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繼光

(革命烈士,國民革命軍第一七四旅旅長)

鎖定
吳繼光(1903年~1937年11月11日),原名吳紹麟,安徽盱眙縣三界鎮(今屬安徽明光市)人。黃埔軍校第二期畢業。時任第58師第174旅少將旅長。1937年8月,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於羅店重創日軍。11月初,奉令赴青浦阻敵,血戰4個晝夜,繼而轉守白鶴港,戰至11日中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將。1956年9月21日,追認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3] 
概述圖來源: [4] 
中文名
吳繼光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37年11月11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原    名
吳紹麟
主要事蹟
淞滬會戰壯烈殉國

吳繼光早年經歷

吳繼光,原名吳紹麟,1903年出生於安徽省嘉山縣(今明光市)三界鎮的一户農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吳繼光在14歲的時候就被迫離家投軍,以求得生存。但兩年後就因為覺得舊軍隊腐敗而離職返鄉,後到上海當警察為生。從警期間,吳繼光利用業餘時間讀書,並苦攻騎技拳術,希望能依靠這些去尋找新的出路。
1924年7月,吳繼光聽聞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駐上海招生處正秘密招收學生的消息,當即決定前往報考。他以自己的體格和技能,成功被軍校錄取,成了軍校第二期步兵科的一名學生。在學期間,他以學生的身份跟隨軍校教導團參加了討伐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的戰役。 [4]  [5]  [6] 

吳繼光軍旅生涯

1925年9月,吳繼光學成畢業後從排長當起,僅用了四年就升到團長。此後,他所在的部隊被陳誠收編,吳繼光也就成為了土木系的成員。到了1934年的時候,吳繼光被陳誠提拔為第98師第292旅旅長。
吳繼光為了提升所部戰鬥力,要求所部軍官必須嚴以律己,作為士兵的表率。然而在一次查營時,吳繼光抓獲了一名參與賭博的營長,並對其進行了處罰。不料,該營長是師長夏楚中的親信,因此得罪了夏氏。久而久之,吳繼光在土木系中難以立足,不得不提出了辭職報告。就在這個時候,正需要幹部充實第58師力量的俞濟時向吳繼光伸出了援助之手,並舉薦他擔任該師第174旅旅長一職。對於俞濟時的知遇之恩,吳繼光十分感激,他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將174旅帶成了一支“整齊劃一、莊嚴威武、面貌一新”的部隊。除此之外,吳繼光竟然能夠認得出全旅軍官和士官,使俞濟時對其更加刮目相看,並逐漸成為俞氏的左膀右臂。 [4]  [5]  [6] 

吳繼光抗戰英勳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後不久,正在武昌駐防的吳繼光接到了北上參戰的命令。但是當第58師集結完畢準備出發時,軍事委員會又直接調該師改開上海。於是,吳繼光又帶着所部隨第58師轉赴上海,並於8月21日接替友軍蔣宅至野溝橋一線的守備任務。23日,日軍以三個師團在吳淞口登陸成功,其中第十一師團(師團長山室宗武)突破了守軍第98師的防線,並與第18軍主力在羅店地區發生激戰。
9月7日,為了配合友軍在羅店地區的作戰,第58師第172旅奉命出戰,吳繼光的第174旅則奉命接替部分友軍的陣地,仍繼續擔任守備任務。此時日軍重藤支隊(即台灣守備隊,司令官重藤千秋)從側翼包抄羅店,對第174旅陣地發起猛烈進攻。激戰中,第348團團長周力行負傷,吳繼光於是決定親自指揮該團,經數次激戰,終將日軍擊退。此後,第174旅與友軍各部密切聯繫,協同在瀏河至羅店一線阻擊日軍逾一個月,其間第174旅陣地不斷遭到日軍步兵的進攻,以及炮兵和航空兵的猛烈轟炸,始終堅守陣地不退。吳繼光還於10月21日晚根據師部的命令組建以營為單位的突擊隊,主動對當面之日軍發起進攻,並迫使日軍一度後退。 [4]  [5]  [6] 

吳繼光壯烈犧牲

11月3日,第174旅在傷亡近半的情況下奉命將防務移交給第48軍,隨後開赴崑山整補。但未及一週,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即決定放棄蘇州河沿岸的防禦,命令參戰各部逐次向西撤退。為了掩護大軍撤退,吳繼光第174旅奉命於11月10日開赴青浦縣境的八字橋至白鶴港一線,依託吳淞江佈防,以阻擋日軍追兵。
吳繼光於當天率領第343團和第347團進至白鶴港時,與日軍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第36旅團(旅團長牛島滿)第45聯隊(聯隊長竹下義晴)一部遭遇,他立即命令所部沿吳淞江西岸展開實施阻擊,並多次組織反攻,迫使日軍停止了追擊的腳步等待援軍。11日下午,日軍第45聯隊在與第36旅團第23聯隊(聯隊長岡本鎮臣)會合後,再次對白鶴港發起猛烈進攻。吳繼光於此時堅持在一線督戰,指揮所部阻擋日軍的攻勢。激戰中,第343團營長應揚、童亞樸先後陣亡,第347團團長鍾學棟負傷,吳繼光則在指揮作戰時不幸被炮彈擊中,當場身亡。第174旅此後由第343團團長朱奇指揮繼續阻擊日軍,直到15日才奉命放棄陣地向南京撤退。
1946年2月21日,國民政府追贈吳繼光為陸軍中將。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1969年3月,獲台灣當局批准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2014年,入選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5]  [6] 
參考資料
  • 1.    劉景泉 主編.中國抗日戰爭人物大詞典.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第266頁.
  • 2.    李松林 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第453頁.
  • 3.    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國政府網.2014-09-01[引用日期2022-09-30]
  • 4.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 抗戰英烈譜[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7:32-33.
  • 5.    胡博,王戡著. 碧血千秋 抗日陣亡將軍錄[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3:54-55.
  • 6.    滁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地方誌叢書 滁州市志 下[M].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13: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