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開校訓

鎖定
南開校訓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系列學校的校訓 [9]  ,由南開大學創辦人嚴修張伯苓校長提出。 [1]  [3-5] 
中文名
南開校訓
外文名
Nankai Motto [6] 
提出者
嚴修 張伯苓 [2]  [5] 
校    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1] 
提出時間
約 1934年(南開系列學校建校30週年) [8] 
題寫者
吳玉如 [5] 
南開校訓 南開校訓 [5]
南開大學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出身水師學堂,曾親歷甲午屈辱而立志教育救國,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學校,1934年,“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正式立為共同校訓。 [7] 
張伯苓在《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中説:“南開學校系因國難而產生,故其辦學目的旨在痛矯時弊,育才救國。”20世紀初的中國,救亡圖存是時代的主題,教育救國已然成為一種共識。南開學校初創之時,校父嚴修就提出了“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方針。尚公,即注意灌輸“愛國合義之理”,“務使人人皆能視人猶己,愛國如家”。尚武,即注重培養尚武精神和強健體魄,使學生“發育其身體、嚴整其紀律、造成完全之人格”。尚實,即注重講授“下益民生,上裨國計”的學問,“以期發達實科學派”。就教育理念而言,“尚公”亦即“允公”;“尚武”和“尚實”都有強調“允能”的意味。由此可見,嚴修倡導的“尚公、尚武、尚實”教育方針與南開校訓“公”“能”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可視為南開校訓及表述形式的歷史起點。
“日新月異”一詞正式見於重要的學校符號是在南開校歌的歌詞中。校歌中有“汲汲駸駸,月異日新”,其中“月異日新”亦即“日新月異”,乃是南開校訓核心理念“新”的早期表述形式。20世紀二三十年代,張伯苓先生闡釋“公能日新”的演講甚多,他説:現在中國最需要的,也就是一個字“公”,必須通過切實有效的教育手段“來造成中國所缺乏的公字來”。
大約在1933年前後,南開學校開始明確地用“公”“能”二字表達教育宗旨,南開校訓的要義及表述方式均已初步形成。早就寫入校歌的“日新月異”是一個現成的成語,關鍵在於如何表述“公”與“能”?最終的選擇是化《詩經·魯頌》中“允文允武”為“允公允能”,創造了句式古樸文雅、涵義更為豐滿的校訓表述形式。至此,南開校訓完成了理念提煉和表述選擇的漫長過程。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是南開人獨創的校訓,它是南開教育理念的凝練,也是南開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載體。張伯苓先生在南開學校建校三十週年紀念會上宣佈,南開學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為校訓,致力培養學生“愛國愛羣之公德”和“服務社會之能力”。後來,張伯苓校長進一步解釋南開校訓道:“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南開大學的教育目的,就在於培養具有現代化才能的學生。”“所謂日新月異,不但每個人要能接受新事物,而且要能成為新事物的創造者;不但要能趕上新時代,而且要走在時代的前列。” [2]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表達了南開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品質。
早在南開初創之時,校父嚴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張,並在辦學過程中一直踐行“公能”二義。1934年,校長張伯苓化《詩經•魯頌》中“允文允武”為“允公允能”作為南開校訓。“允”為文言語首助詞,“既、又”的意思。“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養學生“愛國愛羣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與時俱進,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創新和發展。南開校訓作為一種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強烈的感召力量,啓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開人,鼓舞他們為民族的振興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校訓中文標準字體源自1962年4月吳玉如為張伯苓校長夫婦合葬墓碑撰寫的碑文拓片,後加以標準化處理。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