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興鎮

鎖定
博興鎮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是山東省博興縣的縣城駐地鎮,是博興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博興鎮面積95.37平方千米,人口93446人。轄53個村委會,53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博城二路5號,郵編256500。農民人均純收入3032元。水利資源豐富。東有引黃濟青輸水渠,西有道旭引黃乾渠,中有勝利河,北有三號支溝,南有支脈河小清河排灌十分便利。社會安定,教育、衞生、賓館、商店、通訊、娛樂等基礎設施齊全,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是理想的投資場所。
中文名
博興鎮
外文名
boxinzhen
行政區類別
山東省
地理位置
魯北平原,黃河下游南岸
面    積
95.37 km²
下轄地區
轄53個村委會,53個自然村
政府駐地
博城二路5號
人口數量
93446人
著名景點
嫌城遺址
樂安城遺
李佐車墓
著名人物
孫炎、任愷、蔣少遊、熊佑、顧鐸

博興鎮地理位置

境內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是連接北京、天津、江蘇、上海的交通動脈,山海關-廣州公路(205國道)從縣城穿過,張店-東營、博興-小營鐵路穿越縣城,與膠濟鐵路相連。距天津港300公里,距青島港、青島飛機場250公里,距濟南飛機場100公里,距濟南-青島高速公路40公里,距濱州-博山高速公路5公里。

博興鎮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成效顯著。多年來,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工業興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實施"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戰略,於2001年實施了與博興經濟開發區的合署辦公。緊緊依託開發區的區位優勢,創新發展思路和管理方式,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力度,使全鎮工業項目建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初步形成了以植物油浸出、精細化工、機械、玉米澱粉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工業經濟。渤海油脂、香馳糧油兩家公司的大豆處理量達6000噸/日,是全國最大的大豆加工基地;華潤油脂公司是全國最大的硬脂酸、甘油生產企業;華興機械集團是全國最大的鋸石機生產企業,進入全國機械行業500強;興糧玉米公司的澱粉產量在10萬噸/年。2004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7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1850.37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6136.66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155%、159%。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00元以上,達到4224元。全鎮共引進縣外投資項目55個,實際到位資金近15億元。招商引資在全市86個鄉鎮(辦)中繼續位列第一,八項指標考核繼續保持領先位次。

博興鎮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公開承諾凡國家、省、市制定或其他地區能實行的優惠政策,博興鎮都施用凡是外地能實行的優惠政策,博興鎮也可借鑑施用;外地沒有的優惠政策,也可通過談判特事特辦。工業用地3萬元/畝,對高科技、高附加值項目可以實行更加靈活的土地政策;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0萬元的項目,由政府通路、水、電到企業牆邊;不管是幹部、羣眾,凡是通過招商引資使工業項目到開發區落户的,除縣內規定的獎勵外,鎮裏再按項目固定投產資金總額的0.5%予以獎勵。

博興鎮農業發展

特色農業碩果累累。鎮黨委、政府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地要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圍繞發展特色農業,突出產品的優質化、特色化、專用化,通過政策引導,龍頭帶動,培植髮展了蔬菜、林果、畜牧、水產、養殖等六大主導產業,加快了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地發展。建成了芹菜、辣椒、肉牛生產基地,"博豐"牌無公害芹菜、"益都紅"制幹辣椒種植面積都在萬畝以上,魯西黃牛存欄量20000多頭,為進行農副產品深加工奠定了良好地基礎。

博興鎮景點

博興鎮嫌城遺址

嫌城遺址位於博城東北6公里處。東北依城頭村,西北靠顧家村,面積100萬平方米,與蒲姑城遺址南北相距五公里。1981年探得城牆基,採集標本有鬲、鼎等器物殘片,為商、周、漢代文化遺存。1982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博興鎮樂安城遺址

樂安城遺址位於今博興縣老城區,該遺址秦漢時期遺存豐富。經學者考證,此地為春秋齊樂安邑、秦漢樂安縣城所在地。

博興鎮李佐車墓

李佐車墓位於博興鎮王木村北1000米處。1981年考察,封土高4米,佔地116平方米,墓前原東西排列石碑3塊。東邊1塊,系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立,碑文:“廣武君李佐車之墓”。中間1塊,現存於博興縣烈士陵園;西邊1塊,系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立,碑身卧於碑座前。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説,此為漢初廣武君李佐車之墓。1982年公佈為縣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博興鎮人物

博興鎮孫炎

孫炎,字叔然,三國魏時期樂安(今博興縣)人,孫武第二十代孫,著名的經學家、訓詁家。受業於鄭玄,人稱東州大儒。著作有《周易春秋》,併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作注。所撰《爾雅音義》一書用反切音。反切音即從此盛行。北齊顏之推作《顏氏家訓》《音辭》沿用其反切音。唐代陸法明《經典釋文》曾引其反切音若干則。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其弟孫歷,魏晉時任幽州刺史,右將軍。孫歷之子孫旗,字伯旗,為孫武的第二十一代孫,曾任荊州刺史、兗州刺史、平南將軍。

博興鎮任愷

任愷,字元褒,三國魏樂安(今博興縣)人。其父任吳為曹魏政權太常卿。魏明帝時,任愷先後任中書侍郎、員外散騎常侍。其妻為魏明帝女齊長公主。晉朝建立後,任門下侍中,封昌國縣侯。任愷非常受晉武帝器重,讓其參與朝政,並命任愷為太子少傅。其子任罕,歷任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兗州刺史、大鴻臚等職。

博興鎮蔣少遊

蔣少遊,北魏博昌縣(今博興縣)人。能刻善畫,好文學。被推薦為中書博士。繼而任太常少卿,後為散騎侍郎。孝文帝時,令其設計並主持製作官服、營建太廟及華林殿、太極殿等。其設計工藝獲世人讚賞。卒後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有文集十餘卷。

博興鎮熊佑

熊佑,博興縣人,明成化五年(1469年)中進士,授鎮江知府。他上書請求赦捐免税,將官庫存糧以平價賣給百姓,救濟災民。他曾修築練湖石堰,鑿通鮑村陳瀆港,避免澇災,灌溉沙田。被稱為有宰相之才。官至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

博興鎮顧鐸

顧鐸,博興縣西隅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進士,歷任浙江山陰縣知縣、刑部主事、汝寧知府、開封知府。嘉靖六年(1527年),黃河決口,領導疏浚趙皮寨河道,引水南流,使開封免遭水災。調任信陽兵備副使,曾鎮壓高寵農民起義軍,升任陝西太僕寺卿。告歸後,積書萬卷,建一書樓。其子顧龍山,著有《雲谷詩稿》12卷。

博興鎮王博昌

王博昌(1906~1938),字傑三,博興鎮王樓村人。1920年代在北平朝陽大學讀書期間兼《北京時報》編輯。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2年曾組織“八?四”暴動。1934年被捕,1937年獲釋出獄,1938年任中共博興縣委書記、八路軍魯東抗日遊擊隊第八支隊十三大隊政委。9月18日,在臨淄與大股日軍遭遇犧牲。

博興鎮魏儒正

魏儒正(1847~1929),字端溪,東姑鄉中辛安村(今屬博興鎮)人,博興縣魏氏眼科創始人。行醫40餘年。著有《眼科集要》四卷和診治雜病的《時疫三書》。

博興鎮王鴻翔

王鴻翔(1900~1981),字仞千,博興縣北關村人。自幼善於鑽研。青年時期先後製造了指南針、手搖磨墨機、木製縫紉機、蒸汽機、小火車頭、磁石電話機、直流發電機等。自制的電燈,轟動縣城,被稱為“神燈”。1931年調濟南交通水利機械製造廠。他製造的電話機,曾在濟南國貨陳列館展出,製造的電池炭精棒,可以與外國貨媲美。1937年輾轉流亡到西安、成都,先後在裕中工廠和四維公司任工程師。1944年基督教會發行的《田家半月刊》發表專題文章,稱譽他為“中國的愛迪生”。1946年到齊魯大學任技師。後應邀兼任成通紗廠技術顧問,曾仿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速落紗機。

博興鎮王法善

王法善(1892~1961),博興縣博興鎮東河東村人。幼時拜賢城村老藝人王化春為師,能熟練掌握單管、雙管、嗩吶、笛子、笙等樂器演奏技巧。用嗩吶吹奏的《畫扇面》《繡花燈》《百鳥朝風》《柳青楊》《柳搖金》《風如松》《三眼炮》和幾十種京劇曲牌,惟妙惟肖。一生收徒10餘人。為養家餬口,帶領徒弟常年奔走於臨淄、張店、周村、濟南、泰安、惠民、濱縣、廣饒、濰坊等地城鄉,吹拉彈唱。其技藝純熟,外號“獅子鼻”,遠近馳名。1957年曾被上海音樂學院聘去任教。1959年當選為博興縣政協委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