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叢波

(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

鎖定
叢波,男,1984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學系,現任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
中文名
叢波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山東醫學院醫學系
職    業
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性    別

叢波基本介紹

叢波 叢波
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山東省胸心外科學會委員,中國著名胸外科專家。
1984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學系,於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從事胸外科工作24年,在胸外專業技術和經驗上有較深的造詣,對食管良、惡性狹窄,食管各種瘻口和氣管腫瘤及狹窄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豐富的經驗。在省內率先開展了非手術食管/氣管支架治療食管/氣管良、惡性狹窄,擅長全食管切除結腸代食管手術、各種氣管/隆突成形手術、胸腔鏡下肺葉切除/食管腫瘤/縱隔腫瘤切除等胸部微創手術。
[1] 

叢波個人專長

叢波 叢波
叢波:用“第三隻眼”做手術
2011-08-12 04:27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陳巨慧
據衞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我國城鄉居民健康的“第一殺手”,“談癌色變”的形容並不誇張。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主任叢波教授告訴記者,山東過去是食管癌的高發區,但是最近五年,肺癌的發病率明顯提高,肺癌與食管癌的患者幾乎各佔一半。目前,手術依然是這兩種腫瘤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特別是對於一些早期和中期的病人來説。
由於食管和肺均位於胸腔內,開胸手術令很多患者很難接受。“傳統的開胸手術刀口都要在30釐米左右,手術對胸壁的結構影響很大,一些肌肉、神經都要被切斷,有時候還要去掉一根肋骨,刀口創傷比較大,愈後刀口也會有疼痛等後遺症。而現在所採用的胸部微創手術,創傷面減小了,身體自然恢復得也快了。”
作為省胸心外科專業委員、胸部微創組副組長,叢波是省內較早開始進行胸外科微創手術的專家。他説,胸腔鏡手術圖像大概可以放大六倍,以前一些很微小的、通過肉眼很難判斷的病灶,在腔鏡下可以看得很清楚。形象地來説,胸腔鏡對於我們來説就像是“第三隻眼”。
電視胸腔鏡技術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國際上興起,國內起步較晚。2006年,叢波開始接觸胸腔鏡微創手術,拿了20多年手術刀的他一下子成了“新手”。“這就好像你一直在用筷子直接夾菜吃,突然有一天,你必須看着電視裏自己手中的筷子去夾菜一樣,一開始肯定不習慣。”叢波從練習夾葡萄、剝葡萄皮開始,進行胸腔鏡微創手術的基本技巧和技能訓練,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掌握了電視胸腔鏡輔助下胸部微創手術的應用,近年來成功完成二百餘台各種胸部微創手術,並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胸腹腔鏡聯合食管腫瘤切除手術。
“現在能夠代表胸腔鏡微創手術水平的有兩個代表手術:一個是肺部腫瘤的肺葉切除手術,另一個是食管腫瘤切除手術。這兩個手術過程複雜,風險也比較大,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我們最早開始腔鏡食管手術時,一個手術最長做過七個小時,而常規手術只需要三四個小時左右,這對醫生的耐力和意志力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叢波説,食管腫瘤切除手術的難度在於牽扯範圍比較大,首先要把病變食管切除,然後還要重建消化道,一般要在腹腔鏡下把胃全部遊離好,然後把胃提到頸部與食管吻合,用胃替代食管。“這個過程非常複雜,有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放棄,覺得還是開胸吧,但堅持不僅讓我們的技術越來越成熟,還培養了一批年輕的醫生,讓他們在醫患關係如此敏感的今天敢於‘啃硬骨頭’。”
叢波 叢波
儘管隨着醫學水平的進步,食管癌和肺癌的治癒率已明顯提高,但死亡率尤其是晚期死亡率依然較高。食管癌和肺癌可以預防嗎?叢波認為,山東多鹽鹼地,飲食習慣以及水質、土質等都是食道癌多發的重要因素。比如,很多人愛吃煎餅,但煎餅很硬,會對食管劃傷,反覆損傷和修復會對食道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另外,長期飲酒也會對食道粘膜造成損傷。而肺癌的高發與現在的環境污染以及吸煙有着重要的關係。“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腫瘤疾病的一個基礎。不僅不要吸煙,而且還應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吸煙環境下,飲酒也應適度,要注重勞逸結合,舒緩壓力,避免因壓力過大造成免疫能力低下。由於食管癌和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因此一定要堅持定期體檢,這是早期發現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