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可編程輸入輸出

鎖定
可編程輸入輸出(英語:PIO)是 CPU外圍設備(如網卡、硬盤等)傳輸數據的一種方法。
中文名
可編程輸入輸出
領    域
計算機

可編程輸入輸出簡介

當 CPU 上執行的軟件程序使用 I/O地址空間來與輸入/輸出設備(I/O 設備)進行數據傳輸時,系統即進行了 PIO. 這和直接內存存取(DMA)恰好相反。
PC上最常見的使用 PIO 的例子是ATA接口,但 ATA 接口也可以在Ultra DMA模式下工作。 PC 上的許多比較古老的設備也使用 PIO,如串行端口並行端口(在不使用ECP模式時)、PS/2接口、MIDI接口、內部時鐘以及一些古老的網卡 [1] 

可編程輸入輸出中央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英語:CentralProcessingUnit,縮寫CPU),是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計算機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中央處理器的編程。中央處理器、內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是現代電腦的三大核心部件。1970年代以前,中央處理器由多個獨立單元構成,後來發展出由集成電路製造的中央處理器,這些高度收縮的組件就是所謂的微處理器,其中分出的中央處理器最為複雜的電路可以做成單一微小功能強大的單元。
中央處理器廣義上指一系列可以執行復雜的計算機程序的邏輯機器。這個空泛的定義很容易地將在“CPU”這個名稱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計算機也包括在內。無論如何,至少從1960年代早期開始(Weik 1961),這個名稱及其縮寫已開始在電子計算機產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儘管與早期相比,“中央處理器”在物理形態、設計製造和具體任務的執行上有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沒有改變。
早期的中央處理器通常是為大型及特定應用的計算機而定製。但是,這種昂貴的為特定應用定製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經讓位於開發便宜、標準化、適用於一個或多個目的的處理器類。這個標準化趨勢始於由單個晶體管組成的大型機微機年代,隨着集成電路的出現而加速。IC使得更為複雜的中央處理器可以在很小的空間中設計和製造(在微米數量級)。中央處理器的標準化和小型化都使得這一類數字設備和電子零件在現代生活中的出現頻率遠遠超過有限應用專用的計算機。現代微處理器出現在包括從汽車手機到兒童玩具在內的各種物品中。

可編程輸入輸出外部設備

外部裝置(英語:Peripherals或英語:Peripheral Devices),又叫周邊設備外部設備(簡稱外設),是能夠通並正常運行的計算機的非必須硬件設備。它們可以獨立或半獨立工作而不依賴於計算機,通常可以擴展或提高所接入的計算機的功能或性能。包括輸入輸出設備和部分存儲設備。如鍵盤鼠標掃描儀攝像頭顯示器打印機光盤驅動器、UPS 不間斷電源和其它U盤儲存卡讀卡器、數字相框、MP3/MP4 播放器、移動硬盤USB設備或便攜設備。正常的計算機即使去除這些設備,也能開機進入準備工作的就緒狀態(雖然對用户來説,操作這樣的計算機可能變得困難或不可行)。 [1] 
參考資料
  • 1.    Proposed 22 MByte/Sec ATA Timing Extension For ATA-3, January 1995
  • 2.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9th Edition. Stallings, William. Pearson,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