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卞美年

鎖定
卞美年(1908-2002),天津人,於1908 年4 月25 日出生在美國羅德島(RHODE ISLAND)州首府普羅維登斯市(PROVIDENCE)。
中文名
卞美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8 年4 月25 日
逝世日期
2002年
職    業
新生代地質學家、古脊椎動物學家

卞美年人物簡介

德日進、卞美年、楊鍾健、裴文中在周口店 德日進、卞美年、楊鍾健、裴文中在周口店
卞美年幼兒時隨父母回到中國。1931 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是愛爾蘭著名地質學家巴爾博的學生,曾學習過生物學。他是我國中、新生代地質學家,古脊椎動物學家,石油地質學家,擅長研究爬行類和兩棲類脊椎動物化石

卞美年名門望族

家庭合影 家庭合影 [1]
卞美年出生在揚州一個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其高祖父卞士雲是嘉慶三年的進士,歷官監察御史、湖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署巡,著有《退思齋詩集》;其曾祖父卞寶第是同治年間的舉人,歷任閩撫、湘撫、閩浙總督兼福建船政,屬當時的高級官員;其祖父卞緒昌在卞美年出生時,也已任職於安徽巡警道衙門。外祖母是李鴻章之兄李瀚章的孫女。叔祖父卞綍昌是張之洞的女婿,也為卞家第三代中的佼佼者,曾擔任長崎領事、承辦新式企業,同時也是隸書大家。
卞美年的父親卞白眉是一名銀行家。卞美年是卞白眉的最小兒子子,他有五個兄長:長兄卞彭年(又名卞彭)成為了科學家,次兄卞柏年,三兄卞松年均繫留美化學博士,四兄卞萬年在醫學界享有聲望,五兄卞鳳年曾任中國銀行悉尼分行經理。

卞美年考古生活

裴文中,李四光,德日進,卞美年,楊鍾健 裴文中,李四光,德日進,卞美年,楊鍾健
193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的卞美年應國民政府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新生代研究室聘參加周口店遺址發掘研究工作,他親眼見過“北京人”頭蓋骨。
“新生代研究室”隸屬於中國地質調查所。名譽主任為步達生,法國古脊椎學家德日進為顧問,楊鍾健為副主任,裴文中為脊椎動物學家,卞美年為助理員,賈蘭坡是練習生。練習生是研究室裏最低的職位。賈蘭坡來“新生代研究室”工作是他表弟介紹的。賈蘭坡的表弟與裴文中聊天時提起賈蘭坡在家裏成天悶頭讀書。當時地質調查所正在招練習生,裴文中建議不妨叫賈蘭坡去試試。結果賈蘭坡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分配到研究室。1931年春天,賈蘭坡和卞美年一起,先從前門火車站乘車趕到琉璃河,然後打算再搭乘運石料、煤的貨運火車趕往周口店。而這趟貨車開行的時間並不確定。為了趕時間,他們僱了兩匹毛驢,在晚上八九點鐘趕到了周口店。在以後的工作中,卞美年為人誠懇、平易近人,熱心地幫助賈蘭坡學習《哺乳動物骨骼學入門》和《遠古石器時代的人類》等書,還帶着他看龍骨山周圍的地質,給他講解地質構造和地層,還教他如何繪製剖面圖,兩人成了摯友。
卞美年在周口店工作的6 年裏做了大量工作,業績令人欽羨。1931年在周口店,卞美年初協助裴文中參與發掘,深得好評;繼與賈蘭坡共同主持周口店遺址第1和第15點的發掘,他們發現了“北京人”的右頂骨和下頜骨、股骨、牙齒等化石。還發現了很多人工打擊的大批石英碎片和一塊紫荊樹的木炭。1933 年,他單獨主持第12點發掘,如德日進所言:“由卞美年進行了細心的採掘,得到了一批動物化石”。他還是第14 地點的發現者之一,並參與第13、14點的發掘,還與德日進一起開創了骨化石的拼合研究。在化石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工作,研究過第2 地點的爬行類化石、第12 地點兩棲類和爬行類化石,頂蓋堆積的兩棲類化石和第1 地點、第3 地點的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化石,撰有專著。1934年,卞美年發現黑斑蛙、大蟾蜍亞洲亞種、花背蟾蜍、亞洲蛙等化石,並撰有專著《周口店第1、第3地點之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化石》(《中國古生物志》丙種第十號第一冊)。1935 年起,卞美年作為周口店野外負責人之一,工作認真負責,發現了多件猿人化石和大量的石製品及哺乳動物化石,為周口店遺址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標本。1936年11月26日上午9時,又一個頭蓋骨被發現。11天內連續發現了3個頭蓋骨,這一消息一時傳遍了全世界。他們還發掘大量的動物化石和石器,同時發現了幾處由燃燒過的灰燼所形成的紅、黃、黑色泥土。這些都是卞美年和賈蘭坡攜手研究的。因此,卞美年是中國周口店遺址研究最輝煌時期的主要研究者,並且是1949年前周口店遺址兩棲類、爬行類動物化石的惟一研究者。
卞美年不僅在周口店作了大量工作,由於他的知識面很廣,還經常外出進行地質調查。1933年除周口店的工作外,還會同錢尼(P.T.Chaney)到山西省太谷、介休、綿山,認為那裏的剖面像個大峽谷;同年又調查了黃河從風陵渡到三門峽一段地質,並進行了有關標本的採集工作。1934年同巴爾博等作秦嶺調查。1935年進行甘肅皋蘭、永登調查。1936年在翁文灝所長推動下,與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平克理(Pinkuly)合作赴菲律賓和澳洲進行地質調查。

卞美年恐龍化石

1937年日軍佔領北京後,中國的地質古生物研究人員被迫南遷至重慶和昆明。卞美年與楊鍾健南下到後方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
卞美年是中國雲南省舊石器考古學的開拓者。1937年1—4月奉中國地質調查所之派遣去雲南考察洞穴堆積,在富民縣考察後,他獨自一人去邱北考察洞穴堆積,在黑菁龍村附近一巖廈巖內,在堆積中發現兩件燧石石片,用火遺蹟:木炭、灰燼、燒骨和燒過的朴樹子。1938年,卞美年前往元謀進行新生代地質的研究並獲得了劍齒象、馬以及不能詳細鑑定的鹿類、牛類化石。這些化石除劍齒象採自明確的地點外,其餘均是從藥商手中買的。卞氏也認為元謀組的時代為早更新世,相當於華北的三門系。他在雲南省富民縣境內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和遺蹟,是中國南方有地層可依、有化石共存的這個時代文化最早的發現。他還提出的“白沙井組”和“元謀組”地質認識,極富創新,迄今一直被地質學界所公認,並廣泛引用。
卞先生不僅野外工作做得好,著述亦勤,成果頗豐,其代表性著作如《雲南之洞穴和巖廈堆積》(1938)(第一作者)、《北平附近新生代地層之觀察》和《湖南之“紅色岩層”》(1938)(後兩文均與楊鍾健合作,為第二作者) 、《雲南元謀盆地的地質》、《雲南祿豐三疊紀恐龍及原始哺乳動物之發見》(1940)等。
1938年10月,卞美年和技師王存義,完成馬街(元謀)新生代地質調查回程昆明,在祿豐停留。他看到當地百姓人家隨處可見的“龍骨”,敏感地意識到這些“龍骨”可能是某種已滅絕的生物化石。卞美年將這一消息迅速告訴楊鍾鍵,他們立即組織人員開始了正規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為了加強發掘力量,楊調派了年輕的技工杜春林到了祿豐,協助王存義的發掘工作。卞美年測量了祿豐盆地的地層並作了詳細的地質圖。發掘工作進行了將近兩個半月,採集化石40餘箱。1939年,卞美年在祿豐發掘到我國第一具完整程度達80%以上的恐龍化石遺骸。1939年,楊鍾健與卞美年一起來到祿豐,核對了化石出土地點和層位,做了深入的調查,確認了祿豐紅層的時代。經研究認為是當時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恐龍之一,生存年代距今1億8千萬年前,它被命名為“許氏祿豐龍”。1939年,卞美年和楊鍾健在恐龍山發現的84具恐龍化石,並裝架了我國第一具恐龍。祿豐龍作為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和組裝展出的第一條龍而傲立於世。除完整的“祿豐龍”外,還有較完整的個體20多具。這比當時國內各地發現的恐龍化石的總和還多。從此祿豐恐龍聞名於世。這些恐龍化石和其它一些古生物化石,統稱為“祿豐蜥龍動物羣”。這一發現奠定了中國恐龍研究的基礎。
1938年,卞美年在雲南省祿豐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小頭骨化石。從化石來看,它的頭骨和牙齒很接近哺乳動物,但下顎還是爬行動物式的,與哺乳動物的下顎顯著不同,因此它還是爬行動物,是爬行動物進化為哺乳動物的“中間型”。卞氏獸(BIENOTHERUM)就是為紀念卞美年這一發現而命名的。由於標本最初是卞美年採得,研究這標本並寫出論文的楊鍾健先生,遂以卞氏命名。卞氏獸的發現填補了脊椎動物進化的缺環,是爬行動物在向哺乳動物過渡的證據,使國際地質學界對哺乳動物在地球上最初出現時間的錯誤認識得到糾正,卞氏獸被各國編入了有關的教科書。
除了在祿豐發現恐龍化石外,卞美年還在四川挖掘恐龍化石。甘氏四川龍是中型體材的異特龍類。它與北美洲發掘的異特龍極為神似。它是侏羅紀晚期遊蕩在四川盆地中裝備齊全極兇猛的掠食者。經過一位天主教士R. Mertens的協助,在蒙陰縣寧家溝北方1.2公里處找到了化石地點。1934年,楊鍾健協同卞美年考察這個化石點,又採集一些破碎不全的骨骼,大多屬於盤足龍的一部份,而少部份則經過監定屬於獸腳類恐龍以及劍龍類的背部突棘。
卞美年還是我國甲骨文研究的專家。1937 年,他撰寫了研究龜卜來源的著作《河南安陽遺龜》。

卞美年石油考察

卞美年參與由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組織的甘肅、新疆石油地質調查,尤其對新疆獨山子油田及其附近地區的研究,作出了貢獻。1940年,卞美年到甘肅酒泉石油礦工作。1942年11月至次年5月,他和黃汲清、楊鍾健、程裕淇、周宗浚、翁文波等人開始了為時半年的新疆天山南北石油地質考察。1943年,黃汲清、翁文波、卞美年、楊鍾健等發表《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認為“至少新疆一部分原油系完全由純粹陸相誅羅紀地層中產出”。
我國石油工業的開拓者之一何俊英和夫人徐和生於1944年10月15日在玉門老君廟祁連別墅(當時玉門油礦招待所)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當時玉門油礦的各級領導、工程技術人員、機關工作人員,除孫健初、鄒明、翁心源等出國學習外,基本都到場祝賀,並在一張自制的白絹簽名錄上簽名留念。白絹簽名錄寬41釐米、長28.5釐米,四周花飾為手繪,墨勾線填色,很是精緻。從中可看出當年的玉門油礦雖然物質匱乏,但精神生活還是十分豐富的。簽名者計100餘人,幾乎囊括了半個世紀前開發玉門油礦的所有組織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就有卞美年。

卞美年美國生活

1946年抗戰勝利後,卞美年攜眷來到美國,從事石油地質研究。至1970年前,服務於RICHFIELD石油公司。1971年卞美年奉母命,攜妻由次子里仁陪同前往台灣中華石油公司任地質顧問10年。最後又回到美國頤養天年。移居美國後,卞美年還經常關心和支持國內的考古、地質研究。1986年4月賈蘭坡首次應美國史密森研究院的邀請,訪問美國多所大學。卞美年到機場來迎接,併到賈蘭坡住的飯店同吃同住,一起暢談往事。後來賈蘭坡又到卞所居住的公寓再次相聚,回憶往事,仍感有説不完的話題。同年9月,卞美年由次子里仁陪同來到中國,由賈蘭坡夫婦陪同到各處舊地重遊。
卞美年於2002 年年10月24日,因胃癌不治,在美國加里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城告別人生,以94歲高齡駕鶴西行,成為周口店遺址第一代研究人員最後的謝世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