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厚尾巖兔

鎖定
厚尾巖兔(學名:Pronolagus crassicaudatus):兔科、巖兔屬的一種動物。體型龐大,體長約50釐米,體重達3千克。身體細長,腿短,眼睛和耳朵小而尾巴大。皮毛呈紅棕色,腿部、頸背和尾巴上有更明顯的黃褐色調。
棲息地包括中等海拔的岩石區,有草地和灌木叢。是一種夜行性的物種,生活在由少數個體組成的小羣體中。以樹葉、青草和水果為食,分佈於萊索托,莫桑比克、南非和斯威士蘭。
中文名
厚尾巖兔
拉丁學名
Pronolagus crassicaudatus
別    名
納塔爾紅巖兔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兔形目
兔科
巖兔屬
厚尾巖兔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I. Geoffroy, 183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Pronolagus kariegae Hewiit, 1927
同義學名2
Pronolagus lebombo Roberts, 1936
同義學名3
Pronolagus lebomboensis (lapsus) Roberts, 1936
同義學名4
Pronolagus ruddi Thomas and Schwann, 1905
外文名
英文 Natal Red Rock Hare, Greater Red Rockhare, Natal Red Rock Rabbit, Natal Red Rock Rabbit, Natal Red Rockhare
法文 Lièvre Roux de Natal
南非文 Natalse Rooiklipkonyn
德文 Natal Rotkaninchen

厚尾巖兔形態特徵

厚尾巖兔是一種大體型的兔子,體長46-56釐米,尾長3.5-11釐米,耳長7.5-8.5釐米,體重2.4-3千克。身體細長,腿短,眼睛和耳朵小而尾巴大。該物種頭部帶有一種略帶灰白色的灰棕色,下臉頰和下頦灰色或灰白色,一條灰白色的帶子沿着下頦邊緣橫向延伸到項部。它們有灰白色的棕色背皮毛,上面有黑色斑點,淺紅棕色的腹皮毛有不均勻的白色斑塊和條紋。側腹比背側毛髮顏色淺,毛髮較少,毛尖呈黑色。上體和領口呈紅棕色,與胸部和喉嚨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下體灰色或灰褐色的毛髮。耳朵很短,毛髮稀疏,內表面呈灰色,外表面呈灰白色。頸斑呈棕色至灰色,臀部呈亮紅棕色。該物種有灰色底絨。明亮的紅棕色尾巴比其他成員的色調更淺。腳墊呈紅棕色,前肢和後肢呈暗紅棕色。濃密的皮毛比其他巖兔更厚更粗糙。 [1]  [4] 
厚尾巖兔

厚尾巖兔棲息環境

厚尾巖兔生活在海平面到海拔1550米的範圍內;多棲息在陡峭、多岩石的地形區域,如懸崖、散佈着岩石和巨石的山坡、佈滿巨石以及長有可食用草的岩石峽谷和乾涸河牀的岩石之間。通常出現在岩石斜坡上高大茂密的草地上,喜歡躲藏在草叢或低矮茂密的植被中。 [3]  [5] 

厚尾巖兔生活習性

夜行性,聚小羣活動,白天躲藏在小溪或岩石、巨石或茂密的草叢中。厚尾巖兔在與該物種的其他成員接觸時發出咕嚕咕嚕的叫聲,並在受到驚嚇時發出尖鋭的尖叫聲和哭聲。被抓住時會咬並用後腿踢蹬。在特定地點(糞堆)排便。 [3-4] 
食草動物,以樹葉、青草和水果為食,尤其是幼苗、雜草和草藥。由於可以從露水和食物中獲取水分,因此該物種不依賴於水源,但它們會喝任何可食用的水。在夜間前往更高的海拔以草為食。 [4] 
厚尾巖兔具有良好的360度視覺、嗅覺和聽覺。豎起耳朵時,內表面的靜脈網絡會散發熱量以達到降低體温的作用。 [4] 

厚尾巖兔分佈範圍

分佈於斯威士蘭、萊索托、莫桑比克和南非(姆普馬蘭加省、東開普省、誇祖魯-納塔爾省)。 [3] 
厚尾巖兔幾乎是南非的特有種,其分佈範圍只有一小部分位於莫桑比克南部的馬普托省的。該物種存在於南非東南部的東開普省、誇祖魯-納塔爾省和姆普馬蘭加省,以及斯威士蘭的Lumbobo和高原地區。它也出現在萊索托東部。雖然自由州或東開普東北部沒有記錄,但東開普東北部的一些個體同時具有史氏巖兔和厚尾巖兔的特徵。分佈範圍大於20,000平方千米,佔據面積大於2,000平方千米。 [3] 
厚尾巖兔分佈圖 厚尾巖兔分佈圖 [3]

厚尾巖兔繁殖方式

繁殖期可全年持續。巢穴通常建在淺坑中,巢內襯有植物材料和雌兔腹部和側腹的毛髮。經過一個月的妊娠期後,每窩產1-2只幼仔,重70-100克,幼崽通常會在夏季出生。它可以活到五歲。 [3-4] 

厚尾巖兔保護現狀

厚尾巖兔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3] 

厚尾巖兔種羣現狀

該物種沒有可用的種羣規模或趨勢估計的數據(Matthie等人,2016年)。在整個分佈範圍內相當常見,儘管由於人類住區的侵佔以及巖兔所在農村地區狩獵或誘捕壓力的增加,種羣數量正在下降(Matthie等人,2004年)。存在超過10000只成熟個體(Matthie等人,2004年)。預計到2022年,總物種數量將下降20%或更多(Matthie等人,2004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