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卡鸚鵡

鎖定
卡卡鸚鵡(學名:Nestor meridionali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卡卡鸚鵡是啄羊鸚鵡的表親,也是Nestor家族中的成員之一。它們的外表和啄羊鸚鵡非常相似,有着彎曲的鳥喙和暗淡的羽色,由於它們體型碩大,動作並不靈活,加上對人類戒心不強,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毛利人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也是該物種瀕臨絕滅的主要原因。分佈於新西蘭的南島,斯圖爾特島等。
外文名
Kaka
別    名
白頂啄羊鸚鵡
中文學名
卡卡鸚鵡
拉丁學名
Nestor meridiona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紐澳鸚鵡族
啄羊鸚鵡屬
卡卡鸚鵡
亞    種
2種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8

卡卡鸚鵡外形特徵

卡卡鸚鵡
卡卡鸚鵡(40張)
卡卡鸚鵡體長45釐米,體重550克,壽命20年。這種鸚鵡體形大,喙又粗又長,羽毛豐厚,鳥體主要呈棕綠色;前額、頭頂、頸部為灰白色;有時候有些羽毛尖端帶有深綠;頸部和腹部為紅棕色,頸部後方偏深紅色,邊緣帶有黃色和深棕色;胸部橄欖棕色;耳羽橘紅色;臀部、尾巴上方和內側覆羽為紅色,並帶有深棕色的滾邊;翅膀內側覆羽和飛行羽內側為深紅色;尾巴棕色,尖端淺色;鳥喙灰棕色;虹膜深棕色。
雌鳥體型略小,為42釐米。鳥喙比較短且沒有像雄鳥那樣彎曲,胸部為深棕色。雄鳥的羽毛除尾巴為灰褐色外,全身其他部分呈紫蘭色。雌鳥的顏色稍微暗淡一些,它們的嘴非常堅硬,且呈鈎狀。幼鳥下喙帶有黃褐色的斑紋。 [1-2] 

卡卡鸚鵡棲息環境

卡卡鸚鵡是新西蘭境內特有的鳥種,生活於險峻寒冷的高山地區,生活在稀木灌叢中。由於它們時常發出類似“Keeaa”的沙啞叫聲,因此得名。由於卡卡鸚鵡大多在地面上活動,用雙腳跳躍式前進,動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稱為“高山上的小丑”。卡卡鸚鵡棲息的環境相當險惡,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它們發展出獨特的生活習性和個性。 [2] 

卡卡鸚鵡生活習性

卡卡鸚鵡是社會性相當高的鳥種,平時居無定所,大多是四處遊牧覓食;生性對任何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必定會上前察看,這樣的天性也有助於卡卡鸚鵡迅速的發現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主要食昆蟲、螃蟹、腐肉。
但也經常攻擊羊羣,甚至跳到綿羊背上,它那強健的喙可以把羊的皮肉喙穿,吞食羊腎上的脂肪並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地的新西蘭牧民稱其為啄羊鸚鵡。它們是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每年春天,啄羊鸚鵡都會在高山上挖掘雛菊類植物,以及搜尋雪堆四周和岩石夾縫中是否有新長出來的植物嫩芽或是小昆蟲可以果腹。到了夏天,就在山上的矮樹或是灌木叢間尋找水果或是漿果、種子和花朵等。到了秋天,大多會待在山毛櫸林區中,覓食些嫩芽、樹葉和堅果;但是到了冬天這個最嚴苛的時節,則會尋找死去動物的遺骸,挖出最具能量的內臟和脂肪部份食用,以便熬過大自然最嚴酷的考驗。
卡卡啄羊鸚鵡終日在森林和花叢中尋食果實,種子和花蜜,但有時也會襲擊羊的幼仔,因此有“殺羊者”之稱,而實際上僅有部分個體慣於襲擊幼羊。當地的土著人並沒有對卡卡啄羊鸚鵡施以報復,有時還會把剩餘的羊肉拋棄給它們,就這樣,卡卡啄羊鸚鵡一直在當地與土著人和平相處着。 [1-2] 

卡卡鸚鵡分佈範圍

卡卡鸚鵡分佈圖 卡卡鸚鵡分佈圖 [3]
分佈於新西蘭的北島、南部的島上、斯圖爾特島,沿海的數個大島上也都有卡卡鸚鵡的蹤跡。 [4] 

卡卡鸚鵡繁殖方式

在野外的繁殖季為9月到隔年3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築巢;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比較稀少,難度較啄羊鸚鵡高,僅在新西蘭當地有少數成功的例子;一次會產下3到4枚卵;孵化期為279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10周。
卡卡鸚鵡生性相當活潑好動,個性相當温馴友善,在某些島上的卡卡鸚鵡甚至樂意接受觀光客用手餵食。它們的叫聲粗啞刺耳,相當吵雜奇特,往往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輕易辨認出來。每天清晨和傍晚是會活躍的時有時甚至連多雲的氣候下也相當好動;卡卡鸚鵡是體質相當強健的鳥種,通常可以忍受中歐和北歐寒冷的天候;人工豢養的卡卡鸚鵡數量相當稀少,由於平時喜歡在地面活動,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的衞生;此外,相當喜歡啃咬,所以必須定時提供新鮮的樹枝和木頭予其磨嘴。 [2] 

卡卡鸚鵡亞種分化

卡卡鸚鵡(2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Nestor meridionalis septentrionalis
2.
Nestor meridionalis meridionalis
[4] 

卡卡鸚鵡種羣現狀

19世紀初,歐洲移民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卡卡啄羊鸚鵡寧靜的生活,短短几十年間,一半以上的森林被砍伐,大批的卡卡啄羊鸚鵡因飢寒交迫而喪生。剩下來的卡卡啄羊鸚鵡因食物短缺不得不去偷食莊稼地中的糧食並襲擊幼羊,於是移民把獵槍對準了它們,人們還把毒藥放在羊肉上投給它們,一次就能毒死幾百只卡卡啄羊鸚鵡。到了19世紀40年代末,人們已難尋其蹤了。
毛利人會利用誘餌鳥以及樹叉等工具來誘捕卡卡鸚鵡,人類的大量捕捉加上棲息林地大幅縮減,使的卡卡鸚鵡的數量大幅減少,如今僅棲息於新西蘭的第三大島史都華島(Stewart)和幾個大島上。史都華島附近不遠的石蓴島(Ulva Island)上的保護區是它們最後的庇護天堂,島上沒有任何外來物種和掠食者等天敵,害羞的卡卡鸚鵡也得以在此重新建立自己的族羣。 [4-5] 

卡卡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瀕危(EN)。 [5]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Ⅰ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