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鎖定
吳非,中國國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供職於洛陽博物館學術研究部。
中文名
吳非
國    籍
中國
職    業
畫家
主要成就
首屆中國美術金彩獎美術作品獎
第五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三等獎
主要成就
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04 [2] 
全國美展獲河南展區銀獎
出生地
洛陽市
代表作品
國畫家,水墨,江蘇畫刊,藝術狀態,收藏傢俱樂部

吳非人物介紹

吳非
吳非習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得益於“河南二段”之一的段建偉先生。其間尤善速寫,而名於同輩。以此為基礎,奠定了良好的造型能力,成就了以後的吳非人物畫。吳非早期以連環畫創作為主,兼畫油畫。在大量繪畫創作的過程中,訓練了他對畫面的控制能力。構圖、造型、意境等各種繪畫語言的因素無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極大的提升。受到頗有藝術造詣的父親的影響,他對連環畫中文學情形的再現有了獨有的心得,在他的古代人物系列繪畫創作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吳非古代人物畫以高士為創作載體,引入詩性的境界,在造型與筆墨中體現人物閒逸散淡的風情,用筆率意古拙,表現出對畫面布白較強的把控力,直取魏晉意趣,山林散懷。他所表現的寫實性當代人物系列顯現出很強的人物造型功底,在人物刻畫與筆墨運用上獨具匠心,反映出當代人物在時代大環境下的喜樂悲愴,成為河南當下中國人物畫的主要畫家。吳非的才情意趣多體現在表現性中國人物畫上,這應該是他性情的歸宿所在。他所畫的這類作品給人以深層的思考與啓示,畫面所顯示的物象並不具備明確的敍事性和主題性,而所透露的意味卻是悠長的,給人的思索也是深刻的。在人物不同服飾、動態的表現中,在筆墨渲染的迷離中,體現出人在這一環境下迵異心態與微妙的變化。
吳非的作品是以當代的視角濡染於傳統筆墨的修煉,強調造型與水墨的關係,關注筆墨的隨機性,順勢而發,從而營造水墨沉靜雅緻、玄妙而悠遠的品質。畫面輕鬆、靈動的“機趣”無不閃爍着心靈的光芒。

吳非作品及特點

“水墨營造----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吳非
古老的中國水墨畫延續到今天,以其獨特的審美取向及極大的包容性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覺經驗,其包容性為多樣化的圖式生成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正是這種包容性與可能性推動着水墨畫不段地演進。具有人文情懷的水墨技法為當代水墨的拓展提供了依據,傳統上的一個點,在今天往往能衍生出一個面。藝術家對水墨語言的把握和運用都有各自理解,必然會產生多種樣式的繪畫作品。
觀照水墨畫的情境與語言,我們總是在觀念和水墨語言上尋找着轉型的機會,不斷地轉換着語言上的那些不夠真誠和缺乏創意的言説,從而,在語言、圖式等諸多方面找到新的形態,不斷升級和完善語言個性化成為我們的孜孜以求。中國水墨的最大特點就是當形象以水墨的面孔出現,就必須有強烈的情感注入,就是我們常説的“入境”,對形象的提煉、取捨已屬自覺,進入“幻境”而不能自拔。筆尖猶如我們的神經末梢,藉助水墨中“烘、染、渲、破、飛、揉、積、漬”等手段將我們的內心世界不經意得表達出來。由於情感介入,形象的塑造、線的長短、行筆的快慢、筆墨的濃淡乾濕等所行成畫面肌理的抽象因素呈現出豐富的表現及象徵意味。説到這裏不禁讓人想起巴爾迪斯談到莫蘭迪的話説過一句話:他的畫面的肌理雅緻極了……莫蘭迪對幾隻不起眼的瓶子反覆揣摩把玩,這源於他獨特的人生經歷,簡單和空靈的畫面透着冷冷的孤寂,強烈而獨特的“視覺”感受以至讓我們感受到了“觸覺”。外在的筆觸所呈現的肌理一定是表達作品審美及情感的語言樣式中很重要的方面,前人對水墨畫創造出的各種技法,不僅是再現眼睛所看到的山川景色,點劃之間鐫刻着才情與品格,更是內心情感的宣泄。
筆墨借水勢在宣紙上恣肆的那一刻,要靠我們良好的筆墨修養和寬厚的人文情懷來收發,這樣氣脈才能通暢,氣格才能堂正。《圖畫見聞志》中“論氣韻非師”説:“……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這裏“氣韻”是水墨作品的生命所在,氣息沉靜,以求機趣,頓悟便產生妙處,清方薰論“米氏山水”有:一氣落墨,一氣放筆,淡處隨筆氣致,濕處、幹處隨勢取象,為云為煙,在有無之間,乃臻其妙。水墨精神就在解衣磐擘,蕩氣迴腸。良好的技術有磊落的精神支撐必有“彷彿籠淡,清潤見喜”之境。實際上,以筆墨來“造型”之妙處歷來為水墨畫家所經營。筆墨和形一但結合,應是一個整體,很難想象八大的山石樹魚脱離其筆墨之後的尷尬,彷彿抽乾了血液,毫無生機。這裏的筆墨形質或曰:心象。八大的筆墨魅力不僅是逸趣,而是磊落的人格通過筆墨的彰顯,透過“心象”我們能看到一種孤寂與蒼涼的精神狀態。只有情緒化的水墨才能打動我們,不同的價值觀、修養、品位的觀者在這裏都能找到一個共鳴點進行自己的解讀並被無限放大。水墨所體現的“心象”的精神語意體現了時代特徵、審美取、`氣質涵養等因素,承載了不同時代所賦予畫者獨特的人格精神,情感的融入使筆墨不再程式化,而會變的鮮活和不竭的創造力。
傳統水墨在千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較完備的技法和審美系統,我們在和這套系統的對話當中要不斷地用豐富的修養及獨特的情感體驗來解讀。經驗暗示我們背離與盲從似乎都不可取,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繪畫與中國水墨雖然大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點,觀察方法的轉換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體驗。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2008年11月25日於小屯

吳非獲獎情況

新水墨作品
新水墨作品(26張)
首屆中國美術金彩獎美術作品展提名獎(中國美術家協會)2001 [3] 
全國第十五次美術新人新作展 [1]  (中國美術家協會)2001
第五屆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覽三等獎(中國美術家協會)2002 [4] 
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家協會)2004 [2] 
人物作品
人物作品(13張)
中國河南省韓國慶尚道水墨畫展等(河南省美術家協會)2006
中國意象—當代中國畫十人邀請展2006
風華七月—當代中國畫家作品邀請展2008
水墨動向—當代著名中青年國畫家學術邀請展
中韓水墨邀請展(中國文聯) (韓國首爾)2012
表情—2013·南京人物畫年度展(弘鼎藝術空間·南京)2013
春和—水墨作品聯展(想像藝術空間·洛陽)2015
我美麗的自留地—張正民 劉西潔 吳非作品展(想像藝術空間·洛陽)2016
60.60—當代中國畫60後藝術家提名展(北京)
流動的氣韻—中國新水墨名家作品展(山西藝術博覽會·太原)2017
首屆西雙版納國際美術展(雲南)2017
釋放—院體藝術的今日表達(南京)2018

吳非個展

過往—吳非水墨作品展 [5]  (亨嘉堂·北京)2014
山靜水流—吳非水墨作品展(想像藝術空間·洛陽)2014
賦格—吳非作品展(想像藝術空間·洛陽)2015
雲外歸身—吳非作品展(大觀美術館 鄭州)2016

吳非發表和出版作品

中國畫藝術年鑑2010-1012》 [5] 
中國畫藝術年鑑2012-1014》《國畫家》 [5]  (湖南人民美術出版社)、
東方藝術》(今日美術館) [5] 
《水墨》(中國畫研究院)、
《江蘇畫刊》、《藝術狀態》、
《收藏傢俱樂部》、《水墨生活》(藝術與人文出版社)、
《中國人物畫技法圖典》(河北人民美術出版)、
《盛世收藏》(江西美術出版社)、
《新世紀中國畫水墨髮現大系—水墨時態吳非》(榮寶齋)、
《最具學術價值與升值潛力的中國畫100位》(四川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原畫風 · 山水人物卷》、《河南國畫100家》、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品集吳非等。

吳非相關人物評價

○趙向前
這幾年吳非一直在關注“人”,他以普通人的視點關注着普通人的生活,默不作聲的把現代人那種冷漠、無情、空虛以及焦慮的狀態以畫筆展現了出來。
看吳非的畫,我似乎能感受到畫中人的孤獨,都市生活的慾望、刺激,個人內心的空虛、無聊,使本來渴望的心又充滿着複雜的表情, 其實,“他”和“她”不就都在我們身邊,起碼都帶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憨實敦厚的吳非實際上是個很熱愛生活的人,一般情況下的他,見面總是一本正經的咪咪笑着,不太説話。可是,當一幫哥們在一起談論藝術的時候,他又表現出無比的興奮和激動,也時常會有一些獨到的觀點和好的語詞冒出來。已過不惑之年的他,現在正是藝術創作上的高峯期。劉索拉説:“幹藝術怕時代感,因為時代會過去,所以精明的藝術家喜歡選擇已經成為歷史的題材。有時代感的探索藝術家都是有膽兒的,因為容易出錯,弄潮會找不準方位。”我不知道吳非他們那代人有着什麼樣的青春期,但對於新生活和新事物,他們還是很積極地接受並享用着。吳非有着真正藝術家的勇氣,他敢於見證人性的善惡與美醜,也勇於探索繪畫中新的語言和形式。這樣的精神,使他產生了新的思考和新的經驗,人生的閲歷,世事的滄桑,突然間都被他的畫作洞開了。世俗男女的悲情和哀憐,還有他們在努力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歡樂所帶來的迷茫,都成了吳非表現世界的有效方式。
有一次,吳非對我説:“我覺得畫面中應該出現一些看似很荒誕的東西,説不清楚的東西,其實很有意味。”我完全贊同他的説法,其實我們生活的本身就是荒誕。那陣子他有一批新畫,畫面上他把不同的視點,不同時段,不同關係的人和事物放在了一起,誇張、變形又恰到好處,看似很荒誕,但又覺得很真實,既感到熟悉又有着異常地陌生。 後來,看到有記者採訪導演賈樟柯,問他為何《三峽好人》裏會出現那種不明飛行物,賈説根本沒什麼,我覺得那個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很荒誕的東西出現。這種想法在某種程度上和吳非的觀點是相同的。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説不清楚的,弄得太清楚了,反而沒意思了。
值得一説的是吳非在畫着這些“入世”的紅男綠女的同時,也在畫着大量“出世”的高人隱士。入世是“俗”的,出世是“雅”的,這兩種本身很矛盾的觀念卻被吳非輕鬆的就解決了。我喜歡他的高士圖,因為他畫的瀟灑,畫的清新,畫出了人物的曠達。好多人畫高士,脱不出那種“俗氣”,更畫不出那種“逸氣”,因為從大俗到大雅,需要的是一種境界,而不僅僅只是繪畫的技巧和語言性。
近兩年,吳非的畫引起了圈內的關注,很有要大火起來的勢頭,前一陣子榮寶齋又給他出了畫冊,然而他依然還是那麼低調,見面只嘿嘿一笑,説能畫畫是多麼的幸福呀。
和吳非同住一城,於我來説也算是件幸事,因為除了常常能在一起吹牛聊天以外,還可以最快速度地看到他的新畫。

吳非吳非印象

人過中年,發福亦屬正常。然近些年日漸隆起的肚子,卻常遭老婆訕笑。只是每每見到吳非兄,才會有些許的安慰。
和吳非兄相識,是在去歲的一次展事上。之前只是在各類畫冊上見到過他的名字和作品,知道他一直在畫一些形古神閒的高士,或“枕石觀雲過”,或“臨淵羨魚遊”,總之都是些陶翁筆下客,莊生夢裏人。便想,吳非兄莫非是一個在家出家的隱者,亦或是一個遁入山林的高人?
和吳非兄相識並相知,方明白一個道理,心態決定形式,正所謂“畫如其人”是也。
心如虛空,物來即照,立處皆真,隨緣任運。這是禪者風度,其實禪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處處皆是佛”,“步步是道場”,就看我們每個人的悟性如何。“隨處作主,立處皆真”便是説的平常之心。
有僧問長沙禪師:如何是平常心?
師雲: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僧:學人不會。
師雲:熱時即取涼,寒時即向火。
這種“心體無滯,即是般若”的禪宗極境,吳非兄是了悟到了,而且已心無掛礙地關照到了他筆下的人物。
如今的水墨人物的發展無非三條主線:即傳統的;依附傳統而創新的;完全實驗性的。吳非兄一直走在中間,即在傳統圖式的基礎上更多的關照本人的內心感受,讓造型與筆墨遊離於傳統之外,在近乎木訥的人物表情之下藴含着“維摩一點如雷”的衝動。他將元人的求古與宋人的尚意心態納入本心,將道家的“無為”境界宣泄於紙上。以閒適的筆調錶達閒適的詩意生活,正如建京在《詩化的閒適筆墨》中所稱:“他的作品表達着體現傳統中庸思想的藝術題旨”。
昨日,和建京去吳非畫室閒聊,禪茶一味之後,才發現窗下便是洛陽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在如此環境之下,吳非兄能不受外擾,潛心於藝,着實讓人驚歎弗如。便想起鈴木大拙的話:“禪宗就是覺悟的修行”。所謂“覺悟”,即自覺的了悟,這便是吳非兄閒逸外表之下的人生態度吧。
回家,撰小詩一首記之,為吳非兄,也為自己。
修身何須避山林,喧喧鬧市掩重門。
檀香一縷去凡意,佛經兩卷出紅塵。
清茗談心臨古趣,素墨花箋寫煙雲。
忍得十年空面壁,心如止水菩提心。
二OO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郭貫貞於半山房
瀟灑^_^依舊·丁一 編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