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叱石成羊

(漢語成語)

鎖定
叱石為羊,漢語成語,拼音:chì shí wéi yáng,意思是指神奇的事情。出自顧雲《上右司袁郎中啓》。
中文名
叱石成羊
拼    音
chì shí wéi yáng
注    音
ㄔˋ ㄕˊ ㄔㄥˊ |ㄤˊ
出    處
顧雲《上右司袁郎中啓》

叱石成羊釋義

一聲呼喊,居然使石頭變成了羊。比喻神奇的事情 [2] 

叱石成羊出處

顧雲《上右司袁郎中啓》:“某聞仙翁逞術,叱石為羊;方士呈能,結巾成兔。”

叱石成羊例句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四卷:“指鹿為馬,秦趙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黃初平之得仙。”
清·無名氏《説呼全傳》第21回:“王禪想起那王方平仙師的叱石成羊法。” [2] 
《清史稿·高其佩傳》:“尤善指畫,嘗畫黃初平叱石成羊,或已成羊而起立,或將成而未起,或半成而未離為石,風趣橫生。” [3] 

叱石成羊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神奇的事情 [1] 

叱石成羊相關詩句

【叱石羊歸】蕭綱《仙客》詩:“穿池聽龍長。叱石待羊歸。”
【初平叱羊】趙翼《庚午同年招飲於吳山丁仙閣》詩:“地傳丁令歸來鶴,石是初平叱後羊。”
【動石為羊】王績《遊仙四首》之二:“吹沙聊作鳥,動石試為羊。”
【初平叱石】趙翼《次韻寄答陳蘭江同年金華教授》:“初平叱石仙蹤在,安得相尋醉碧筒。”
叱石】吳偉業《歸雲洞》詩:“晚向洞中眠,叱石開百武。”
【牧羊金華】黃庭堅《戲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之三:“牧羊金華山,早通玉帝籍。至今風低草,鱗鱗見白石。”又《贈別李端叔》詩:“牧羊金華道,載酒太玄宅,支頤聽晤語,願君喙三尺。”
叱石成羊 叱石成羊
【金華牧羊】李白《古風》詩十七:“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

叱石成羊成語故事

《藝文類聚》卷九四引晉葛洪《神仙傳》:皇初平牧羊,為一道士引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未歸。其兄初起尋訪至山,問羊何在,答雲,"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亦省作"叱石"。
來源:一個道家修煉故事。
黃初平(又作皇初平),東晉金華丹溪人(今金華蘭溪),自幼家貧,八歲起每天趕着一羣山羊去村前的草地上牧羊。十五歲那年的一天,他出去放羊,人與羊全沒了蹤影。他的哥哥黃初起(又作皇初起),到處尋訪,杳無音訊。四十多年後,初起在趕集時遇見一個道人,便詢問這位道人初平的下落,道人告訴他説:“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不知是否是初平。”初起忙求道人領他去金華山尋親,初起到了金華山,在洞中找到了容顏未改的初平。
兄弟相見,初起詢問初平,才知道他十五歲時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帶至此石室中修煉,自此超凡脱俗,潛心修道,鑽研丹藥,四十年不食人間煙火,終於悟得修道玄機,所以早就不念家了。悲喜間,初起問及當年羊羣的下落,初平説:“全在石洞外的山坡上哩。”哥哥去洞外一看,山坡上只有片片白石雜卧在草叢中,哪有什麼羊呀?初平笑道:“羊都在,您看不見。”初平便大叫“叱!叱!羊起!”,滿山白石應聲而起,都變成了羊。看得初起目瞪口呆,這才確信弟弟真的得道了。初起見道術如此神奇 ,便從弟學道,從此亦不食人間煙火,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倆均成仙,合稱為二黃君(或作二皇君)。
黃初平成道後,仙號赤松子金華北山被列為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其修道時棲居的石洞被稱作真人洞,上面的那些白石,相傳就是黃初平叱之來拜的羊羣,所以此洞又名朝真洞
浙江金華北山的真人洞,是馳名全國的風景名勝。洞頂白石累累,如亂雲,像堆卵,崩裂欲墜,令人莫敢仰視,奇怪的是自古以來從未落下過一塊,而且有的白石形狀像羊一樣,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人趙翼詩云:“初平叱石仙蹤在,安得相尋醉碧筒”。後人用“叱石成羊”來比喻神奇,讚美修成正果後的道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