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華街道

鎖定
吉華街道,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位於深圳市中部、龍崗區西部,南鄰深圳腹心地帶羅湖區,東與布吉南灣街道相連,西與坂田街道交界,北與平湖街道龍華區觀湖街道毗鄰,轄區總面積18.9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8月,吉華街道總人口約為28.95萬人,其中户籍人口約為4.67萬人。 [1]  截至2019年10月,吉華街道下轄7個社區。 [2] 
吉華街道落户了華南片區唯一一家“國家應急產業基地”“國家級中小企業上市孵化基地”以及深圳市“孔雀計劃”產業園。境內的甘坑客家小鎮是廣東省唯一的國家文化旅遊融合先導示範區(基地)。截至2019年7月,吉華街道轄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9家。 [1] 
2018年,吉華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4億元。 [1] 
中文名
吉華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深圳市龍崗區
地理位置
龍崗區西部
面    積
18.9 km²
下轄地區
7個社區
政府駐地
甘坑社區
電話區號
0755
郵政編碼
518112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28.95 萬(2019年8月)
著名景點
甘坑客家小鎮
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
車牌代碼
粵B

吉華街道歷史沿革

據《寶安縣誌》(1997年版)記載,吉華街道所轄地域歷史上曾先後隸屬南交(夏、商、周)、南海郡番禺縣(秦)、博羅縣(漢、三國)。
晉咸和六年(332年)、唐至德二年(757年),屬寶安縣。
唐至德二年(757年)、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
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新安縣。
清康熙五年(1666年)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屬東莞縣。
清康熙八年(1669年)至民國三年(1914年),屬新安縣。
民國三年(1914年)至1979年1月,屬寶安縣。
1949年10月,布吉鄉隸屬寶安縣。翌年4月,寶安縣整編為4個區,布吉鄉隸屬第三區。
1952年10月,擴大區級建制,布吉鄉改屬第二區。
1953年7月,調整區劃,布吉鄉改屬第八區。
1955年秋,第八區更名布吉區,布吉鄉屬之。
1958年3月,撤區並鄉,布吉鄉由寶安縣直接管轄。同年10月,撤銷布吉鄉和平湖鄉,設立紅旗公社。翌年1月,紅旗公社改稱布吉公社。
1979年1月至1981年10月,屬深圳市。
1981年10月至1992年12月,屬寶安縣。
1983年7月,布吉公社改為布吉區。
1986年8月,布吉改區為鎮。
1993年1月,寶安撤縣分設寶安、龍崗二區,布吉鎮屬龍崗區。
2004年,寶安、龍崗兩區撤鎮設街,布吉街道辦仍屬龍崗區管轄。 [3] 
2006年4月,布吉街道“一分為三”,分設布吉、南灣和坂田3個街道。 [4] 
2016年12月,布吉街道“一分為二”,吉華街道成立。 [5] 

吉華街道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吉華街道下轄7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龍崗區甘李六路9號。
吉華街道下轄社區
甘坑社區
水徑社區
三聯社區
麗湖社區
翠湖社區
光華社區
中海怡翠社區
/

吉華街道地理環境

吉華街道位置境域

吉華街道,位於深圳市中部、龍崗區西部,南鄰深圳腹心地帶羅湖區,東與布吉南灣街道相連,西與坂田街道交界,北與平湖街道龍華區觀湖街道毗鄰,轄區總面積18.9平方公里。 [1] 

吉華街道氣候

吉華街道全年氣候温暖濕潤,夏長但不甚酷熱,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2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平均為49%。7—12月日照時數最多,太陽年輻射量為5404.9兆焦耳/平方米。年均氣温22.4℃,最高36.6℃,最低1.4℃,年均降水量2028毫米。受南亞熱帶季風影響,年均風速1.98米/秒。 [3] 

吉華街道人口

截至2019年8月,吉華街道總人口約為28.95萬人,其中户籍人口約為4.67萬人。 [1] 

吉華街道經濟

2018年,吉華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4億元。 [1] 

吉華街道第一產業

2017年,吉華街道實現第一產業總值為351萬元,同比增長1637.8%。 [6] 

吉華街道第二產業

2018年,吉華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12億元。 [1] 

吉華街道第三產業

2018年,吉華街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6.61億元,同比增長7.91%;進出口總額完成8.34億美元。 [1] 

吉華街道交通

吉華街道有南坪快速、水官、清平、機荷四條高快速公路穿境而過,坂李大道、甘李路、布龍路、秀峯路、吉華路等主要幹道形成“三橫兩縱”幹線路網結構。地鐵5號線(環中線)、地鐵10號線(坂田線)2條軌道交通在轄區共設置上水徑、下水徑、長龍(5號線)以及涼帽山、甘坑(10號線)5個站點。外部主幹道路網格局已形成。 [1] 

吉華街道社會事業

吉華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吉華街道有學校11所,其中公辦學校4所、民辦學校6所、政府資助性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另有幼兒園30所。 [1] 

吉華街道醫療衞生

截至2019年,吉華街道有醫療機構40間,其中民營醫院1間(牀位共20張)、社康中心8間、門診部2間、診所29間。 [1] 

吉華街道文化事業

2018,吉華街道舉辦“客家涼帽”非遺文化節,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錢鈴聲聲》《客韻中華》分別榮獲深圳第十五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1金1銅。區級非遺項目陳氏太極參加“2018年黃山論劍國際武術大賽”獲得2金、1銀、1銅的優異成績。開展首屆“最美吉華人”評選活動,組織“大美吉華·精彩五月”等羣眾性文體活動超300場,吸引約20萬名居民參加。小涼帽IP蓬勃衍生,被評選為“玉猴獎2018年度十佳文旅吉祥物”,“小涼帽”動畫片獲全國“優秀原創動漫作品版權開發獎勵計劃”銀獎,併入選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第二屆小涼帽國際繪本獎在全球50個國家及地區徵集繪本作品,頒獎典禮吸引全球60萬觀眾收看。 [7] 

吉華街道歷史文化

吉華街道文化遺產

廣東省級非遺——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
甘坑涼帽 甘坑涼帽
甘坑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往北十公里的山區小山村,村中有座涼帽山。此山種有幾百畝“單竹”,該竹很特別,竹頭竹尾一樣粗大,節間長1米多,易開篾。甘坑村祖傳絕活是師傅用牙“撕篾”,而且竹篾需多薄就能“牙咬”撕出多薄,織出的“涼帽頂”竹篾均勻、輕巧,竹的原色好,花紋圖案多變。 [8] 
客家人戴涼帽的習俗,從北宋年間就有蘇東坡的“蘇公笠”記載,至今近一千年。甘坑涼帽的製作從清朝嘉慶年開始也有兩百年曆史。早年甘坑涼帽村始祖張錦超學到從福建長汀府張太婆承傳過來的涼帽手藝後,傳給子子孫孫以織涼帽為生。甘坑涼帽從張錦超公傳至今第6代,甘坑村以工藝品“涼帽”命名為涼帽村。 [8] 

吉華街道方言

吉華街道原住民所使用方言是客家方言。 [9] 

吉華街道風景名勝

吉華街道甘坑客家小鎮

甘坑客家小鎮位於龍崗區吉華街道甘坑社區是華僑城集團打造的集深圳本土民俗、田園休閒、生態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多元複合型旅遊目的地,也是瞭解深圳原住民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2017年7月入選首批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 [10] 
甘坑客家小鎮曾是客家人聚居地,古建眾多,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有歷經120餘年滄桑的南香樓;有建於雍正年間的狀元府;有徽派風情建築羣鳳凰谷;還有炮樓、碉樓、吊腳樓等別緻建築融于山水之中,與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 [10] 
2016年,甘坑客家小鎮將成為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即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 [10] 

吉華街道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

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
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2張)
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位於龍崗區吉華街道三聯社區,佔地面積4.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已連續承辦13屆文博會分會場,先後被認定為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深圳市文化+旅遊型示範基地。以“雕刻設計+生產加工”為定位的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吸引了眾多雕刻名家的入駐,已經形成了集翡翠毛料交易及拍賣、產品原創研發設計、作品展示銷售、文化交流合作、玉石雕刻加工和培訓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全面樹立“深圳玉都”的新形象。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