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台灣白甲魚

鎖定
台灣白甲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 1908)是鯉科白甲魚屬的一種魚類。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側長江以南與台灣之淡水域。人工養殖價值高。
中文名
台灣白甲魚
外文名
Taiwan shoveljaw carp
拉丁學名
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 1908)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亞    科
䰾亞科
白甲魚屬
台灣白甲魚

台灣白甲魚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近於紡綞形,尾部側扁。頭寬廣而稍尖。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多個堅硬的追星。口下位,口橫裂而寬廣,上頜前方吻褶發達,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前緣平直而成鏟狀。具兩對短小口須,不易察覺。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鰓耙數32-34。鱗片中等大,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整,略成弧形,側線鱗數45-47。背鰭最後一枝不分枝鰭條為光滑之軟條,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呈銀白色,體背部為灰黃綠色,腹部淺黃至淡白色。體側及背部鱗片具新月形的黑點;背鰭鰭膜的末端有黑色的斑攸。 [1] 

台灣白甲魚近種區別


台灣白甲魚
特徵
體延長而近於紡綞形,尾部側扁。頭寬廣而稍尖。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多個堅硬的追星。口下位,口橫裂而寬廣,上頜前方吻褶發達,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前緣平直而成鏟狀。具兩對短小口須,不易察覺
體長,側扁,腹圓,頭後背緣稍呈弧形,尾柄較高,頭短而寬。吻鈍圓,向前突出,口下位,橫裂,吻須短小,口角須較長
圖片
台灣白甲魚 台灣白甲魚
四川白甲魚 四川白甲魚

台灣白甲魚分佈範圍

中國中國台灣。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東側長江以南與台灣之淡水域。台灣名地河川之中、上游及其支流皆有分佈。

台灣白甲魚主要價值

為台灣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近年來,水產試驗所及民間均已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為頗具養殖潛力之本土性魚種。通常以鹽烤、紅燒或清蒸(大型)均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