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艦彈道導彈

鎖定
反艦彈道導彈實際上是普通彈道導彈的“改進版”,普通彈道導彈射程遠,可達數千公里,但由於最後階段速度太快(可達十倍以上音速),難以控制,故只能打擊固定目標。為了突破這個侷限,蘇聯在赫魯曉夫時代曾秘密研製過具有末端制導能力、可打擊移動目標的彈道導彈。由於此類彈道導彈主要針對移動在大洋中的航母戰鬥羣,故稱為“反艦彈道導彈”,也叫“航母殺手”。
中文名
反艦彈道導彈
外文名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ASBM)
性    質
普通彈道導彈的“改進版”
目    標
航母戰鬥羣
有效作戰範圍
將近2000公里
含    義
使用陸基導彈打擊敵方軍艦

反艦彈道導彈探索

雖然採用彈道導彈攻擊大型水面艦船的做法並不多見,但中國並不是最早提出以彈道導彈打擊海上艦船目標的。其實早在50年前,蘇聯就進行過反艦彈道導彈的研究,並取得過型號成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巡航導彈還未成熟,反擊航空母艦的技術手段並不多見。那個時期,蘇聯面臨的緊迫課題是如何剋制具有單邊優勢的美國海軍。 1960年,全蘇導彈火箭及航空系統會議上,蘇聯海軍提出了的以導彈反擊美國航母優勢的技術要求。時任第52特種設計局(OKB-52)總設計師切洛梅首次在會議上提出來,研製一種能夠擊中海上機動目標的彈道導彈,全系統研製代號是“R-27”。
在赫魯曉夫的推動下,R-27反艦彈道導彈方案於1962年4月通過了蘇聯部長會議國防委員會的審核。蘇聯海軍總司令部最終於1964年將 UR-200項目列入1966年開始的五年海軍裝備發展計劃,切洛梅領導的OKB-52設計局為主要研製單位,負責研製導彈和與之配套的“神話”海洋偵察衞星。
1962年時,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決定研製發射4K10(R-27)液體彈道導彈的D-5潛射系統,之後切洛梅認為這種導彈很適合改進為反艦彈道導彈,無需全新研製一個單獨型號的彈道導彈。新導彈被命名為4K18(R-27K)反艦彈道導彈,北約代號SS-NX-13。
R-27K導彈使用威力較強的核裝藥戰鬥部,發射重量13.25噸,長9米,直徑1.5米,最大射程900公里。1970年新型反艦導彈開始試驗,在卡普斯京亞爾訓練場進行了20次試射,其中16次成功。從1972年12月起改由605型(629A改進型)K-102號柴電潛艇試射,11次發射 10次成功,最後一次是在1975年,導彈準確命中了目標船隻。
導彈從潛艇發射後,先按預定彈道式飛行,30秒後導彈第二級開始工作,當導彈上升到300公里高的彈道頂點時,導彈的戰鬥部開始調整姿態,打開雷達,目標搜索和跟蹤系統開始工作,彈上雷達系統可捕獲偏離預定彈着點65公里半徑內的大型海上艦船目標,捕獲目標後,導彈彈體重新取向,根據目標的實際位置用控制小火箭修正飛行彈道(持續8秒鐘),修正兩次。此時再入體與彈體分離,攜帶核彈的戰鬥部以修正後的彈道直接飛向瞄準點。然後命中目標。
蘇軍並沒有裝備R-27K反艦彈道導彈,最終放棄了這種“非主流”的武器,原因有很多,主要可能有兩個。一是原計劃裝配R-27K彈道導彈的667V型核潛艇,在外形上與667A、667AU核潛艇沒有任何區別。而根據美蘇1972年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這些潛艇都在受限之列,蘇聯被迫“忍痛割愛”;二是人為因素,蘇聯海軍司令部意識到一旦裝備R-27K導彈,實際上等於否決了打造遠洋艦隊的龐大計劃,因為如果使用潛艇發射彈道導彈就能消滅敵方航母編隊的話,那還要遠洋艦隊幹什麼。性能更加優越的R-33反艦彈道導彈D-13發射系統的研製工作也隨即終止。 [1] 

反艦彈道導彈性質

所謂的“航母殺手”究竟是什麼東西?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彈道導彈對航母是一個很致命的對抗武器,實際上,對於航母來説,彈道導彈屬於一種不對稱的攻擊手段。
反航母的彈道導彈的主要目標是航母。它的有效作戰範圍是將近2000公里。航母可以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它可以對別國的內陸縱深實施打擊。
所以所謂的“航母殺手”實際上是一個防禦性的武器。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説,它不過是一個岸防兵器。從岸防兵器的發展歷史來看,最早的岸炮可以對進入到己方海岸幾公里、十幾公里到幾十公里這個範圍內的目標實施打擊。後來有了岸艦導彈,岸防的距離前推到幾十到上百公里。
按照美媒的説法,彈道導彈依然是依託在大陸的發射陣地上,只不過把對海防禦的縱深向前推到了上千公里而已。從本質上來説,它依然是屬於岸防兵器。也就是説,反航母的彈道導彈是一個純粹的防禦性武器。而航母本身,卻是一個純粹的進攻性武器。
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説,航母可能相當於主人養的一條惡狗,這條惡狗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到處咬人。而反航母的導彈,也就是所謂的“航母殺手”,實際上不過是相當於一個打狗棍--這個打狗棍可以把惡狗驅離自己的家園,但不可以打到別人的家裏去。 [2] 

反艦彈道導彈技術關鍵

反艦彈道導彈 反艦彈道導彈
反艦彈道導彈打擊航母必須克服三個技術關鍵,分別是:一、彈道導彈必須能夠突破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宙斯盾攔截系統)。二、這種武器的系統必須具備跟蹤目標,並在導彈末制導段擊中移動目標的能力。三、需要提供準確無誤的、實時目標定位的信息。

反艦彈道導彈跳躍式彈道

將傳統的拋物線彈道中段設計成有多個波峯的跳躍式彈道,從而使探測系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難以準確地探測和計算導彈的落點,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 。

反艦彈道導彈變質心機動

通過移動彈頭內部質量塊的位置,來改變飛行器的質心,利用氣動配平力矩來改變飛行器的飛行姿態,實現有效的飛行器機動。彈道導彈引入變質心控制後,其飛行軌跡可偏離預定的彈道,不僅可再入大氣層,彈頭可用螺旋狀或蛇形狀機動,而且變質心控制還可以使彈頭在再入攻擊段實現小幅機動,對付慢速運動的地面或海上目標,諸如航空母艦、海上艦隊等慢速目標。

反艦彈道導彈異面變軌

伊朗的“波斯灣”反艦彈道導彈 伊朗的“波斯灣”反艦彈道導彈
當彈道導彈在被動段沿初始彈道飛行到某時刻時,讓發動機脈衝點火使導彈在空間的某一方向獲得一個速度增量,這個速度增量的方向不在初始彈道平面內。這樣就使得導彈在點火點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發生了改變,並且速度方向不再在初始彈道平面內,從而達到改變彈道和彈道平面的目的。在彈道導彈被動段的初段和中段沒有被攔截的情況下,在末段異面變軌的導彈比共面變軌的導彈更難被攔截。

反艦彈道導彈主動段自旋

對於未採取抗激光措施的彈道導彈,在連續波激光照射下,導彈容易發生爆炸和彈體折斷,激光武器一旦在助推段將導彈殼體擊毀,彈道導彈攜帶的核彈頭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激光武器擊毀彈道導彈是需要一定能量積累的,若彈道導彈進行主動段自旋,使激光能量不能有效集中和積累,則可以達到突防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目的。

反艦彈道導彈裝備特點

一型武器真正形成實戰能力,要經過一系列的研製、生產、試驗,特別是像這種尖端的大型武器系統,沒有一系列的實戰試驗,是不可能形成實際的作戰能力的。
如果從技術角度上來説,單純的這樣一個彈道導彈,它對航母並不能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因為,要形成一個實際的作戰系統,它必須依賴於一個大的情報指揮系統。也就是説,首先要知道對方的航母在哪裏、它的運動諸元是怎麼樣的。只有精確掌握了這些數據之後,才能夠對它實施攻擊。如果説對方航母距離己方海岸幾百甚至上千公里,要想獲得上述信息是相當困難的,因為這些信息要求的精準度是相當高的。這樣一來,按照美國媒體的説法,獲得這些信息需要一個相當龐大的導彈防禦系統的支持。比如,要有海洋監視衞星、要有導航衞星、要有數據傳輸衞星。那麼,要建立這樣一套龐大的高性能的導彈防禦系統,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總而言之,這個所謂的“航母殺手”真正形成實際的作戰能力,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技術上來説,都存在着相當大的距離。 [2] 

反艦彈道導彈弱點

第一,它的打擊範圍是有限的。它只能依託海岸,從海岸外推一個有限的距離,無法覆蓋全世界所有的海洋。
第二,因為它要依託在一個龐大的導彈防禦系統之下,那麼這個導彈防禦系統本身的生存能力也是這個武器是否能產生效率的一個基礎。如果導彈防禦系統無法有效生存,這個武器也無法發揮它應有的效率。
第三,美國拼命在發展導彈防禦系統,這種導彈防禦系統對所謂的“航母殺手”也是有抗禦能力的。也就是説,這個所謂的“航母殺手”並非是不可對抗的。 [2] 

反艦彈道導彈相關報道

據美國“駕駛”網站2022年7月13日報道,來自俄羅斯的新聞報道稱,俄羅斯是最新一個研製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反艦彈道導彈是一類被稱為“航母殺手”的武器。俄羅斯這一此前不為人知的導彈項目俄方稱為“蛇紋石”導彈可能會給克里姆林宮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增添強大助推力,該戰略已經包括各種海防導彈和正在研發中的高超音速反艦導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