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楝

鎖定
印楝(學名: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是楝科印楝屬植物,一般樹高12-20米,少有25米,個別35-40米。通常分枝少,分枝角度大,樹冠寬大,圓形,冠幅一般15-20米。1回奇數羽狀複葉,複葉長度20-30釐米,有的長達40釐米;小葉對數,少的兩對。圓錐花序,長20-25釐米,有2-3次分枝;每個花序有花蕾100-200個。果為核果,表面光滑;嫩果似橄欖形,成熟果近短橢圓形至近長圓形。 [1]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熱帶地區,中國廣東、海南、四川和雲南均有引種栽培。 [1]  是一種喜高温、耐乾旱、喜陽光充足、耐土壤貧瘠且生長迅速的熱帶或亞熱帶喬木樹種。 [2] 
樹形高大優美,生長迅速,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乾旱地區樹種。已在70多個國家有分佈或種植,是熱帶樹種中最有價值的多用途樹種之一。 [1]  從印度楝種子中提取的印楝素,可用來生產全天然、無公害的廣譜性生物農藥,廣泛用於防治糧食、蔬菜、森林、經濟作物等的害蟲,對200餘種害蟲有明顯的驅避和殺蟲效果,且對温血動物無毒,使用後無殘留,對環境無污染,防治對象不易產生抗藥性。印楝種子中印楝素的含量達0.3-0.6%,是所發現的製造高效生物農藥的最佳植物種類。 [2] 
中文名
印楝
拉丁學名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無患子目
楝科
印楝屬
印楝
亞    綱
薔薇亞綱 [5] 
超    目
薔薇超目
命名者及年代
A.Juss.,1830 [4]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6] 

印楝形態特徵

印楝
印楝(5張)
印楝一般樹高12-20米,少有25米,個別35-40米。通常分枝少,分枝角度大,樹冠寬大,圓形,冠幅一般15-20米。主幹短,最高的也僅為7.5米,胸徑0.6-1.2米。樹皮厚,表面深棕色、黑褐色或灰黑色,多縱裂。主根粗大而深,側根發達,向外延伸可達十幾米。1回奇數羽狀複葉,複葉長度20-30釐米,有的長達40釐米;小葉對數,少的兩對,多的十幾對;小葉向內彎曲如鐮刀狀,接近對生或對生,長3-8釐米;葉柄短,主脈兩側不對稱,基部偏斜;小葉頂端漸尖似矛狀,邊緣有鋭齒。
圓錐花序,長20-25釐米,有2-3次分枝;每個花序有花蕾100-200個;花輻射狀,白色,芳香,長約5毫米,寬約10毫米;花柄短,花萼外被絨毛;5枚分離的花瓣排列均勻,花瓣舌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雌、雄同株,雄蕊10枚,花絲合生成喇叭筒狀,稱雄蕊筒,基部直徑約1毫米,頂部約2毫米。果為核果,表面光滑;嫩果似橄欖形,成熟果近短橢圓形至近長圓形,長約1.5-2.5釐米,寬約1-1.5釐米。 [1] 

印楝生長環境

印楝是典型的熱帶樹種,適生區在海拔1500米以下,年均温度21-23℃,年降水量400-1500毫米。極度耐旱,能忍耐長達7-8月的連續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瘠薄,土壤pH為5.9-10,不耐霜凍、鹽鹼和水淹。中國雲南省的紅河河谷、金沙江河谷、怒江河谷、南定河河谷和瑞麗江河谷,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和攀西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均為印楝的適生地區。 [1] 
印楝 印楝

印楝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熱帶地區,印楝的原產地説法不一,有人認為原產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乾旱地區,也有人認為印楝原產印度北部北方邦的斯瓦里克丘陵和南部卡拉卡塔邦及鄰近地區的德干丘陵地。記載印楝和開發印楝最早的是印度,説印楝原產印度和緬甸的人較多,有的文獻稱印楝原產南亞和東南亞,究竟那種説法合理有待考證。 [1] 
現存世界各地的印楝樹,絕大部分為人工種植,就是在印度和緬甸也是如此。據記載,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很多國家有印楝,集中在熱帶和靠近熱帶及温度較高的亞熱帶地區。 [1] 
印楝在中國栽培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迄今已在海南省、四川省和雲南省大面積引種並獲得成功。1983年首先由中國華南農業大學昆蟲毒理實驗室殺蟲植物標本園從國外引入印楝並試種成功;1998年趙善歡等人於1986年從非洲多哥獲得種子,在廣東省的徐聞縣和海南省的萬寧縣引種成功。 [1] 

印楝繁殖方法

印楝的育苗可採用有性繁殖(種子繁殖)和無性繁殖(嫁接、扦插、組培等)。印楝種子在一般情況下貯藏期越長髮芽率越低,為了保證種子有較高的發芽率,生產上最好能現採現播。種子繁殖時間應選在春秋兩季,最好是在8-9月播種,最晚不超過10月份。 [1] 

印楝播種

撒播:採種後直接把裝有新鮮種子的麻袋完全浸入河溝、水池等地方,浸泡時間24-36小時,最多不能超過48小時。把浸泡過的種子撈出晾乾後均勻地撒在整理好的沙牀上,以每平方米控制的發芽數為800-1500株,播完種後用細篩篩一層細土覆蓋種子,覆土厚度不超過種子直徑的1/2倍,覆土後在牀面上蓋一層遮光密度為60-80%的遮光網。保持每天淋足水,7天后種子發芽,拆除遮光網改為拱棚遮光,待苗高2-5釐米時,即可移入規格為10釐米×14釐的育苗袋中培育,育苗袋的營養土應選擇質地較好、肥力較高的表土。移植後的幼苗應精心管護到第2年雨季出圃造林。 [1] 
點播:由於印楝種子發芽率較高,可經過催芽露白後直接在育苗袋中播種,營養土選擇質地較好的壤土拌入5-10%腐熟的農家肥,育苗袋規格為16釐米×22釐米,營養土裝滿稍高出袋口,點播完澆透水后土回落到袋口。 [1] 

印楝扦插

在健壯母株上選取芽眼飽滿的枝條,將枝條剪下,選取半木質化部分,從枝條半木質化部分中剪取長10-15釐米作為插穗。扦插前兩天用400倍高錳酸鉀溶液淋透苗牀基質(椰糠:黃心土=1:5)進行消毒。晴天的上午9點左右剪回插穗放入600倍50%可濕性多菌靈溶液中浸泡10分鐘左右,取出插穗在基部1-2釐米處蘸上生根粉,或浸泡在生根劑溶液約5-10分鐘,常用的生根劑有萘乙酸(NAA)、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ABT系列生根粉,濃度一般為500-1000ppm。浸泡後取出插條插在苗牀基質上,扦插深度2-3釐米,扦插完後霧狀噴水,搭上小拱棚,用塑料薄膜蓋上。小弓棚兩端要通風,同時每隔7天用800倍50%可濕性百菌清或70%代森錳鋅溶液噴霧1次,防治插條感病腐爛。 [1] 

印楝栽培技術

印楝種植

印楝對土壤要求不高,但不耐水淹或鹽鹼,造林地可選擇房前屋後、路旁地角,也可選擇農地、荒山大面積發展,但所選地塊應終年無霜。造林地在雨季來臨前幾個月進行開荒、整地、備肥、挖穴。株行距3米×4米,植穴規格為50釐米×50釐米×50釐米。於雨季來臨時定植,定植按825株/公頃,種植時每個穴施入腐熟的農家肥5千克+0.5千克鈣鎂磷肥,基肥與表土拌勻後填入穴中,邊回土邊踩實。定植時除去育苗袋,保留土塊,回土壓實,做到栽正、舒根、踩緊。定植時若遇天旱,則需要淋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1] 

印楝撫育

幼林撫育:雨季前或雨季後,在幼樹四周1-1.5米的範圍內除草、鬆土、施肥。每株施0.2-0.4千克複合肥,土壤肥力較差的林地可適當追多些,在滴水線處挖環狀溝施肥後蓋土。由於引種等某些原因加上印楝本身的遺傳變異較大,在林地內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弱樹、枯梢樹或畸形樹,應儘早拔除、重栽或通過嫁接更換樹冠。印楝萌發力強,幼樹分枝多,在植株停止或基本停止生長的冬春時節,以培養主幹為目的,剪除細弱或多餘的枝條。
成林管理:生態林成林後一般無須進行其他的管理措施,任其自然生長。但原料林進入成年樹後,對於旱季枯梢嚴重、結果少、開花結果過早或過晚、種子印楝素含量低的樹,應選用適生和經濟形狀優良的穗條,通過嫁接更換樹冠。 [1] 

印楝病蟲防治

印楝病害

印楝苗期主要感染猝倒病、葉枯病白粉病等。有些種子萌動尚未發芽或剛發芽就感染猝倒病,導致不能成苗,或者出土後很快就倒下。猝倒病主要是土傳播,在移苗前用福爾馬林溶液消毒土壤。而防治葉枯、白粉病等主要是通過杜絕病原和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化學防治是用甲基託布津或代森錳鋅800-1000倍溶液噴灑,每隔7天1次可獲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1] 

印楝蟲害

印楝的害蟲相對較少,對印楝危害較重的是蟎類蚧殼蟲。蟎類害蟲主要是在葉的背面取食,造成輕微的、近圓形的小斑點,可用0.5%蟎速克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蚧殼蟲固定在葉或枝條上吸食樹液,造成落葉或枯枝,可用40%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噴霧。 [1] 

印楝主要價值

印楝經濟

木材:印楝木材堅硬,不易腐爛,味芳香,抗白蟻和其他蛀蟲。邊材淺灰白色,心材紅色至紅棕色。質地與桃花心木、柚木相似,但光澤稍差。可直接作木材使用,也可用於制膠合板。 [1] 
化工:印楝油可用於制蠟、肥皂、化妝品、牙膏和藥品。其精油可供照明和製作燃料油、車輪潤滑劑,葉可作防腐劑,果肉也可供工業發酵用。 [1] 
農藥:研究結果表明,已從印楝植物體內分離出280多種有機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一類為類檸檬素化合物,大部分對昆蟲具活性,以印楝素最為有效。據測定,印楝種子、樹皮、樹葉中印楝素含量高達0.66-3.3%。印楝提取物對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鱗翅目等8目20餘種農業、衞生和倉儲害蟲具有抑制生長髮育、拒食、驅避、毒殺等作用。 [1] 

印楝藥用

種子和葉具有殺菌、抗皮炎、牙周炎、牙齦炎和其他炎症以及強心、利尿和抗結核病等作用,也可用於製造避孕、治癌、驅蟲藥物等;根和皮可治療瘧疾、糖尿病、胃病、潰瘍等病;花可健胃驅蟲,治療眼病、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症;印楝的衍生物還具有抗瘧疾、抗結核、抗過濾性病原體、抗真菌、抗炎症、抗酵素等藥物,能夠治療狂犬病和心臟病。 [1] 

印楝生態

印楝由於具有耐乾旱特性和印楝素的殺蟲功能,因此引種栽培印楝,對解決荒漠化地區的植被恢復和化學農藥污染等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印楝是經濟與生態良好結合的樹種,是解決乾熱地區宜林荒山荒坡綠化問題的最佳樹種之一。 [2] 
參考資料
  • 1.    白嘉雨,周鐵烽,侯雲萍主編.中國熱帶主要外來樹種[M],雲南科技出版社,2011.12,第211-213頁
  • 2.    孫令伊.印楝及其營造技術[J].雲南林業,2015,(第1期):70
  • 3.    印楝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1-25]
  • 4.    Azadirachta indica A.Juss.  .theplantlist[引用日期2019-01-26]
  • 5.    印楝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5]
  • 6.    Azadirachta indica  .IUCN[引用日期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