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右岸烏克蘭戰役

鎖定
右岸烏克蘭戰役 [1]  是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期間,蘇軍烏克蘭第1、第2、第3、第4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十次斯大林突擊)的第二次打擊 [2] 
名    稱
右岸烏克蘭戰役
發生時間
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7日
地    點
烏克蘭地區
參戰方
蘇聯,德國
結    果
蘇聯獲勝
參戰方兵力
德國 羅馬尼亞 約80萬人
蘇聯 約240餘萬人
傷亡情況
軸心國軍隊25萬 蘇軍110萬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
華西列夫斯基
瓦圖京,科涅夫,曼施坦因,克萊斯特

右岸烏克蘭戰役戰役準備

右岸烏克蘭戰役 右岸烏克蘭戰役
戰役目的是粉碎德軍(“南方”集團軍羣和“A”集團軍羣)戰略戰線南翼,解放右岸烏克蘭,併為爾後向巴爾幹波蘭進攻創造有利條件。蘇軍在右岸烏克蘭的進攻,包括10個彼此之間由統一企圖聯繫起來的方面軍戰役和方面軍羣戰役,這些戰役是在遠程航空兵,國土防空軍黑海艦隊(在瀕海方向)參加下實施的。
1943年底前,在烏克蘭作戰的是烏克蘭第1、2、3、4方面軍。他們在第聶伯河右岸基輔以西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西佔有兩個寬大登陸場。德軍在這兩個登陸場之間卡涅夫地域扼守一小段河岸,並在尼科波爾地域第聶伯河左岸扼守一個登陸場。1943年年底前,德軍主要戰略集團在右岸烏克蘭。在此行動的“南方”集團軍羣(司令曼施坦因元帥)所屬坦克第4、1集團軍和野戰第6、8集團軍,“A”集團軍羣(司令克萊斯特元帥)所屬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17集團軍,以及第4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約80萬人,裝備火炮和追擊炮108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00輛,飛機1060架。1943年底前,蘇軍4個方面軍(不含在克里木方向展開的第51集團軍)共有26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8654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015輛。蘇聯空軍(含遠程航空兵)有作戰飛機2600架。蘇軍人員比德軍多2倍,炮兵多1.8倍,航空兵多1.6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則比德軍多2倍。

右岸烏克蘭戰役戰役計劃

豹式坦克集羣開赴前線 豹式坦克集羣開赴前線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企圖,是以一系列強大突擊分割“南方”集團軍羣和“A”集團軍羣的兵力並予以各個粉碎。大本營通過其代表協調各方面軍行動;蘇聯元帥朱可夫協調烏克蘭第1、2方面軍行動,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協調烏克蘭第3、4方面軍行動。
右岸烏克蘭的進攻準備是在極其複雜的情況下進行的,當時蘇軍正為擴大在第聶伯河既佔登陸場而繼續苦戰,烏克蘭第1方面軍基本兵力則在基輔方向抗擊坦克第4集團軍的突擊。強渡寬大江河障礙的準備受到重視,為此運用了從行進間強渡第聶伯河及其他江河的經驗。

右岸烏克蘭戰役戰爭概述

右岸烏克蘭戰役進攻階段

德國空軍飛行編隊 德國空軍飛行編隊
蘇軍在右岸烏克蘭的進攻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冬季攻勢(1943年12月24日—1944年2月底),春季攻勢(1944年3月4日—4月17日)。戰役是從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大將)在日托米爾附近實施反攻(參見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開始的,這一反攻的結果,使合圍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突出部的德軍集團成為可能。
科涅夫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為遂行所受領的任務,於1月5—16日實施了基洛夫格勒戰役並解放了基洛夫格勒。1月12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賦予烏克蘭第1、2方面軍的當前任務,是對突出部根部什波拉實施相向突擊,以圍殲德軍防禦集團。這一任務經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戰役圓滿地完成了。
在粉碎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地域的德軍的同時,烏克蘭第1方面軍以其右翼兵力進行了羅夫諾—盧茨克戰役,並在戰役過程中為對敵“南方”集團軍羣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佔領了有利地區。與此同時,分別由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托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3、4方面軍進行了尼科波爾—克里沃羅格戰役,佔領了尼科波爾登陸場,並將德軍從第聶伯河扎波羅熱彎曲部趕過了因古列茨河。
在右岸烏克蘭的冬季進攻過程中,4個烏克蘭方面軍粉碎了其當面德軍的全部重兵集團,並徹底打破了德軍統帥部在南部的防禦計劃。38個師(其中包括7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即“南方”集團軍羣和“A”集團軍羣所轄師的41%的兵力被擊潰,德軍士氣動搖。結果,蘇軍為實施深遠分割突擊和翼側突擊並徹底粉碎右岸烏克蘭的德軍,佔據了有利態勢。
蘇軍的春季攻勢,幾乎在整個右岸烏克蘭同時開始。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瓦圖京負傷犧牲後,3月1日起由蘇聯元帥朱可夫接任)於3月4日開始進行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夫策戰役。烏克蘭第2方面軍於5日開始了烏曼—博託沙尼戰役。烏克蘭第3方面軍於6日開始了別列茲涅戈瓦託耶—斯尼吉廖夫卡戰役。11日前,蘇軍摧毀了德軍在揚波爾至黑海寬大正面的防禦。烏克蘭第1方面軍主要集團推進到捷爾諾波爾—普羅斯庫羅夫一線,並縱深楔入德軍坦克第4、1集團軍之間。烏克蘭第2方面軍粉碎德軍第8集團軍之後,以各快速兵團先遣支隊進抵南布格河,並切斷了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南逃之路。烏克蘭第3方面軍突擊集團解放新布格市之後,將德軍第6集團軍分割成兩部分,並以快速兵團前出至該集團軍別列茲涅戈瓦託耶—斯尼吉廖夫卡集團的退路上。

右岸烏克蘭戰役擊潰德軍

東線 黨衞軍的突擊部隊 東線 黨衞軍的突擊部隊
鑑於已取得戰果,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於3月11日給軍隊明確了任務。所有3個方面軍的任務縱深都大為增大。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奉命從行進間強渡德涅斯特河並以主力向切爾諾夫策發展突擊,而以右翼在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協同下向布羅德、利沃夫發展進攻。烏克蘭第2方面軍應從行進間強渡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攻佔別利齊、基什尼奧夫地域並前出至普魯特河。該方面軍向德涅斯特河進攻時,應以主力配合烏克蘭第1方面軍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爾後將主要力量轉向南方以配合烏克蘭第3方面軍粉碎德軍濱海集團。烏克蘭第3方面軍受領的任務,是制止德軍退到南布格河,並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沃茲涅先斯克、新敖德薩地段奪佔該河各渡口,爾後向蒂拉斯波爾、敖德薩進攻。
烏克蘭第1、2方面軍遂行所受領的任務時,於3月20至25日將德軍“南方”集團軍羣分割成三部分。結果該集團軍羣坦克第1集團軍被蘇軍兩個方面軍夾擊於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地域(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並在3月底前被烏克蘭第1方面軍合圍(共23個師,內10個坦克師)。儘管坦克第1集團軍殘部於4月7日突出合圍,但“南方”集團軍羣左翼和中路部隊均被粉碎。於3月15日—4月5日進行了波列西耶戰役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粉碎德軍北翼時給予了極大支援。
烏克蘭第2方面軍切斷第8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羣基本兵力的聯繫後,將該集團軍逐向西南(3月24日,第8集團軍編入“A”集團軍羣)。“南方”集團軍羣和“A”集團軍羣之間形成了一個大缺口。3月26日,蘇軍抵達温格內以北國界,從行進間強渡了普魯特河,在戰爭期間第一次將戰鬥行動轉移到敵國—羅馬尼亞境內。至4月中,烏克蘭第2方面軍以右翼前出至喀爾巴阡山脈。以中路部隊前出至雅西接近地,而以左翼前出至德涅斯特河、基什尼奧夫以東。烏克蘭第3方面軍3月間擊潰了德軍在南布格河的抵抗。經敖德薩戰役,他們粉碎了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解放了黑海西北沿岸及最重要的港口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薩,並前出至德涅斯特河。

右岸烏克蘭戰役戰役影響

開赴東線的裝甲部隊 開赴東線的裝甲部隊
1944年4月17日,蘇軍在右岸烏克蘭連續進行了4個月的戰略性進攻,以粉碎德國東方戰線整個南翼(不含被封鎖在克里木的德軍第17集團軍)而告結束。 [2]  這一進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展開的正面長達1300至1400公里。雙方參加右岸烏克蘭各次交戰的共約400萬人,火炮迫擊炮45400門,坦克自行火炮(強擊火炮)4200輛,飛機4000餘架。這是蘇軍方面所有6個坦克集團軍同時參戰的唯一的一次戰役。在進攻過程中,“南方”集團軍羣和“A”集團軍羣的10個師另1個旅被殲滅。其59個師損失人員1/2到3/4。蘇軍前進了250—450公里,並由於前出至喀爾巴阡山脈山前地帶而截斷了德軍戰略戰線南翼。游擊隊有力地配合了軍隊。他們從後方突擊德軍,破壞其交通線,奪佔渡口,蒐集重要情報。在進攻過程中,蘇軍在春汛和流冰條件下從行進間強渡了很多江河,其中包括因古列茨河、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普魯特河等寬大江河。4個烏克蘭方面軍的空軍集團軍,在1944年冬春出動66000餘架次,比德軍航空兵(約31000架次)多1倍,並給軍隊以有效支援;他們在空戰中和機場上擊毀飛機1400餘架。運輸航空兵部隊在4月間17天內出動4817架次,運送油料、彈藥670噸以及補充兵員和傷員5000餘人。此次戰略性進攻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是解放了數百萬蘇聯人和右岸烏克蘭廣大領土,蘇軍前出到蘇聯西南國界並將戰鬥行動轉移到國外。

右岸烏克蘭戰役參戰人物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曆1896年12月2日(儒略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軍事家政治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場上的卓越功勳,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兩人之一。
1955年任蘇聯國防部部長。1956年朱可夫負責制定了入侵匈牙利匈牙利十月事件)的計劃。1957年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等人發生矛盾,後者在主席團會議上要求赫魯曉夫辭職,赫魯曉夫要求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派軍用飛機將所有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並做了有力的發言指責莫洛托夫等人蔘與斯大林的清洗運動,從而鞏固了赫魯曉夫的位置。赫魯曉夫隨之感覺朱可夫的威脅,解除了他的國防部長職務。
赫魯曉夫下台後,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閒居的朱可夫著有《回憶與思考》、《在保衞首都的戰鬥中》、《庫爾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軍事著作,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許多著名戰役,並闡述他的軍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是原蘇聯著名的國務活動家、軍事家和統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是斯大林麾下與朱可夫齊名的將星。作為遠東蘇軍總司令,他成為埋葬日本關東軍的掘墓人。
1945年8月,華西列夫斯基出任遠東蘇軍總司令,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華西列夫斯基的遠東蘇軍三個方面軍從三個方面向日本關東軍發起強大突擊行動,不到一週便挺進到中國東北中部地區。8月17日,日本關東軍宣佈投降。遠東戰役擊斃日軍84000人,俘敵近60萬人。時年50歲的華西列夫斯基又一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西列夫斯基出任蘇軍總參謀長和蘇聯武裝力量部副部長,1949年3月出任蘇聯武裝力量部部長,1953年任國防部副部長,1959年起任蘇聯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1977年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