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吉村鎮

鎖定
吉村鎮,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轄鎮,位於大餘縣西部,章水上游,轄區面積205.32平方千米,户籍人口約1.79萬人(2018年),轄9個行政村(2019年)。 [1-3]  傳承有贛南採茶戲客家山歌、吉村年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4-6] 
2018年,吉村鎮工業企業8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家。 [2] 
中文名
吉村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
地理位置
大餘縣西部
面    積
205.32 km²(2018年) [2] 
下轄地區
9個行政村(2019年) [3] 
政府駐地
吉村圩 [1]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區碼
341506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約 1.79 萬(2018年户籍人口) [2] 
車牌代碼
贛B

吉村鎮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遊仙、吉村、沙村、右源4隘。
民國屬,第三區和吉村、遊仙2鄉
解放前夕,屬庾嶺、章源、河洞3鄉,
解放初,屬第六區的吉村、遊仙、沙村、衫木、民主、解放6鄉和第七區的右源鄉。
1952年,石源劃歸第六區,屬石源、吉村、吉勝、遊仙、民主、解放、橫沼、杉木、沙村9鄉。
1956年,調整為吉村、遊仙、沙村3村。
1958年秋,沙村4個高級社劃歸合石坑墾殖場,其餘7個高級社成立幸福公社。
1959年,改稱吉村公社。
1961年,與合石坑墾殖場合並。
1962年,撤消合石坑墾殖場,分為吉村、沙村、遊仙3個公社。
1964年,合併為吉村公社。
1984年5月,改為吉村鄉。 [1] 
1993年11月,撤銷吉村鄉,設立吉村鎮。

吉村鎮行政區劃

2019年,吉村鎮下轄9個行政村:中村村、沙村村、滿埠村、右源村、解放村、遊仙村、民主村、上村村、吉村村。 [3]  鎮政府駐吉村圩。 [1] 
吉村鎮 吉村鎮

吉村鎮地理環境

吉村鎮位置境域

吉村鎮位於大餘縣西部,章水上游。東連梅關鄉(今屬南安鎮)和浮江鄉。南界廣東省南雄縣,西接河洞鄉內良鄉,北鄰蕩坪鎮(今屬浮江鄉)和崇義縣聶都鄉,總面積205.32平方千米。 [1]  [2] 
大餘縣吉村鎮委

吉村鎮地形

吉村鎮屬山區,西北高,東南低。 [1] 
吉村鎮地形 吉村鎮地形

吉村鎮自然資源

吉村鎮境內有煤礦石 [1] 

吉村鎮人口

1985年,吉村鄉有2540户,13739人。 [1] 
2018年,吉村鎮户籍人口17940人。 [2] 

吉村鎮經濟

吉村鎮經濟調研
吉村鎮經濟調研(2張)
20世紀80年代,吉村有耕地面積14306畝,以種水稻為主,1985年糧食總產量605萬餘公斤。有小(二)型水庫4座,塘壩41處,引水工程120處,提水工程6處,有效灌溉面積10668畝,佔耕地面積的74.57%,建有小水電站10座,裝機12台,裝機容量401千瓦,設有變電站。有林業用地26萬餘畝,佔總面積的80.73%,產松、杉、雜木、毛竹等,林副產品有松香、土紙、香菇、木耳等,有東莊紙運銷港澳一帶,境內有地屬帽子峯國營林場。鄉辦企業有經理部、貿易公司、電站、石灰廠、菌肥廠、車隊、林場、地板廠、鑄造廠、修建隊等。1985年有職工93人,鄉村企業總收入124.9萬元。 [1] 
2018年,吉村鎮工業企業個數共8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0家。 [2] 

吉村鎮社會事業

吉村鎮教育事業

20世紀80年代,吉村有中學2所、小學23所,在校學生2778人,教師1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1.09%。 [1] 
吉村鎮主要學校(2020年)
名稱
註冊地址
江西省大餘縣吉村中學 [7] 
大餘縣吉村鎮下村村
大餘縣吉村中心小學 [8] 
大餘縣吉村鎮中村村
大餘縣吉村鎮公辦中心幼兒園
大餘縣吉村鎮遊仙村 [9] 

吉村鎮醫療衞生

20世紀80年代,吉村有鄉醫院1所,病牀14張,醫務人員17名;鄉村醫療站12個,鄉村醫生26人。 [1] 
吉村鎮設有大餘縣吉村鎮中心衞生院,地址在大餘縣吉村鎮中村村橋下龍12號。 [10] 

吉村鎮圩場建設

吉村圩距縣城24.6公里,圩期農曆二、五、八。20世紀80年代,境內還有遊仙、沙村、右源、三圩。 [1] 

吉村鎮交通運輸

自1970年吉內公路修通後,與鄰鄉、鄰縣均可通車,村村有簡易公路相通。 [1] 

吉村鎮歷史文化

吉村鎮贛南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是贛南土生土長的劇種,源於明末清初,有400餘年歷史。舊稱“燈戲”、“茶籃燈”、“三角班”。流行地區有贛州、贛縣、安遠、信豐等市縣和廣東韶關、曲江、五華、新豐等縣市。清嘉慶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班社交往頻繁。贛南還有不少採茶班社,於清末民初流入福建武平、長汀以及湖南桂南等地。建國後的1956年正式掛牌定名為贛南採茶戲。2006年,贛南採茶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  [11] 

吉村鎮客家山歌

右源山歌傳承了數百年,大餘音樂界梁汝球、老柴篼、周水生等一批文化精英,在客家山歌傳統文化的陣地上默默堅守付出,收集一支支山歌,發掘一個個山歌手,對原始山歌進行提煉改造、重新創作。流傳的山歌有千餘首,有李開德、魏先發等男女老少歌手及愛好者三百餘人。用大餘客家山歌音樂元素改編創作的《落雨唔要落咁大》、《老妹工夫實在多》、《哥要出門妹唱歌》等客家山歌,在贛粵閩湘浙、泛珠三角地區優秀客家山歌賽中,頻頻獲得一等獎、金獎、銀獎。 [5] 

吉村鎮吉村年歌

吉村年歌體現了客家的文化特點,傳承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由道教的道歌演變而成,有正教音樂譜系,唱腔優美、情感質樸、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每逢春節,在大餘縣吉村鎮的各個村莊,人們都要隆重地舉行年歌表演。2013年,吉村年歌被列入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6] 

吉村鎮傳統習俗

打砂子:上山挖鎢砂俗稱打砂子或倒桶。昔時要選黃道吉日,在有砂子的附近搭棚。開工時,棚門前要插兩根短竹筒,點燃香燭,在地上擺好三牲(魚、豬、鴨),殺一隻黑狗取血以祭祀天神,初一、十五日不上工,也要打牙祭。上工時,走到窿子門口要先抽煙辟邪才能進入,忌在採找礦時吹口哨,打啊嗬(大聲呼喊)和吃夾生飯,以避凶趨吉。
訂婚:俗稱下聘或下茶。男女合八字後,由男方擇定日期,用五色扛盒送三牲和餅蛋等聘禮到女家,是日女家要請親戚前來吃下聘酒,並按親疏分享聘禮。待結婚時,親戚則加倍送女方陪嫁禮品。訂婚後不能更改,遇紅白大事可互相往來行家禮。
吉村桃樹下鄉村旅遊點(仙人遊平湖,相愛桃樹下) 吉村桃樹下鄉村旅遊點(仙人遊平湖,相愛桃樹下) [12]
嫁娶:即結婚,俗稱過門。事前男家須揀日卜吉期,寫好大紅書帖,備禮通知女家,稱擔日子,若女方無異議,婚期就算定了。過門之日,男方家要在前一天下五牲禮送到女家,女家親友在成親日上午備好禮品合齊到女家賀喜。中午,男家要出轎(舊時或馬,現為小車)去接新娘隨同嫁奩,新娘在伴娘簇擁下上轎(馬或車)出嫁。接親時由一個男子掮兩根紮在一起的竹梢上繫着大紅布的翠竹,伴隨着打鼓、吹喇叭、放爆竹,擁至男家,男方主婚人在門前迎親,進門後舉行婚禮,拜天地,入洞房,宴請賓客。 [13] 

吉村鎮紅色文化

吉村境內右源、民主兩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以來,游擊隊常在帽子峯(北山)一帶進行革命活動,直至解放。 [1] 

吉村鎮地方特產

糯米薯莨酒
糯米薯莨酒屬大餘傳統的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待客佳餚。此酒香甜可口,活血補氣。採用的原料是由薯莨(薯蕷科)及當地糯米酒。製作方法:將新鮮薯莨洗盡,用大餘客家傳統用具“網刷”將薯莨刷成糊狀體,放入油鍋烤至微黃成塊狀,再將烤好的薯莨放入糯米酒中煮,並置人生薑、紅糖等即可食用。 [14] 
荷包糌
荷包糌,也稱荷包肉,是大餘傳統特色菜。它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佐料的烈香,吃起來油而不膩,香能飽肚,飯菜合一。做這道菜時先將新鮮荷葉摘好,沖洗曬乾備用,再用糯米和粳米適量搭配,將米炒至微黃、噴香為宜,然後將 炒好的米加上適量的小茴香、八角等香料磨麪粉,並將五花豬肉(肥瘦相間豬肉)切成一寸左右見方,用鹽、醬 油、料酒醃製一小時,將豬肉骨頭熬成湯,將此湯把豬肉、米粉和濕均勻,乾濕要適度,然後用荷葉把和好的肉、粉包成圓錐形,根據荷包糌的數量多少上甑蒸數小時(以肉爛為準)即可食用。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