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氏孝子牌坊

鎖定
吳氏孝子牌坊,位於湖北省羅田縣河鋪鎮古人墩村吳家壪,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代,坐東面西,佔地約200平方米,由牌坊祠堂兩建築體組成。四柱三間華表式牌坊,寬5米,高6米,古色古香、莊重大方而少華麗雕琢。這是典型的元代牌坊風格,與北方蒙古民族文化傳統有關,蒙古族人彪悍豪放,崇武輕文。
中文名
吳氏孝子牌坊
地理位置
湖北省羅田縣
佔地面積
約 200 m²
景點風格
元代牌坊
進入吳家壪,吳氏孝子坊就展現於眼前,看上去雄偉壯觀,莊嚴古樸。牌坊皆由石條豎起,四柱三間,共分四層,頂端為石雕攢尖寶頂,底層中間形似大門,左右各形似一合耳門,橫擔石雕“雙龍戲珠”圖案,正中刻有“吳氏孝子坊”五個大字,整個牌坊高約6米,寬約5米,牌坊左右各有一尊“獅子爬繡球”的石獅。一位吳氏後人告訴我們,吳氏孝子坊建於元代,坊後孝子祠建於明代,牌坊是元朝皇帝派朝中官員親臨此地,與地方官吏共同造立。
“吳氏孝子坊”建於元代,坐東面西,佔地約200平方米,由牌坊和祠堂兩建築體組成。四柱三間華表式牌坊,寬5米,高6米,古色古香、莊重大方而少華麗雕琢。這是典型的元代牌坊風格,與北方蒙古民族文化傳統有關,蒙古族人彪悍豪放,崇武輕文。到了明代便不同,牌坊多精美華麗。但那篆書文字旌表“吳氏孝子坊”與孝義精神,足以使人肅然起敬。牌坊後為祠堂,面闊12.4米,進深5.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祠內上方立圓墓碑1通,碑座高0.6米寬1.2米,碑高1.2米寬1米,陽刻楷書碑文直書20行482字,記孝子吳大中孝行事蹟。元翰林侍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彭寅撰。集賢學士朝例大夫行國子監察鄧文原。
孝子坊在清未民初,進行過大的修復擴建,有專人看管。解放後破四舊加上文革基本無人打理,文革時期險遭毀壞,幸好族人全力保護才得以倖存。進入八九十年代隨着時代的進步,保護古建築古文物的興起才得以重視。牌坊由於年久失修,有的地方破損嚴重,期待相關部加以保護修復。
大別山腹地的羅田縣河鋪鎮,立足本鎮“孝”文化的歷史傳統資源優勢,以開發“孝”文化、傳承“孝”文明、拓展“孝”行為為主線,全力推進打造孝德名鎮發展戰略,取得良好效果。
如今的河鋪鎮,社會重孝德,公民行孝道。以“孝”為魂立鄉風,成為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抓手,成為農村幹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新載體,成為黨員幹部踐行黨的羣眾路線的重要主題實踐,成為山區農村“五位一體”科學發展新的地域名片。
開發“孝”文化在河鋪鎮,“孝”文化源遠流長。
宋末元初時,河鋪鎮的古仁墩有位著名的孝子吳大中,被元朝仁宗皇帝封為“吳氏孝子”。公元1319吳大中與世長辭,元朝政府撥專款,派專人,為其進行御葬,並修建了留存至今的“吳氏孝子祠”。
吳大中的孝行流傳鄉里,教育和感動了河鋪的幾十代人。時至今日,尚孝道,重孝德,行孝義成為大山深處農家祖訓和家教的核心要義。
“孝”文化是河鋪難得的重要資源優勢。鎮黨委和政府基於這一指導思想,把打造孝德名鎮提上了全鎮“五位一體”協調發展重要戰略高度,用古代的“孝子”精神感染人,用當代的“孝星”激勵人,用厚重的“孝德”薰陶人,成為加強幹部羣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打造文明鄉風的新載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