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伍德沃斯

鎖定
伍德沃斯(1869—1962)是美國哥倫比亞機能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他在心理測量方面有很顯著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針對美國士兵中出現的恐懼、多疑、失眠、緊張、過度疲勞等情況的增多,編制了一份《伍德沃斯個人資料調查表(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對士兵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這一方法被視為自陳式個性測驗的發端。他反對華生機械性的S-R公式,提出了S-O-R。將驅力的概念引入心理學,提出了動力心理學
中文名
伍德沃斯
國    籍
美國
出生日期
1869年
逝世日期
1962年
畢業院校
阿莫斯特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職    業
心理學家
出生地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貝爾徹頓城
代表作品
《實驗心理學》,《行為動力學》,《心理學》

伍德沃斯人物經歷

伍德沃斯的大部分學術生涯在哥倫比亞大學度過,並因其《心理學》教科書而知名。該書初版於1921年,到1947年已再版5次。他的《實驗心理學》初版於1939年,是一本該領域研究的主要工具書。1954年,伍德沃思與H.施洛斯伯格合作對該書進行了修訂。他在《動力心理學》一書裏提出了有關心理學的系統觀點,該書初版於1918年,1958年經修訂更名為《行為動力學》。 [1] 

伍德沃斯主要觀點

伍德沃斯行為和意識

華生 華生
在伍德沃思看來,心理學的論題是行為意識。他認為像J.華生那樣的行為主義者,由於拒絕任何意識觀點,因而並不考慮心理學中的這一合理部分。意識是心理學家應該研究的一大課題,而且可以通過內省來實現。伍德沃思的心理學不是簡單的S—R(刺激—反應)心理學。他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全部活動,包括了意識和行為兩個方面。但在具體研究中,必須從研究刺激與反應的性質開始,也就是説,必須從客觀的外界事物開始。但僅研究此尚不夠,武德沃斯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還存在有機體的作用,即通常的S-O-R模式,其中O代表有機體本身及其能量經驗等。以後武德沃斯又把上述公式擴展為W-S-OW-R-W。其中W代表周圍世界,S代表刺激,O代表有機體,附於O下的小W代表有機體對環境的調整及它對情境和目標的定勢,R代表反應。整個公式可以解釋為:周圍世界—刺激—有對一定情境和目標定勢的有機體—反應──改變了的世界。這樣,武德沃斯將心理活動與行為納入同一系統來看待,這對以後的新行為主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行為主義者由此發展出“中介變量”學説。這一觀點後來由托爾曼和其他人用更為複雜的方式加以發展,稱作中介變量 [2]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説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心理學家着手用實驗來檢驗形式訓練説的遷移理論。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mes)在1890年首先通過記憶實驗,表示了對形式訓練遷移理論的懷疑。繼詹姆士之後,許多心理學家紛紛設計更為嚴密的實驗,從各種不同角度向形式訓練説提出了挑戰。其中桑代克和伍德沃斯(Thorndike E.L & Woodworth R.S.1901)的研究影響最大。桑代克首先在知覺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在1901年進行了實驗,以大學生為被試,訓練他們判斷不同大小和形狀的圖形面積。被試先估計了127個矩形、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樣就預測了他們判斷面積的一般能力。然後用90個 10—100平方釐米的平行四邊形讓每一位被試進行判斷面積訓練。最後被試受到兩種測驗:第一種測驗要求判斷13個與訓練圖形相似的長方形的面積;第二個測驗要求判斷27個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27個圖形是預測中用過的。研究表明;通過平行四邊形訓練,被試對矩形面積的判斷的成績提高了,但他們對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側圓形的判斷的成績並沒有提高。
桑代克遷移實驗的結果,顯然與形式訓練説的遷移理論不符。桑代克似乎證明,能通過某種活動加以訓練而可以普遍遷移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是不存在的。那麼,什麼東西可以遷移呢?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説,同形式訓練説相對抗。
相同要素説後來被伍德沃斯修改為共同成分説,意指只有當學習情境和遷移測驗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時,一種學習才能影響另一種學習,即產生遷移。
學習上因有共同成分,可產生積極性的遷移作用,但學習的情況並不都是如此。在學習的經驗中,常有兩種可能的干擾:一為前攝抑制,即原先的學習,對於後來的學習起干擾作用;另一種為後攝抑制,即後學的材料對於先前的學習的干擾作用。而且兩種材料相似成分越多,則干擾的影響越強。 [1] 

伍德沃斯重要特徵

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武德沃斯心理學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將心理動力觀引入心理學。據説1897年他在哈佛時就告訴桑代克要發展一種“動力學”。他的《動力心理學》志在反對鐵欽納、華生和麥獨孤,要求理解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因果的機制(也就是它的機能部分)以及決定內驅力的特殊性的動力刺激或情境。這裏的思想和行為的因果機制包括了內驅力和機制兩種心理成分。內驅力是行為的發動者,是回答行為的“怎樣”的問題,也稱為行為的能力。機制有賴於內驅力的發動才得以活動,內驅力也只有通過機制的作用才能實現。同時,機制在內驅力多次發動後也可以轉化為內驅力。 機制涉及一件東西如何活動,內驅力涉及這東西為什麼會活動。當這些概念用於心理學時,一個有機體便可以按某些方式行動。例如,一隻貓用試誤行為試圖逃離迷箱。這是機制,但就其發生的活動來説,貓必須是飢餓的。引發貓活動的飢餓便是內驅力。在一個有機體的行為史的歷程中,機制有可能具有內驅力的作用。機制的發動也可能包括內驅力或成為其他活動的內驅力。例如,一個商人為生計(機制)而工作,以便滿足他本身的許多需要(內驅力)。在他獲得了能滿足他需要的許多錢以後,他仍然繼續為這一事情而工作,或者看着他銀行的存款在上漲。在這一情境裏,工作的機制也具有它本身的內驅力的作用。

伍德沃斯實驗和觀察

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武德沃斯主張既用客觀的實驗觀察,也用內省的方法。或者説,外部刺激和外部反應可以通過對行為的客觀觀察來發現,有機體內部的事件則可以通過內省來觀察。 武德沃斯還討論到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他認為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不是兩個互相平行的過程,而只是對同一過程的不同的科學描述。心理學研究過程的大的方面,生理學則只是描述過程的細節,所以生理學的描寫不能代替心理學的描述。

伍德沃斯主要著作

武德沃斯的著述甚豐,影響了幾代學生。
其著作主要有《論運動》(1903)、
生理心理學》(1911,該書為修訂賴德原著,後改為賴德、武德沃斯合著)、
動力心理學》(1918,該書集中表述了他的機能主義觀點)、
現代心理學派別》(1931初版,1964年三版時改為武德沃斯、漢舍合著)、
心理學》(1921年初版,1947年五版)、《實驗心理學》(1938,1959)、
《行為動力學》(1958)。
此外,他還著有許多論文,涉及心理學體系問題、變態心理學差異心理學運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由於他的重要貢獻,1956年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將第一枚金質獎章授予他。 [2] 
參考資料
  • 1.    卡巴尼斯等 .心理動力學療法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2012
  • 2.    杜文東. 心理學基礎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