、蘇通大橋(建成時世界第一)、南京四橋(建成時世界第三)、北京西客站、新廣州站、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無一不體現呂志濤院士及其團隊的汗水與貢獻。與此同時,呂志濤院士發展和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的理論體系,在混凝土的眾多核心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理論突破。從20世紀末起,呂志濤院士率領團隊在建築工業化領域歷經17年的吸收、再創新,使得江蘇省在國家的建築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呂院士生前長期為江蘇省土木事業的發展躬耕力行,做出了巨大貢獻。 [14] 東南大學評)
呂志濤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傾力教學與研究,他愛國敬業、為人師表、仁愛寬厚、堅韌執着,長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間仍關心學科的建設和學校的發展。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 [13]  (中國工程院評)
呂志濤關心學校事業發展,熱情扶持獎掖後輩,雖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可只要學校有需、政府有召、企業有求,他總是慨然應允,坦誠直言;對後輩友朋乃至業內素昧平生的人找上門來求助,他總是傾力相幫;他重視激勵後學,將獲得的何梁何利獎20萬元悉數捐給了他的三所母校(澄潭中學、新昌中學、東南大學)設立獎助學金。他謙遜內斂、待人真誠,寬容寬厚,一生恪守“做事講真實、做人講真誠、待人講真情”,律己甚嚴,卻很少向組織提出個人要求。他勤奮刻苦、安貧樂道,居功而不自傲、奉獻而少索取,真正做到了象他自己所説的“要無止境地追求學術,但不要無止境地追求財富”,堪稱人之師表,一代楷模。(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評) [10] 
呂志濤院士將畢生精力奉獻於中國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業。他努力踐行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五十餘載。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他一生追求科學真理,鋭意進取、開拓創新,是一位建樹卓越的土木工程專家。他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國際領先的鋼筋混凝土雙向斜拉計算和抗剪設計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理論,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和設計方法,設計和指導了上百項國家重點工程,組建了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中國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呂志濤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實踐了崇高的理想,他愛國敬業、為人師表、仁愛寬厚、堅韌執着,長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他的不幸逝世不僅是東南大學的重大損失,更是中國土木工程界的重大損失。 [11]  (中青在線評)
呂志濤院士是新昌中學的驕傲,是新昌父老鄉親的驕傲! [24]  (時任浙江省新昌中學校長王偉勇評)

呂志濤人物紀念

  • 呂志濤院士獎學金
2007年5月,呂志濤個人出資,在母校浙江省新昌中學設立了“呂志濤院士獎學金”。 [24] 
  • 東南大學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
2018年1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呂志濤先生病逝一週年。就在這一天,呂志濤院士遺孀王鳳英向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捐款100萬元,成立“東南大學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與此同時,呂志濤的200多位學生從全中國各地趕來,在表達哀思的同時,也籌集了300萬元善款,注入東南大學呂志濤科技教育基金。該基金將以獎助學金、資助高規格學術交流和學科競賽及支持學生支教活動等方式,激勵優秀學子和貧困學生探索科技前沿,促進東南大學以及中國土木工程等相關學科的發展。 [5]  [12]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