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客家涼帽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客家涼帽是客家地區惠州梅州深圳、鳳崗)婦女佩戴的頭飾,採用薄薄的篾片和麥稈編制而成,中間形成鏤空,外形呈斗笠狀,帽檐四周縫製有寬布條,順着帽檐自然下垂。
客家涼帽的別稱有很多,如蘇公笠、蘇帽遮、涼笠、涼笠哩 [1]  。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惠州嘉應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名曰蘇公笠 [2] 
客家涼帽款式簡潔大方,環保輕便,防雨、防塵、防曬,同時兼具飄逸瀟灑之感 [3] 
2013年,深圳和惠州申報的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59 [4-6] 
深圳客家涼帽按地區分甘坑涼帽和大鵬涼帽,甘坑涼帽帽簾為黑色,大鵬涼帽帽簾為藍色 [7] 
中文名
客家涼帽
別    名
涼笠、蘇公笠、涼笠哩、蘇帽遮、
起源國家
中國
起源時間
唐末或者北宋
非遺級別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流行地區
客家地區
申報地區
深圳惠州
分佈區域
深圳惠州嘉應梅州古稱)、鳳崗

客家涼帽起源發展

起源
蘇公笠 蘇公笠
①客家涼帽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末年,為躲避戰亂和天災,居住於中原地區的百姓紛紛遷徙到南方,來到廣東、江西、福建等山區。北方男耕女織的勞作方式無法適應南方的自然環境,客家婦女為避免拋頭露面,遵從北方的規矩,把一塊黑布罩在頭笠上遮住自己的面孔,只留下兩個洞以免遮擋視線,後又將布條揭開,縫製在斗笠四周自然垂掛 [3] 
②另一説法是客家涼帽即蘇公笠,相傳是北宋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有一天見愛妾王朝雲頂着烈日在花園打理花草,為了愛妾不受日曬雨淋,他就在當地竹笠的基礎上,中間開一孔以適應髮髻的涼帽給她用。人們紛紛效仿,於是成了後世的客家涼帽 [8] 
發展
①深圳甘坑
清朝嘉慶年間,深圳甘坑涼帽村的開村始祖張錦超,學到從福建長汀府張太婆承傳過來的涼帽手藝後,傳給子孫,全村均以織涼帽為生。解放前後幾十年,甘坑村民通過外遷把涼帽手藝帶到了深圳龍華、大鵬等地,但除了甘坑涼帽村,其他地方沒有羣體集中式編織涼帽,全都是單門獨户編織零星涼帽販賣,權作家庭副業。20世紀6、70年代,甘坑村的涼帽生產達到鼎盛期,每月能生產4500頂,其中一半出口港澳、東南亞、英國、荷蘭等地。20世紀80年代,由於價廉物美的旅遊帽出現和老藝人相繼辭世,缺乏繼承。加上涼帽手工製作工藝複雜,工時較長,成本上漲,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再織。2002年張正保逝世,最後就只有客家涼帽編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航燕還偶爾做幾頂樣品送人 [4]  [9] 
②惠州淡水
淡水客家涼帽古稱“涼笠”,在惠州及周邊的客家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清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惠州嘉應婦女多戴笠,笠周圍綴以綢帛,以遮風日,名曰蘇公笠。眉山遺制也”。清朝黃釗《石窟一徵》卷四記載:“婦女冬日戴帕,帕皆青布為之;暑天田功樵採,則戴涼笠,以竹為之,笠檐綴以青絹或青布,可以障目 [10]  。”20世紀5、60年代,惠州當地政府曾組織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傳承人朱冠玉等6人,深入民間拜訪老藝人,後在淡水開了一家涼帽廠。最高峯時,該廠有100多名員工,生產出來的涼帽遠銷海外。20世紀80年代,隨着各種物美價廉旅遊帽的出現,加上老藝人相繼辭世和傳承人青黃不接,淡水會織涼帽的人越來越少。20世紀90年代後期,惠州惠陽區只剩下一家純手工製作涼帽的作坊 [11] 

客家涼帽製作工藝

客家涼帽流程

甘坑客家涼帽製作包括竹織、掃桐油、彌帽和上帽等四個環節,整個生產過程有33個工藝程序。其中,竹織環節包括裁竹、刮竹青、破篾、削篾、撕咬篾青篾囊、削篾框條、曬篾片、織帽箔、裁心仔、織“頭碌”、織花紋圖案“帽笪”、剪帽箔內圈、做帽框、編“帽蛇”、縫帽蛇、弓帽、扎水藤等18道工序。掃桐油環節包括煮桐油、掃桐油和曬帽等工序。完成掃桐油環節,客家涼帽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之後通過彌帽和上帽等環節,點綴涼帽上的帽簾和裝飾等 [12] 
淡水客家涼帽的製作主要是竹編、染織和縫紉,完成一頂涼帽的製作共有20多道工藝,簡單歸納為以下七步:
(一)開料:包括開篾片和外圓粗夾篾條。選用本地盛產的挺拔結節少的黃竹作原料,將竹切成1米長,用刀將它縱向破開,變成上百條竹片,將竹片削平滑後,用牙齒咬着竹片的一端往外撕,幾個來回之後,一條薄如蟬翼的竹篾就此產生。因竹片邊沿鋒利,每條竹片都需用刀削平滑。另外再將一米多長的黃竹再縱向破開成一指寬的外用粗夾篾條,將外圓粗夾篾條用彎刀削平,前期準備工作完成。
(二)織笪:包括編織涼帽的雛形和編內圓小竹辨。將一條條小竹片縱向排開,再將一條竹片交叉橫向排開,按“井”字形式不斷添加進去,編成涼帽的雛形,將竹片編內圓小竹辨。
(三)掃油:完成涼帽笪雛形後開始掃光油(以前多使用桐油,現改用光油),並將笪曬乾,壓平,一個月後掃第二次光油,並晾乾。
(四)剪圓:用鐵尺劃內圓圈和外圓圈,按內直徑15mm,外直徑44mm 的規格剪成圓形帽笪。
(五)扎藤院將做好的小竹辨做成圓圈固定於內圓,用帽頭布縫好圓頂,用粗夾條各一條,將外圓圈用木碼固定,最後用細細的藤條紮緊,完成後再掃一次光油,涼帽笪完成。
(六)染布:將白色的紗帳布染成黑色,為保長時間不退色,再用“青蓮水”重新染布,曬乾後成暗褐色,可保持帽布長時間不褪色。
(七)褶布:將染好的布料用膠水褶成一層層的帽布後曬乾,將曬乾後的帽布用針線縫在外圓圈,打紅結,串線,完成涼帽的所有制作流程。

客家涼帽分類

客家涼帽 客家涼帽
甘坑客家涼帽按規格分大、中、小三種,一般而言,中年婦女常用用直徑60釐米的大號,老年婦女則多用50釐米的中號,未婚婦女喜歡用42釐米的小號。涼帽箔按竹篾片寬度分,有中老年婦女常用的粗紋涼帽和姑娘愛用的為幼紋涼帽兩種,其中幼紋涼帽也多為新婚女性的結婚禮品。涼帽頂箔編織有“滿天星”和“娥眉花”2種常見花紋,還有“福祿滿堂”、“風調雨順”等字樣圖案的花紋 [12] 
淡水客家涼帽外形似竹編平坦的米篩,直徑45釐米,中間開直徑15釐米的圓孔,帽沿上裝有6寸寬的綢布,用以遮擋陽光,成為“帽簾”,另有兩條彩色穗帶以方便佩戴。淡水客家涼帽有籮蓋花、滿天星、禾圍花、福字、梅花仔、萬壽無疆、福祿滿堂、風調雨順、喜氣洋洋等多個花色品種 [10] 

客家涼帽文化特徵

深圳客家婦女 深圳客家婦女
在惠州惠陽地區,客家女性佩戴涼帽有着不同的傳統,如未婚的女孩子佩戴白色花穗的涼帽,而已婚少婦帶黑色花穗涼帽,中老年婦女則多用青色、黑色或者混色等 [10] 
在深圳客家地區,戴不同的涼帽能區分出少女、已婚婦女,如未婚女孩的涼帽花帶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婦花帶花穗是紅色,中老年婦女多用青色、黑色或紅綠黑雜色等 [12] 

客家涼帽歷史價值

歷史價值:客家涼帽的使用有千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對研究客家婦女摒棄“女人不拋頭露面”的古中原遺風,涼帽的圖案花紋編織以及涼帽“穗帶”佩戴的身份識別等風俗具有一定的參考和研究價值。
文化價值:客家涼帽的圖案花紋編織以及涼帽“穗帶”的編制都具有藝術價值;佩戴涼帽識別身份的風俗,具有文化價值;客家女佩戴涼帽的風韻,特別是在舞台上(雕塑、舞蹈、戲劇等)常用涼帽做道具,折射出客家女人的獨特神韻,展示出客家女人賢良淑德、温婉賢淑的一面。
實用價值:客家涼帽可以遮陽防曬,且清涼透氣,拿在手裏輕盈可以當扇子用,實用性強。同時,客家涼帽的造型美觀,花紋別緻,種類多樣,女性佩戴體現女性美感和韻味,極富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5] 

客家涼帽非遺傳承

2007年1月29日,客家涼帽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3] 
2013年,深圳和惠州申報的客家涼帽製作技藝(甘坑客家涼帽製作技藝淡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Ⅷ-59 [4-5] 

客家涼帽社會影響

2011年,客家涼帽加工工藝在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在大運村向各國友人進行演示 [14] 
2012年,甘坑客家涼帽亮相第八屆深圳文博會坂田手造文化街分會場 [14] 
2013年,甘坑客家涼帽亮相第九屆深圳文博會大芬分會場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