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德兜蘭

鎖定
古德兜蘭(學名:Paphiopedilum godefroyae (God.-Leb.) Stein)是蘭科、兜蘭屬陸生或巖生植物。葉4-6,長圓形橢圓形,基緣疏生緣毛,上面鑲嵌深綠色和淺綠色,下面通常有紫色斑點。花序1-2花;花序梗紫色。花大,白色或乳白色,通常在所有裂片上有紫色斑點。花瓣長圓形橢圓形,先端圓形到微凹,邊緣通常波狀,有點下彎。唇部橢圓形,邊緣強烈彎曲。退化雄蕊橫橢圓形,一到三齒在頂端邊緣。泰國特有,分佈於泰國半島及鄰近島嶼。生於海拔100米以下的熱帶潮濕的森林中。 [1-2] 
古德兜蘭是一種觀賞植物,被廣泛收集用於園藝和商貿。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 ver 3.1)——瀕危(EN)。 [2] 
中文名
古德兜蘭
拉丁學名
Paphiopedilum godefroyae (God.-Leb.) Stein
別    名
紫點兜蘭
泰國兜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微子目
蘭科
亞    科
杓蘭亞科
兜蘭屬
古德兜蘭
命名者及年代
(God.-Leb.) Stein,1892
保護級別
IUCN:瀕危(EN)
外文名
Godefroy's Paphiopedilum(英語)、Rongthao nari lueang trang(泰語)

古德兜蘭形態特徵

陸生或巖生,叢生草本植物。葉4-6,長圓形橢圓形,鈍先端微凹,長可達14釐米,寬2.9釐米,基緣疏生緣毛,上面鑲嵌深綠色和淺綠色,下面通常有紫色斑點。 [1] 
花序1-2花,直立;花序梗長4-8釐米,紫色,短柔毛很短;苞片二倍,卵形,近尖,長1.5釐米,紫色,短柔毛短。花大,白色或乳白色,通常在所有裂片上有紫色斑點,直徑約4.6-9釐米;子房長4釐米,短柔毛,紫色。背萼片凹,寬卵形,鈍或圓形,長2.5-4.6釐米,寬2-4.6釐米。卵形聯萼片,鈍,長2-4.5釐米,寬1.7-4釐米。花瓣長圓形橢圓形,先端圓形到微凹,長3.5-5.9釐米,寬2-4釐米,邊緣通常波狀,有點下彎。唇部橢圓形,長2.5-4.2釐米,寬1.6-2釐米,邊緣強烈彎曲。退化雄蕊橫橢圓形,一到三齒在頂端邊緣,長7毫米,寬9-11毫米,短柔毛和具緣毛。 [1] 
古德兜蘭

古德兜蘭產地生境

泰國特有,分佈於泰國半島及鄰近島嶼,例如西邊的甲米普吉灣島(Krabi-Phuket Gulf)和東邊的鳥巢羣島(Bird’s Nest Islands)。 [1-2] 
生於海拔100米以下的熱帶潮濕的森林中。它是一種在石灰岩懸崖上發現的陸生或巖生草本植物,通常距離海岸線只有幾米。在鳥巢羣島(Bird’s Nest Islands),它只在西部被發現。在泰國半島的西側,它距海3-5米,但通常在北面高出6-18米,偶爾也有朝東或朝西的斜坡。它大部分時間都被陽光直射遮蔽。該物種生長在充滿腐殖質和落葉的石灰岩裂縫和空洞中。 [2] 

古德兜蘭繁殖方法

除大量繁殖和雜交育種用無菌播種法繁殖外,一般栽培均採用分株法繁殖。栽培2-3年以上,生長旺盛並已長滿盆的植株可以進行分盆。分株的時間通常在初春或開花後的暫短休眠期。先將植株從盆中倒出,輕輕去掉根部的培養土,再用雙手各執一部分植株靠近根部的部位,用力拉開或用刀將連接處切斷再拉開。分株後每2-3苗為一叢,重新栽植到花盆中即可。 [3] 

古德兜蘭主要價值

古德兜蘭是一種觀賞植物,被廣泛收集用於園藝和商貿。 [2] 

古德兜蘭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4年 ver 3.1)——瀕危(EN)。 [2]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2019年)——附錄Ⅰ。 [4] 
  • 種羣現狀
截至2014年,發生範圍(EOO)估計為18000平方千米,佔用面積(AOO)估計為100平方千米,估計所有三個地點的成熟個體數量和生境地質量都在持續下降。物種丰度已顯着減少,在過去三代中種羣數量減少高達80%。 [2] 
  • 瀕危原因
面臨許多威脅,包括由於區域和國際貿易的無情采集、踐踏、娛樂、生態干擾、人類干擾、森林砍伐和人類住區擴張而造成的生境地退化。 [2] 
  • 保護措施
  1. 栽培標本應用於貿易和市場供應,而不是野生植物。
  2. 保護生境地,特別是防止採集、踐踏和毀林。
  3. 對易受傷害的地點進行圍欄保護,並對孤立的亞種羣進行同情管理。
  4. 需要監測計劃來跟蹤現有亞羣在持續管理實踐方面的狀態。
  5. 提高公眾意識。
  6. 通過立法和法律保護禁止採集物種,保護物種的活個體。
  7. 遷地保護:人工繁殖、再引進、種子收集。
  8. 監測和監督現有的種羣數量和地點。
  9. 估計種羣規模並研究其動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