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青莢葉

鎖定
台灣青莢葉(學名:Helwingia japonica var. zhejiangensis (W. P. Fang & T. P. Soong) M. B. Deng & Yo. Zhang)為山茱萸科、青莢葉屬植物青莢葉的變種。樹皮褐色;幼枝綠色或黃綠色。葉羊皮紙質,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側脈4-6對,在上面顯著下凹,下面突出;托葉不分裂。雌花1-3(-4)枚,生於葉上面中脈的1/4-1/3處;花瓣3-4,卵狀三角形;子房圓形,柱頭不裂或2-3裂。漿果狀核果常1-2×(-4)枚為傘形果序,果近於球形或橢圓形;分核2-3枚,長圓狀腎形。 [1] 
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徽南部及台灣。常生於海拔800-1200米左右的林下或灌叢中。 [1]  [6] 
台灣青莢由於其具有特殊的生長形態,極具觀賞及教育價值。 [8]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台灣青莢葉
拉丁學名
Helwingia japonica var. zhejiangensis (W. P. Fang & T. P. Soong) M. B. Deng & Yo. Zhang
別    名
浙江青莢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傘形目
山茱萸科
青莢葉屬
青莢葉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變    種
台灣青莢葉
命名者及年代
(W. P. Fang & T. P. Soong) M. B. Deng & Yo. Zhang,2002

台灣青莢葉植物學史

1936年,Sasaki ex Kaneh.在《Formosan Trees》中將該種拉丁學名定為Helwingia formosana Sasaki ex Kaneh.。 [6] 
1963年,李惠林教授在《Woody Flora of Taiwan》中將中國台灣標本定名為中華青莢葉(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 [4]  [6] 
1972年,S.Kurosawa在《Acta Phytotaxonomica et Geobotanica》中將該種變更為青莢葉的變種,拉丁學名為Helwingia japonica var. formosana (Kan. et Sas.) Kitamura。 [6] 
1975年,H.Hara & S.Kurosawa在《Flora of Eastern Himalaya》中將該種變更為青莢葉的亞種,拉丁學名為Helwingia japonica subsp. formosana (Kaneh. & Sasaki) H.Hara & S.Kurosawa。 [6] 
1982年,宋滋圃在《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了《中國山茱萸科植物誌預報》一文,並指出:1963年李惠林教授鑑定的中國台灣標本,從其附圖並結合現有標本觀察,著者認為上述處理是不恰當的。又根據1972年S.Kurosawa的資料,Helwingia formosana Kaneh.et Sasak.的染色體數目為2n=38,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的染色體為2n=ca.114,結合葉片的形狀,托葉不分裂等特徵,當以分開較為正確。因此,將浙江青莢葉發表為獨立種,拉丁學名為Helwingia zhejiangensis Fang et Soong。 [4] 
2002年,楊遠波、劉和義在《Taiwania》發表了《台灣部分雙子葉植物之名稱變更》一文,將台灣青莢葉的拉丁學名變更為Helwingia japonica subsp. taiwaniana Yuen P. Yang & H.Y.Liu。 [5] 
2002年,張勇、鄧懋彬、劉啓新在《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發表了《青莢葉〔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種下新組合》一文,並指出:宋滋圃(1982)在發表獨立種浙江青莢葉(Helwingia zhejiangensis Fang et Soong)的討論中提到:“該種與青莢葉(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的親緣關係較近”,二者的區別在於托葉的分裂情況和葉形。作者通過大量標本觀察發現,該種托葉有的分裂、有的不分裂。特別是章紹堯6079的2份標本(Paratypus)也有托葉分裂現象。因此托葉是否分裂不能作為分類依據。作者觀察台灣青莢葉(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 Dietr. subsp.formosana (Kaneh.et Sasak.) Hara et Kurosawa ex Hara)和日本的疏球青莢葉(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 var. liuqiuensis (Hatusima) Murata)標本時,發現浙江青莢葉與二者都有相似之處,並且與後者形態更接近,僅葉脈有微小差異。因此作者將浙江青莢葉歸為青莢葉的一個變種,並更名為(Helwingia japonica (Thunb.) Dietr. var. zhejiangensis (Fang et Soong) M.B.Deng et Y.Zhang,comb. nov.)。 [7] 

台灣青莢葉形態特徵

台灣青莢葉
台灣青莢葉(7張)
灌木,稀小喬木,高1-1.5米;樹皮褐色;幼枝綠色或黃綠色。葉羊皮紙質,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5釐米,寬3-5.5釐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幹後為橄欖色,下面幹後黃綠色,側脈4-6對,在上面顯著下凹,下面突出;葉柄長1-4(-7)釐米;托葉不分裂。雄花未見;雌花1-3(-4)枚,生於葉上面中脈的1/4-1/3處;花瓣3-4,卵狀三角形;子房圓形,柱頭不裂或2-3裂。漿果狀核果常1-2×(-4)枚為傘形果序,果近於球形或橢圓形,長7-11毫米,直徑7-8毫米;分核2-3枚,長圓狀腎形,長8毫米,直徑3毫米。 [1] 

台灣青莢葉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徽南部及台灣。常生於海拔800-1200米左右的林下或灌叢中。 [1]  [6]  [9] 

台灣青莢葉生長習性

在中國台灣,台灣青莢葉一年約產生1-2次枝椏。於1月初抽芽,1月底2月初開花,其開花數量多,2月中旬展葉,7月底抽芽的開花數量較少。開始結果於5月上旬,果實成熟殘留於葉上6月中旬至7月初最多,7月下旬以後較少,10月下旬開始落葉及芽苞形成。 [8] 

台灣青莢葉主要價值

台灣青莢由於其具有特殊的生長形態,極具觀賞及教育價值。 [8] 

台灣青莢葉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