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善堂

(奉天慈善團體)

鎖定
同善堂,是一個慈善機構 [2]  ,慈善堂在中國有很多,除了作為一些藥店和醫療處所的名號外,更是一個具有慈善意義的名詞,最有名的同善堂慈善機構如:澳門同善堂、旅美中山同善堂等。
中文名
同善堂
外文名
With good fame
性    質
慈善團體
成立時間
清光緒八年(1882年)
所屬區
瀋陽

同善堂簡介

瀋陽奉天同善堂 瀋陽奉天同善堂
同善堂,是瀋陽最大、歷史比較悠久的慈善團體。清光緒八年(1882年),常駐奉天的愛國將領、盛京總兵左寶貴,鑑於太子河、渾河氾濫成災,貧民百姓流離失所,傳染病流行,先後在省城內創設了牛痘局、惜字局、義學館、棲留所、育嬰堂、施粥廠等慈善機構,是為“奉天同善堂”的雛形。

同善堂背景介紹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即左寶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犧牲後二年,當時的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將左寶貴創辦的各慈善事業彙總,諮部立案,劃歸奉天督軍公署管轄,並取“萬善同歸”之意,定名為“同善堂”。堂址設於省城懷遠關外高台廟衚衕(今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住院處)。從此,它依靠自有土地房屋、商號廟產、利用地租及軍界財團資助、羣眾捐助,得以不斷地擴充和發展。
奉天同善堂救生門 奉天同善堂救生門
日本帝國主義者侵佔瀋陽後,打着“親善”的幌子,企圖利用左寶貴的聲望來籠絡人心,確保他們的殖民統治,在日本金澤市鑄就一尊左寶貴銅像,於1940年派專人“涉海跨洋”運到奉天同善堂,並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式”。但事過不久,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又把他們親手豎起的銅像搬倒、熔化作了炮彈,徹底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
1945年“九·三”勝利後,國民黨接收了同善堂(1947年9月改名為瀋陽市救濟院)。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後,“瀋陽市救濟院”出人民政府接管,於1949年初改為“瀋陽市生產教養院(隸屬市民政局)”。1957年,同善堂的主要部分由市衞生局接管,改為醫院,即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

同善堂機構設置

同善堂下設四部:第一部為貧民部,包括貧民棲留所、珠林寺、病丐療養所;第二部為孤苦部,包括孤兒院、濟良所、實業女學校;第三部為醫務部,包括紅十字醫院(施醫院)、牛痘局、醫學校、產科病院;第四部為工藝部,包括奉天官立教養工廠、貧民習藝、教養學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