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口足目

鎖定
口足目(Stomatopoda)是軟甲綱中的一個目。分類地位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動物亞門(Subphylurm Crustaceea),甲殼綱(CRUSTACEA),軟甲亞綱(MALACOSTRACA),口足目(Stomatopoda)。身體背腹扁平,背甲小,楯形,僅與第1~2胸節癒合,第3~4胸節退化,第5~6胸節分節清楚。
中文名
口足目
拉丁學名
Stomatopoda
動物界
甲殼綱
亞    綱
軟甲亞綱
口足目
領    域
生命科學

目錄

口足目簡介

口足目屬於甲殼綱(CRUSTACEA)、軟甲亞綱(MALACOSTRACA),俗稱蝦蛞。頭胸部短狹,最後4~5節胸節露出於頭胸甲之後。額角的基部有關節。腹部長大略扁。尾部與尾肢成為強大的挖捅和移動器。具有柄的複眼。觸角有2對,第1對觸角的柄端有3條鞭;第2對觸角有葉狀鱗片。有5對胸肢,其中第2對特別強大成捕(掠)肢,其後方的3對胸肢呈叉狀。腹部7節,第6腹節的腹肢與尾節(即最後的腹節)共成尾扇。其餘5對腹服成叉狀游泳肢,其外肢上有絲狀鰓。
生殖時,雌體用顎肢抱卵發育,孵出的幼體稱Alima,幼體透明,行浮游生活。口足類大多數棲息於泥沙質海底,澗穴生活,少數在石礫間生活。它靠捕肢捕捉小型的魚類、甲殼動物、環形動物等作為食料。在浙江石浦6月間張網漁獲物中很多,稱蝦殼子。蝦蛄肉可供鮮食或製成蝦醬,又可作為魚類的天然餌料 [1] 

口足目特點

腹部及尾節均很發達,且分節清楚,整個背部具嵴或棘。第一對觸角三叉型,第二對觸角具寬大鱗片。前五對胸足具螯,其中第二對胸足特別發達,形如螳螂的前足,其活動指常折入前一節的槽中,故名螳螂蝦。後三對胸足細長無螯,腹部發達,具鰓,這是很特殊的。體表一般有明亮的顏色。雌性亦有攜卵習性,可將產出的卵粘成球狀攜帶在附肢上或背甲上,孵化時幼蟲具很大背甲,數月後變態成成蟲。

口足目外形特徵

體長而粗,背腹平扁。體分頭胸腹,頭部與前4胸節癒合成頭胸部,外被以頭胸甲。頭胸部後方5~8胸節遊離,胸節兩側多具側突。腹部發達,由6個腹節和1個尾節構成。眼具柄,為複眼,偶有退化。額角可動。第-觸角柄分3節,具3根觸鞭。第二觸角柄具2節,外肢具鱗片,內肢具鞭。大顎具或不具觸鬚,門齒及閂齒突發達。第小顎基節及底節均有內小葉,內肢退化,外肢缺。第二小顎具4節,第一、第二節各具內小葉。胸部共有8對附肢,前5對顎足為單枝型。呈亞螯狀;第二對變形為掠足後3對為雙枝型。腹部5對腹肢均為雙枝型,具內附肢及鰓;第六腹節具尾肢,尾節發達,偶爾也與第六節癒合。雌性生殖孔位於第六胸節,雄性位於第八胸節。雄性陰莖發達,雌雄二形。胚後發育有變態,但無節幼體期在卵內度過 [2] 

口足目習性

大多數種類為穴居,或生活在岩石下、珊瑚礁中,穴深可達1m,通常等在穴口,見食物後立即伸出第二對胸足以捕食,常見的如蝦蛄(Squilla),指蝦蛄(Gonodactylus)等。
參考資料
  • 1.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 甲殼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05月第1版,第75頁
  • 2.    宋大祥,楊思諒主編,河北動物志 甲殼類,河北科技出版社,2009.11,第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