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卜家莊村

(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大場鎮下轄村)

鎖定
卜家莊村位於山東省膠南市大場鎮東南部,在白馬河、吉利河交匯處的西岸,西接鎮環路,南與高家莊村接壤,北到同三高速公路近一公里。 該村地處平原,土地肥沃,空氣清新,四季分明,是最適宜居住的好地方。全村面積45公頃,其中住房面積5公頃,林地面積10公頃,糧田面積25公頃,在小場村地域有嶺地面積3.5畝,河沿面積70餘畝,最適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土豆、白菜、蘿蔔等。2005年全村共114户396人。全村姓氏有趙姓、徐姓、李姓,其中李姓、趙姓人口基本相等,徐姓人口較少。
中文名
卜家莊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卜家莊村村情概況

改革開放前,全村經濟收入主要靠農業,因人多地少,羣眾生活困難。1978年以後,隨着政策放開,第二、三產業的興起發展,全村經濟收入逐年增加。2005年達到人均純收入5260元,總收入達到近400萬元。
卜家莊村土壤條件好,村民勤勞,致富能力強,思想素質好。獲得的榮譽稱號有“膠南市文明村莊”、“税收先進村莊”、“大場鎮精神文明先進村”、“經濟建設先進村”、“種植業先進村莊”等。

卜家莊村大事記

1947年李欽茂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卜家莊村第一個共產黨員。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
是年中共卜家莊黨支部成立,李欽茂任支部書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設立卜家莊大隊,李福存任大隊長。下設兩個生產小隊。
1961年有生產大隊,設立兩個生產小隊。
1966年,成立卜家莊村革命委員會。
1969年老房改造,規化新村,以南北大街為主,大隊院為中心,進行統一規化。
1977電網開通,徹底消除煤油燈照明的生活方式。
1983年,設立村民委員會,解散兩個生產小隊,土地承包到户。
1989年,修建了通村路,修建了村東西大街,方便了交通狀況。
1993年第一家個體私營企業“膠南營信布廠”在該村落成。開始發展工業的革命。
1994年有17户村民率先按上了電話。
1998年,按國家的政策調整了土地30年不變的政策。
2000年,80%的村民安裝了有線電視。
2003年重新改造了大街通村路。
2005年,全村統一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村民飲水問題。

卜家莊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種植業: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畝產200公斤,全村總產量10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600公斤,總產20萬公斤。改革開放後,隨着經濟結構不斷調整,2005年總產量達30萬公斤,經濟作物與農作物進行間作,提高了複種指數。經濟收入不斷提高,2005年種植業收入100多萬元。
養殖業:養豬、養雞及特種動物養殖,是村民最傳統的養殖產業,從村集體的養豬廠、養貂廠到現在的養殖示範户,逐步形成一定的規模和特色。2005年有養雞大户5户,養豬大户4户,特種養殖大户3户。全村養殖收入近80萬元。
第二產業
隨着改革的深入,本村的私營企業蒸蒸日上,個人從事工業、商業服務的人員越來越多。全村2005年轉移剩餘勞動力60多名,有的村民在外學技術從事高職位工作。有的把得到的經驗技術帶回來自己創業。本村的婦女更是楷模,她們利用農閒季節搞刺繡加工,每個繡工每年多收入4000元。經營收入也是本村的又一特長 。
第三產業
經營土豆種有20多年的歷史。起初有兩三户經營,以後逐漸帶動到30多户,他們對品種、質量、進貨、銷售等活動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僅此一項2005年收入近10多萬元。

卜家莊村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建國前,卜家莊村基本沒有受教育的村民。新中國成立後,村裏逐漸建起了小學,有原來的土房,到現在的白馬河小學,使村民得到較好的學習條件。特別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為國家輸送大學生45名,其中研究生4名,博士生1名,軍隊培養幹部6名。
人民生活: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接止到1978年,人均純收入200元左右。改期開放後村民生活逐漸提高。2005年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全村90%以上的户安裝了電話。彩電、冰箱普及到户,摩托車70餘輛,機動車80多輛。
村莊建設:建國初期,全村共有30餘户村民的住房全部是土坯房。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老房改造,統一規劃,擴大了居住面積。2005年在114户村民中60%的户進行了舊房翻新,改善了居住環境。村集體整修了中心大街,通村路。連接了高壓電網、通信電網、有線電視網,統一安裝了自來水等重大變化。

卜家莊村組織建設

1947年李欽茂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卜家莊村黨支部建立,李欽茂任支部書記。
1953年建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卜家莊大隊,李福存任大隊長;
1966年成立卜家莊革命委員會;
1983年設立卜家莊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