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頭新聞時代

鎖定
口頭新聞傳播時代主要包括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從大約10萬年前人類語言的產生直到文字的出現。換言之,口語新聞時代是從人類學會説話直到學會寫字的漫長時期,這段時間大約佔了人類新聞傳播史的5/6長度。口語新聞時代是人類的新聞傳播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階段。這個時代以口語為新聞傳播主要媒介,以聲帶、嘴巴等發音器官為新聞傳播主要工具。
當然,在這個時代也有除了口語以外的其他非語言新聞傳播手段作為輔助。
中文名
口頭新聞時代
包    括
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
約    佔
人類新聞傳播史的5/6長度
優    勢
語言的特性

口頭新聞時代簡介

學術界一般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初期新聞傳播的歷史,稱之為口頭新聞時代。在此期間,嘴巴是主要的傳播手段。
以口語為主來述説傳達思想、消息與態度,並以標誌、聲光、圖式為輔的原始、簡單的手段來傳播音訊的時代。人們通過單詞、數字及其他代號、加上語言邏輯規則來交流;語言使人們分類抽象分析,綜合推測等思維能力加強,經驗得以相傳;語言加快人們交流速度,是社會的共同紐帶。
當然,在這個時代也有除了口語以外的其他非語言新聞傳播手段作為輔助。

口頭新聞時代優勢

口頭新聞傳播優勢源於其傳播媒介——語言的特性。語言的起源是人類將聲音與實際事物聯繫起來所使用的符號,在使用過程中漸漸發展成熟成為一種能夠表達複雜含義的聲音符號系統。口頭新聞的優勢在於其基礎性、實用性和靈活性。
人類傳播手段的發展是疊加而非取代的歷史。在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等之後的時代,口頭傳播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從另一個意義上講,口頭新聞時代從人類語言的產生延續至今。
即便在今天,口頭新聞仍然作為其他新聞方式的基礎(基礎性)、在人際交往中廣泛使用(實用性和靈活性)展現其特有優勢。

口頭新聞時代劣勢

口頭新聞傳播的劣勢是其傳播工具——嘴巴造成的。口語作為一種聲音符號,在空間和時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空間上,口語作為一種聲音來自於人類身體自身的發音器官——聲帶,其功率有限導致口頭新聞的傳播距離很短。在時間上,聲音符號在傳播的第三個時代(電子傳播時代)以前,無法被保存。口語新聞的保存只能夠依賴人腦的記憶。因此,口頭新聞由於其自身的劣勢只能夠在小規模、近距離內傳播。口頭新聞時代的新聞傳播的範圍一般限制在一個部落內。

口頭新聞時代傳播實例

公元前490年的希波戰爭中,希臘人在馬拉松平原擊敗波斯軍隊。希臘戰士菲力皮得斯奉命從馬拉松戰場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廣場的人羣宣佈:“我們勝利了,雅典得救了”這條新聞。

口頭新聞時代傳播手段

在漫長的口頭新聞時代,口語並非唯一的新聞傳播手段,有一些非語言的、體外化的媒介作為補充。所謂的非語言手段,其實還是以語言為基礎,是語言的延伸形式或輔助方式。非語言手段歸納起來,大致包括結繩、篝火、鼓聲、口哨、原始繪畫、象徵符號等類型。在符號學看來,所有非語言手段,同語言以及文字一樣統統都被歸為一種類型——“傳播符號”。
非語言傳播手段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實物傳播,如結繩記事。《易·繫辭下》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由此可知,結繩在我國古代傳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文字發明前,結繩發揮着類似文字的功能,至今有些尚無文字的民族依然使用這種方法保存信息,傳播信息。在歷史上,印加古國曾發明出一套相當複雜的結繩方法,體現着這個被西方殖民者所摧殘的古老文明的智慧。當時,印加帝國的大小城鎮都設有專職的結繩官,他們掌握着一套結繩的規則和技巧,就像是現代報務員精通電碼一樣。他們日復一日的將軍國大事通過結繩記載下來,同時根據需要向人們宣佈和解釋有關情況。
篝火或烽火也是古代一種常見的非語言傳播手段。燃起烽火自然是為了儘快傳播信息。不過這種方式不到十萬火急,一般不會使用。“烽火戲諸侯”也是其中一個典故。
非語言手段中的各類圖形,可以説是一種原始文字,又稱為圖畫文字。在沒有文字的原始部落中,這種圖畫文字十分常見。普列漢諾夫《沒有地址的信》中,用大量人類學事實證明,原始繪畫的意義首先在於傳播,而不在於欣賞。
所有的非語言傳播手段,彷彿獨立於語言,成為同語言分庭抗禮的傳播媒介,而實際上它們都不過是語言的衍生物,都必須依託語言而存在。所以,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斷言:
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做出這樣的結論:除了正常言語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傳達觀念的方式,總是從口到耳的典型語言符號的直接或間接的轉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語言符號做媒介。(美 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