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天淵

鎖定
向天淵,男,漢族,重慶巫山人,1966年5月6日(陰曆)生。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比較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新詩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現為重慶市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理事(2004)、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1999)、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1999)、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員(2014),《中外詩歌研究》副主編(2004)、《詩學》編委(2009)。出版多種學術專著,主持十餘個研究項目,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參與主辦五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擔任第二至五屆論壇秘書組組長。 [1] 
中文名
向天淵
別    名
向雨、向隅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重慶巫山
出生日期
1966年5月6日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主要成就
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比較詩學研究所所長
代表作品
逐點點燃的世界——中西比較詩學發展史論
性    別
[1] 
職    稱
研究員
學術簡歷: [1] 
1981年9月-1985年7月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5年7月-1988年8月任巫山縣官渡中學高中語文教師;
1987-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中外比較文化研究班”函授學習;
1988年9月-1993年8月任巫山師範學校語文教師;
1990年11-12月參加四川省團校第67期輪訓班;
1993年9月-1996年7月就讀於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
1996年7月任教於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1997年6月任講師;
1999年9月-2002年7月就讀於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2002年6月任副教授;
2003年6月擔任碩士生導師;
2004年獲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
2006年7月赴香港、台灣進行文化交流;
2008年8月被評為重慶市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
2010年7月任研究員(教授);
2011年4月赴中央黨校學習;
2011年9月任博士生導師;
2013年10-11月,赴台灣從事學術交流;
2015年2月赴韓國首爾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講授課程: [1] 
博士生課程“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前沿”、“比較文學專題研究”;
學術型碩士生課程“中西比較詩學論著導讀”、“文學研究關鍵詞”、“留學生與中國比較文學”、“漢學視野下的中國現代文學”、“文學研究方法論”;
專業學位碩士生課程“中學語文教材研究”;
全校本科生通開選修課“中國現代思想人物論”;
研究生課程進修班課程“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化”;
專升本函授生課程“比較文學概論”、“現代西方哲學概論”; [1] 
發表論文(CSSCI以上) [1] 
論波德萊爾與李金髮詩歌中死亡主題的差異性,《外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立象盡意與立言救言,《中外文化與文論》1997年第3輯;
文史互通與詩史互證,《中國比較文學》1999年第1期再次登載;
20世紀漢語詩學中的言意觀,《江海學刊》1999年第2期;
吳宓與馬修·阿諾德,《東方叢刊》1999年第3期;
眾聲喧譁的多元發展態勢:二戰以來世界文學概觀,《當代外國文學》2000年第4期;
跨文化視野下的新創穫,《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
現代漢語詩學中的合謀話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重意輕言:“立象盡意”的詩學缺陷,《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新詩二次革命的有效性闡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從“以中格西”到“以西格中”,《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1期;
朱光潛的詩學建構、美學研究及人生態度,《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取鎔中外,志鑄偉辭,《當代文壇》2006年第5期;
新詩再次復興與審美範式重建,《文藝研究》2006年第12期;
變則通,通則久:評央視版神話連續劇《白蛇傳》,《電視研究》2007年第1期;
“新詩二次革命”:理論促變勝於自然進化,《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現代漢語文論主體文化身份的確立與轉換,《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5期;
也談宗白華美學、詩學研究的啓示,《福建論壇》2007年第8期;
中西精神衝突的正解與誤解,《東方叢刊》2009年3輯;
構建現代漢語和合詩學,《西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從爆破到建構:現代漢語詩學話語機制的轉換,《文藝研究》2010年第1期;
直覺與邏輯的統一:宗白華“散步美學”方法論,《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經典翻拍與文化產業——從新拍《西遊記》談起,《人民日報》2010年4月6日;
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從程版<西遊記>看經典翻拍,《藝術百家》2010年第3期;
災難表達理應成為文學的一部分,《光明日報》2010年4月23日;
新詩之“變”與“常”的若干闡釋維度,《西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現代文學研究之“中國中心觀”的興起,《西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華文新詩,重建與繁榮,《文藝研究》2013年第1期;
新詩“公共性”問題的學理背景,《廣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
于堅詩歌研究綜述,《湖北大學學報》2014年第12期;
守常求變,促進新詩創作及批評的發展與繁榮,《文藝研究》2014年第12期;
身體視角與抗戰文學,《西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搖擺於政治正確與文學正義之間,《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鄭小瓊詩歌與左翼文學傳統(合著),《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年第1期; [1] 
出版專著 [1] 
合著《西方現代文論與哲學》,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參編《新中國五十年詩選》,重慶出版社,1999;
專著《現代漢語詩學話語:1917-1937》,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參編《比較文學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台灣揚智出版公司,2003;
專著《逐點點燃的世界:中西比較詩學發展史論》,文心出版社,2009;
參編《比較文學學科史》,巴蜀書社,2010;
專著《現代漢語文論話語》,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10;
執行主編《華文新詩,重建與繁榮——第四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論文選》,重慶新視野印刷公司,2013;
參編《比較文學》(原典讀本),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
參編《西方文論》(教材),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專著《紫燕銜泥 眾口築居——中國新詩的“公共性”研究》,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15;
專著《中國新詩:現象與反思》,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1] 
主持項目 [1] 
主持:校青年課題:詩歌語言的象徵歷程研究;(1997);
主持:校博士啓動項目:中國比較文學發展史研究(2003);
主持: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吳宓與中外文化名人之關係研究(2006);
主持: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點項目:中西比較詩學發展史論(2007);
主持: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點項目:漢語和合詩學研究(2011);
主持:重慶市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新詩的公共性研究(2012);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二十世紀域外文論本土化研究”的子課題:“二十世紀域外文論與中國文論融通過程中的本土化因素研究”(2013);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中國新詩的“公共性”問題研究(2013);
主持:台灣中華髮展管理基金2013年度項目“當代台灣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2013);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現代漢語的詩性潛質與中國新詩的語言智慧(2015);
主持:第四批重慶市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文學研究方法論(2015);
主持:西南大學研究生跨學科學術沙龍資助項目:人文學術經典的悦讀與聯想——“清談”學術沙龍(13-16)(2015); [1] 
參加會議 [1] 
93’華文詩歌國際學術研討會(1993年9月,重慶);
四川國際文化交流暨比較文學研討會(1995年10月,成都);
97’中國新詩現狀研討會(1997年11月,重慶北碚);
吳宓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大會暨吳宓學術研討會(1998年6月,重慶北碚);
重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討會(1999年7月,重慶北碚);
中國比較文學第六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8月,成都);
四川省第五屆比較文學年會(2001年4月,四川宜賓);
首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04年9月,重慶北碚);
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四川省第六屆比較文學年會(2004年9月,四川樂山);
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在涪陵師範學院舉行的第四屆年會及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5日至6日,重慶涪陵)。
重慶現當代文學學會理事會(2005年4月,重慶墊江);
重慶市文史書畫研究會代表團赴台文化交流(2006年7月13-24日,途經香港並與香港文史書畫界進行交流);
第二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06年9月,重慶北碚·西南大學);
第三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09年11月6-9日,重慶北碚·西南大學);
重慶詩歌座談會(傅天琳獲獎)(2010年10月19日,重慶北碚·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中國抗戰文學與重慶”學術研討會暨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2010年11月13日,重慶);
全國第39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2011年4月1日至27日,中央黨校、井岡山幹部學院)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會暨“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當代文論建構”國際學術會議(2011年6月,四川成都);
21世紀中國現代詩第六屆研討會(2011年12月2-5日,廣東湛江);
陳陟雲詩歌研討會(2011年12月3日,廣東湛江);
“紀念何其芳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4月6-8日,重慶萬州,重慶三峽學院);
“紀念鄒絳先生90誕辰座談會”(2012年4月17日,重慶北碚·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穆仁誕辰90週年詩歌朗誦會”(2012年10月10日,重慶北碚·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第四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12年12月7-11日,西南大學-巫山) [2] 
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八屆學術年會(2012年12月15日,四川外國語學院);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世紀域外文論本土化研究”開題報告會(2013年1月19-20日,北京·清華紫光國際交流中心);
呂進詩學雋語》學術研討會(2013年3月31,重慶北碚·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
海峽兩岸比較文學論壇(2013年11月9日,台灣台北中庸實踐學會、《藝文論壇》);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11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9月18-21日,吉林延邊大學);
第五屆華文詩學名家國際論壇(2014.10.12-16,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重慶武隆仙女山);
“紀念吳宓先生120週年誕辰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18-19日,重慶北碚·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2014年12月13日,重慶師範大學虎溪校區);
第十一次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地區漢學的跨國交流(2015年2月27-3月2日,韓國外國語大學,韓國首爾) [1] 
社會職務 [1] 
巫山縣師範學校團委書記(1989年5月至1993年8月);
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2003年5月);
北碚區人民法院特邀監督員(2003年8月);
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南大學第一支部委員會委員(2006年4月);
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南大學第一支部委員會副主委(2011年1月);
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南大學第二支部委員會副主委(2015年7月);
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南大學基層委員會委員(2015年7月); [2] 
獲得榮譽 [1] 
萬縣地區中師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二等獎,1989年6月;
巫山縣骨幹教師,1992年9月;
西南師大優秀研究生幹部,1995年6月;
中國新詩研究所臧克家獎學金學術獎,1996年10月;
專著《現代漢語詩學話語:1917-1937》,獲重慶市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2年11月;
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劃獲得者,2004年;
論文《從“以中格西”到“以西格中”——近現代文論話語機制的轉換》,獲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11月;
重慶市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2008年8月;
論文《現代漢語文論主體文化身份的確立與轉換》,獲重慶市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五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8年12月;
西南大學民主黨派工作先進個人,2008年12月;
西南大學民主黨派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12月;
論文《轉換重建與實用》,獲第十四屆重慶市期刊好作品一等獎,2014年11月;
論文《現代文學研究之“中國中心觀”的興起》,獲重慶市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八屆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14年12月;
西南大學民主黨派工作先進個人,2014年12月;
北碚區農工黨先進工作者,2014年12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