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反映

(心理學名詞)

鎖定
反映,讀音fǎn yìng,漢語詞語,是物質的普遍屬性,心理學上是指一個物體受到外界的影響,就通過改變自身來對受到影響加以體現。
中文名
反映
外文名
reflect
拼    音
fǎn yìng
近義詞
反思反響響應、反應

反映解釋

心理學定義:反映是物質的普遍屬性,是指一個物體受到外界的影響,就通過改變自身來對受到影響加以體現。
指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在頭腦引起的認識。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包括感覺的形式(反映的初級形式)和思維的形式(反映的高級形式)。感覺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直接映象,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現象、片面和外部聯繫。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反映,是人把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綜合,從個別事物中抽象出一般屬性,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從而揭示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不但科學的抽象、正確的思想是客觀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即使錯誤的思想、宗教迷信觀點等也無不是客觀外界的反映,只不過是一種歪曲的、虛幻的反映罷了。
在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中,存在着反映的低級形式或萌芽形式。
高級動物對外界事物的反映能力超過一般動物的水平,具有動物的心理或萌芽狀態的“意識”。但這種萌芽狀態的“意識”和人的意識有本質的區別。動物的行為只是消極地適應外界環境的本能活動,不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活動;動物沒有語言,不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 [1] 

反映分類

人的反映分感性反映(直接反映)和理性反映(概括反映)。
感性反映即直接反映,是通過感官直觀反映外界事物的外部形態。
理性反映即概括反映,是通過思維反映外界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
人的感覺、知覺、表象、概念等都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反映起源於客觀事物對人的感官的直接作用,是人腦的機能,映象作為反映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反映的內容則是客觀的。實踐是反映的基礎,沒有客觀就沒有主觀,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 [2] 

反映特點

人的反映最根本的特點在於它是有意識的自覺的活動。正確的反映,是能動地反覆地,逐步深化的辯證過程。它常常需要經過社會實踐的不斷檢驗和反映的多次反覆。 [2] 

反映人類的反映

人類的反映形式即思維意識,是反映形式發展的最高階段。
人具有高級神經系統和最複雜最完善的大腦組織。人的反映是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深入事物內部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
人的反映是人腦的機能。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現代科學中“信息”概念的出現,豐富了反映概念。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是主客觀的溝通過程,需要中介或媒介,它就是現代科學成果所表明的信息。但反映與信息不能等同。反映的內容只有能帶來新的確定性時才是信息。信息則是反映的一個方面,其存在的範圍小於反映。意識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是人腦對外界事物高級反映形式。
“反映”範疇在唯物主義認識論中佔有重要地位。唯心主義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否認人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3] 
參考資料
  • 1.    何新 主編.中外文化知識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46-47頁.
  • 2.    張佔斌,蔣建農 主編.《毛澤東選集》大辭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第988頁.
  • 3.    彭漪漣,馬欽榮 主編.邏輯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