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印度瞪羚

鎖定
印度瞪羚(學名:Gazella bennetti):是偶蹄目、牛科、瞪羚屬的動物。體長0.9-1.2米,身高0.6-0.8米。體重20-25千克。雌性的體重比雄性輕,身高矮10釐米。顱骨相當短而扁平,有一個細長的前頜骨,輕微彎曲。夏天毛色為淺黃色,很光滑。在冬天毛色變淺。軀幹的白色腹側有明顯的棕色帶。在夏天,皮毛為深棕色。臉上有一條深栗色的條文。雄性和雌性都有角,最長的角有39釐米。雌性的角相對較短。
印度瞪羚棲息地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500米。該物種可以在各種生境中繁衍生息:乾燥的落葉林、開闊的林地、沙丘、平原、丘陵、半乾旱沙漠和乾旱的山谷。通常獨居,但有時也會結成3-4只的小羣。是害羞和且膽小的動物。食物通常包括草、各種樹葉、農作物和水果,例如南瓜和甜瓜。它們可以長時間不喝水,主要靠來自於樹葉和草補充身體所需的水份。分佈範圍涵蓋印度西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延伸至巴基斯坦、阿富汗西南部,再到伊朗中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印度瞪羚
拉丁學名
Gazella bennetti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哺乳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牛科
亞    科
羚羊亞科
瞪羚屬
印度瞪羚
亞    種
6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ykes, 183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3] 
外文名
Chinkara, Indian Gazelle

印度瞪羚形態特徵

印度瞪羚
印度瞪羚(10張)
印度瞪羚體長0.9-1.2米,身高0.6-0.8米。體重20-25千克。雌性的體重比雄性輕,身高矮10釐米。顱骨相當短而扁平,有一個細長的前頜骨,輕微彎曲。頭骨有大的耳泡和牙齒。牙列向外並向前彎曲。雄性和雌性都有角,雌性的角相對較短,直角處有明顯的圓環和尖端,稍稍向外傾斜。成年雄性的角可達250-350毫米。雌性角通常是雄性角的一半長度,且寬度較細,並且具有較少的突出環。雄性俾路支亞種和伊朗亞種的角平均長256.6毫米,雌性角平均長184.7毫米。 [4] 
印度瞪羚的皮毛顏色是沙色、淡黃色和紅色,腹面為淡白色。面部標記非常明顯,前額為深棕色或黑色,臉頰較淺,帶有深色條紋,鼻子有明顯的斑點。皮毛顏色隨季節變化。冬季是深灰沙色,軀幹的白色腹側有明顯的棕色帶。在夏天,皮毛為深棕色。 [4] 

印度瞪羚棲息環境

棲息地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500米。 [3]  該物種可以在各種生境中繁衍生息,包括乾燥的落葉林、開闊的林地、沙丘、平原、丘陵、半乾旱沙漠和乾旱的山谷,生活在年降雨量為150-750毫米的地區。該物種具有兼水性,耐乾旱,可以食用植物來保存身體內新陳代謝的水份,以此承受每次去飲水點之間相對較長的時間間隔。它們有時也會採食沙漠地區人工種植的油菜種子和高粱。 [4-5] 

印度瞪羚生活習性

印度瞪羚領地

印度瞪羚在糞便堆上標記自己的領地。 [4]  像其他瞪羚一樣,成年雄性具有領地性,並留在已劃界的地域中。它們會將其他雄性趕走,但試圖保留來訪的雌性。該地區由糞堆劃定界線,雄性多次使用。發情中的雌性受到地域雄性的積極保護,直到發生交配為止,此後雌性可能會加入雌性組。 [6] 

印度瞪羚集羣

印度瞪羚通常獨居,但有時也會結成3-4只的小羣,其中包括一個雌性和它的後代。偶爾會觀察到8-10只的大羣。在繁殖季節,通常觀察到較大的羣體。1987年7月,記錄的最大族羣由25只組成。 [4] 

印度瞪羚活動

印度瞪羚具有夜間進食的習慣,最活躍的時間是在日落之前和整個晚上。它們是非常敏捷又靈活的動物,可以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奔跑1小時。也是一種膽小和害羞的動物。因為受到人類生活的干擾而退入山區或沙漠,與農業和其他人類活動區域保持一定距離,刻意避開機動車輛。受驚的印度瞪羚在地面上踩着前腳掌,通過鼻子發出打噴嚏般的嘶嘶聲,因此得名“ Chinkara”(打噴嚏者)。 [4]  [7] 

印度瞪羚食物

印度瞪羚的食物通常包括草、各種樹葉、農作物和水果,例如南瓜和甜瓜。由於生理過程,它們可以長時間不喝水,從而節省了代謝水。它們新陳代謝的水攝入量大部分來自其消耗的植被。構成飲食的灌木叢和樹木見於山脈和落葉林中,而草和其他草本植物則見於山谷和農田中。在乾旱的塔爾沙漠中,印度瞪羚主要食用四種草藥:布希亞豬屎豆(Crotalaria burhia)(佔食物的42%)、果棗(Zipziphus nummularia)(佔15%)、美登木果(Maytenus emerginata)(佔11%)和牧豆樹(Prosopis cineraria)(佔9%)。 [4] 

印度瞪羚天敵

印度瞪羚的主要捕食者是金豺孟加拉虎伊朗狼印度花豹、獵豹、鷹鵰、及鄉村野狗,最重要的天敵是人類。狩獵和非法偷獵已大大減少了該物種的種羣數量。印度瞪羚利用它們的速度和毅力逃避捕食者,並利用其角進行防禦。 [4] 

印度瞪羚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 [3]  主要生活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西北部地區。它們的分佈範圍從克里希亞河(Krishia River)以南,一直到印度中部,一直延伸到伊朗的中北部地區,即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和厄爾布爾士(Alborz)以南。分佈在拉賈斯坦邦西部的印度瞪羚佔全球數量的60-70%。 [4] 
印度瞪羚分佈圖 印度瞪羚分佈圖

印度瞪羚繁殖方式

印度瞪羚是一夫多妻制。雄性領地性極強,用角保護自己的資源。在交配季節經常觀察到雄性之間的爭鬥,並且雄性在交配之前積極地保護雌性免受其他雄性的侵害。當雄性瞪羚觸碰到雌性瞪羚的下肢而僵硬的腿(稱為“ laufschlag”)時,交配開始。 [4] 
全年有兩個繁殖季節,一個在季風季節結束時,從8月下旬到10月初,另一個在春季末期,從3月到4月底。妊娠期為5-5.5個月。雌性通常會產下一個後代,但雙胞胎的報道也頻頻發生。大多數幼仔出生在4月,雌性印度瞪羚為後代提供直接養育,哺乳期大約2個月。但是,某些後代在其母親又有一個後代時可能會與母親在一起長達12個月。 [4] 

印度瞪羚亞種分化

印度瞪羚(6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印度瞪羚指名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bennettii
Sykes,1831
2
印度瞪羚古吉拉特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christii
Blyth,1842
3
印度瞪羚俾路支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fuscifrons
Blanford,1873
4
印度瞪羚卡拉米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karamii
Groves,1993
5
印度瞪羚巴基斯坦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salinarum
Groves,2003
6
印度瞪羚伊朗亞種
Gazella bennettii shikarii
Groves,1993
[2] 

印度瞪羚保護現狀

印度瞪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Ⅲ。 [8] 

印度瞪羚種羣現狀

據估計,截止2001年,印度瞪羚在印度的數量已超過100,000只,其中塔爾沙漠中有80,000只,但此後物種數量一直在下降。由於過度獵殺,巴基斯坦的數量有所減少,阿富汗的狀況尚不得而知,但據認為非常罕見。據估計,伊朗大約有1,300只。 [3] 
濫捕濫殺對阿富汗,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印度瞪羚造成了不利影響。由於過度放牧,轉向農業和工業發展而造成的生境喪失也是物種數量減少的一個因素。 [3] 

印度瞪羚保護措施

印度瞪羚生活在印度的80多個保護區,巴基斯坦的5個保護區和伊朗的9個保護區。在印度西部的部分地區,印度瞪羚因宗教原因受到村民的保護。該物種在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受到法律的完全保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