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彝文

鎖定
古彝文也作古夷文,通常稱為傳統彝文或老彝文。是相對於四川涼山地區“規範彝文”而言的,在1980年以後被涼山“規範彝文”取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現行的文字稱為“新彝文”。而云南、貴州廣大彝區使用的彝文是彝族千百年來使用仍通行的表意文字。彝文產生於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之間,經歷了文字發展的必經階段,彝文典籍的內容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算術、地形、地貌、生物、農牧等無所不泰,其中藴含着大量的生產與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開發利用所在地自然資源的經驗總結和科學的結晶 [1] 
中文名
古彝文
產生時代
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之間
應用領域
天文、地理、政治等
定    義
彝族仍通行的表意文字

古彝文文字介紹

古彝文 古彝文
貴州能識別彝文的彝族老人越來越少,認識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為不認識漢文,對古老彝文典籍翻譯不出來,古彝文研究隊伍嚴重匱乏。有關專家呼籲國家和有關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隊伍建設的力度,儘快搶救古彝文這一民族文化瑰寶 [1] 

古彝文方言特點

畢節是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發起方言區之一,畢節保護傳承彝族文獻遺產成果斐然,亮點很多,主要表現以下十個方面:
亮點一,貴州的彝文古籍文獻搶救性保護整理,不僅數量多,而且很有特色。貴州彝族人口約佔全國彝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有16個收藏單位藏有彝文古籍8000餘冊,佔全國彝文獻藏書總數15000冊的一半以上;
亮點二,畢節地區蒐集整理翻譯出版的《花文叢刻》、《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論》、《彝族源流》、《物始紀略》《彝文金石圖錄》等,屬於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彝文古籍珍品,並出現了羅文筆三代人的彝文古籍翻譯世家;
亮點三,畢節發現的彝文的金石銘文年代早,價值高且數量多;
亮點四,貴州威寧發現的李氏唄髦珍藏、青銅鑄刻的夜郎人君神印,是畢摩極為重要的法器或法印,畢摩不看中官印,故名“神印”;
亮點五,大方縣發現的鐫刻於蜀漢建興丙午年(226年)的《妥阿哲紀功碑》彝文刻石,是彝文廣泛使用的重要物證;
亮點六,大方縣徵集到的羅甸水西銅鐘的彝漢銘文年代為“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歲(1458年)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並且是鐘鼎銘文,顯示出重要的文物價值,比雲南“鐫字岩石碑”還早48年;
亮點七,貴州繪畫插圖的彝文古籍(如《那史彝文古籍插圖》)特色濃厚,而在滇川桂三省區的彝文藏書中極難看到。
亮點八、貴州省教育廳和省民委早於1983年就聯合發文決定在有關學校進行民族語文的教學實驗,彝文開始正式進入中小學,拉開了貴州省彝族聚居區的彝漢雙語文教學序幕。在漢語文教學的同時開設彝語文課的“二類模式”雙語教學,是貴州彝區推行的主要教學模式,試行過程中,彝族較為聚居的畢節地區效果尤為顯著。
亮點九、早在1955年,貴州畢節地區就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彝文翻譯組,文革期間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復重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經過20多年的搶救, 全國收集不足2萬冊,貴州畢節收集的彝文古籍就高達8000多冊。
亮點十、貴州畢節地區不僅加強了彝族文字文獻收集、文字編譯、雙語應用等,而且將古彝文作為打造、傳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擬利用彝族文字圖畫之美、象形之美、厚實之美、靈變之美、多彩之美,在大方古彝文化勝地集中收集展示古彝文獻,在中國十大避暑名山——烏蒙山韭菜坪創建“天書石林,石頭字典”古彝文化景觀,畢節彝語歌《阿西里西》歌以統編教材走進全國中學音樂課堂,“阿西里西指數”同時被海內外專家機構作為山地避暑旅遊與清涼人居評價指標體系的命名性代名詞。古彝文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傳承價值正被進一步激活。
畢節地委副書記安金黎向港台專家介紹説,彝文古籍涉及內容廣泛,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當代適用價值,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珍寶,也是世界性的珍寶,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搶救和保護彝文古籍仍然任重道遠。一是要救書,二是要救人。在畢節,雖然聚居區彝族人民還在進行雙語教學、雙語掃盲,但像王繼超老師這樣的精通彝文頂級專家已不多見,70-80歲掌握彝文古籍的“畢摩”也為數甚少,如不重視,彝文高級人才有出現斷層的可能。民間現存彝文古籍大多在邊遠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條件有限,許多書籍正在遭受蟲蛀、煙熏火燎和雨淋。存世的彝文古籍70%以上多屬國內外孤本珍本,一旦毀損或丟失,就意味着這份古籍在地球上徹底消失。因此,我們正加大力度做好“救書”、“救人”的工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