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名媛

(上流社會的女性,現指代富有女性)

鎖定
名媛源自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流行的稱謂,現代名媛有社會有錢人士,包括歸國富人或歸國子女,或是憑自己努力所賺取的地位。
中文名
名媛
流行時間
20世紀三十年代

名媛歷史典籍

〔清〕李漁《風箏誤·艱配》:嬋娟爭覷我,我也覷嬋娟,把帝里名媛趕一日批評徧。
〔清〕曾國藩《劉母譚孺人墓誌銘》:譚有淑妃,衞姜之姨,仍世不墮,名媛紹之。
巴金《雨》五:在大賭場裏……紳士和名媛們正在一擲千金地狂歡。

名媛發展經過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T.Veblen的研究,名媛的產生背景,源自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工業革命。當時出現一羣不具貴族血統的新富階級,因從事工商業及金融業一夜致富,這些新富階級的妻子女兒為了向世人炫耀財富,身着華服出入社交場合,躋身上流社會,由於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貴族稱謂,被統稱為名媛。現代名媛是對有身份有地位的女人的雅稱。
“媛”最早見於《詩經·爾雅》,為“美女”之意。“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意思是説,“像她這樣的人,是傾國傾城的美女啊”。
而“名媛”一詞,最早見於明代小説《兩晉秘史》之《漢王以沈婢為後》一回:“主承宗廟,母臨天下,后土執饋,皇后必擇世德名媛。幽嫺淑善,副四海之望。”這裏的“名媛”之“名”可理解為“有名望的”,加上“媛”的含義,可以將古代的“名媛”通俗理解為“有名的美女”。 [1] 
但是在清代,如果僅憑名氣和顏值,是不足以成為“名媛”的。晚清女詩人沈善寶編著的《名媛詩話》一書中,出現了“名媛”詞義的演變。沈善寶認為,名媛可以沒有家世和背景的侷限,但是一定要“有才有品”。清代此類女性也因之有“才媛”之美稱。
民國時期,“名媛”才正式大行其道。彼時西學東漸正成潮,平等觀念盛行,許多女子得以接受與男性同等的教育。她們憑藉優渥的家世,在學堂中學習文化知識、接受先進觀念,甚至可以出國留學。經此,這些女性有學識、有內涵,氣質不凡的她們也成為了旁人爭相交往的對象。所以,民國時期的“名媛”已不刻意強調外表,而重視身份、地位和才學。我們印象裏的很多“標準名媛”形象也都來自於這一時期。 [1] 
在離我們最近的二十世紀末,“名媛”的概念在社會變遷的激流中再次有了新的內涵。如果説過去的名媛出身不錯、才學尚佳、氣質脱俗便可引人注目,那麼後來的名媛還需要對社會做出些許貢獻方能“出圈”。
作家程乃珊在其著作《上海lady》中描述了“名媛”需具備的三個條件:
第一,出身名門。即使家道中落,也要有“世家”氣質的薰陶。
第二,才貌雙全。“貌”或許不驚豔,但“才”必是重中之重。
第三,對社會、女界有貢獻。這個條件是“名媛”內涵轉變的一個顯著標志,意味着“利他”人格的加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