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戎龍

鎖定
卡戎龍是鴨嘴龍科的一種恐龍,又名查龍或冥府渡神龍,化石在分隔中國及俄羅斯的黑龍江南岸發現的。它的名字是取自希臘神話中的卡戎。卡戎龍的身長可達13米,體重可達7噸。它們有鴨子一樣的嘴,屬於亞洲恐龍,與北美副櫛龍非常相像,只是略大一些,頭上長有一個長長的脊冠,可用來向遠處發出警告 [1] 
中文名
卡戎龍
外文名
Charonosaurus
學    名
Charonosaurus
別    稱
查龍或冥府渡神龍
13米
7噸
食    性
植食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爬行綱
鳥臀目
鴨嘴龍科
亞    科
賴氏龍亞科
卡戎龍屬
卡戎龍種
食    性
草食性恐龍
分佈區域
蒙古

卡戎龍簡介

卡戎龍從頭到腳大約有13米長,全身褐色,至少有7噸重,是已知的亞洲最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之一。
  卡戎龍覓食時用四條腿慢騰騰地走路,一旦遇到敵人追捕就會抬起兩隻前腳,用長而有力的後腿拼命逃跑。
  卡戎龍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頂有一個冠。這個頭冠是一根長長的中空的管子狀骨頭,當空氣經過管子時就會震動,發出像是低音長號一樣的聲音。卡戎龍通過這種聲音讓其他恐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發現危險時及時通知同伴,還可以像唱情歌一樣吸引異性 [2] 
卡戎龍 卡戎龍

卡戎龍描述

卡戎龍是體型很大的賴氏龍亞科恐龍,被估計約有13米長。它的化石是一個部份頭顱骨,正模標本(編號CUST J-V1251-57)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嘉蔭縣以西的漁亮子組發現,地質年代是麥斯特里希特階。同一地點還發現成年及幼年的鴨嘴龍科化石,被認為是屬於卡戎龍,並且提供了顱後骨骼的資料。股骨約長1.35米。該部分頭顱骨類似副櫛龍的頭顱骨,從額骨的背側面的發展形狀,顯卡戎龍可能同樣有着向後伸延的空心冠。卡戎龍是已知亞洲中最大型的鴨嘴龍科之一,且顯示賴氏龍亞科一直生存到白堊紀末;北美洲的賴氏龍亞科並未存活到馬斯特裏赫特階

卡戎龍考古發掘

考古學家通過出土的部分頭顱骨,確立了卡戎龍的新物種身份。在同一地區同一地層發現的成年及未成年的卡戎龍的遺蹟,又提供了大部分有關顱後骨骼的信息。卡戎龍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大的鴨嘴龍,它一直生活到白堊紀晚期。
  卡戎龍長有鴨子一樣的嘴,屬於亞洲恐龍,與北美副櫛龍非常相像,只是略大一些,頭上長有一個長長的脊冠,可用來向遠處發出警告 [1] 

卡戎龍科學分類

目( order )→ ornithischia 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 頜齒類
cerapoda 角足龍類
ornithopoda 鳥腳亞目
類(infraorder)→ euornithopoda 真鳥腳類
iguanodontia 禽龍類
euiguanodontia 真禽龍類
dryomorpha 橡樹龍類
ankylopollexia 直拇指龍類
styracosterna 硬棘龍類
超科(super family)→ iguanodontoidea 禽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鴨嘴龍超科
科( family )→ hadrosauridae 鴨嘴龍科=真鴨嘴龍類
euhadrosauria 真鴨嘴龍類=鴨嘴龍科
亞科( subfamily )→ lambeosaurinae 賴氏龍亞科
族(tribe)→ parasaurolophini 副櫛龍族
屬( genus )→ charonosaurus 卡戎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 c. jiayinensis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 ...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晚期 late maastrichtian
分佈( found in )→ 中國
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13米長
發現者( discoverer )→ godefroit, zan & jin, 2000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godefroit, zan & jin, 2000
參考資料
  • 1.    楊建峯主編,恐龍世界,汕頭大學出版社,2014.10,第319頁
  • 2.    印度XACT出版集團著;王瓊,陳冰樂,徐魯斌,陳麗微編譯,小時候我想知道的 恐龍·史前動物,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05,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