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薰樓

(山西省汾陽市南薰樓)

鎖定
南薰樓,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南薰路與迎新街相交的十字路口中央。南薰,取“薰風南來”之意。薰風又稱巽風,指吹自東南方的和煦之風,應兆人心和善,萬物茂盛。 [2] 
南薰樓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增修佛閣,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1993年進行落架重修,將其整體抬高1米,現存為明代遺構。 [1] 
中文名
南薰樓
地理位置
山西省汾陽市南薰路與迎新街十字路口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    度
17.26 m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20:00

南薰樓發展歷史

南薰樓初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樓下為南北通行的街道,鋪以紅沙石板,車馬行人絡繹不絕。東西裝有大柵欄,其內豎有十餘通碑石,據現存於樓西北角的《增修佛閣龍神廟記》載,初建碑由翰林劉少府及李公撰寫,兩人因佚名而無從考證。此後每隔三十年左右由南關的糾首等人籌資修繕一次。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府,與此同時南薰樓煥然一新。隨着明王朝的逐漸衰落,明清交革,由於世道不寧,直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歷八十餘年後才予重修。清代中後期的修葺,史料乏載,據1993年《南薰樓重修記》文雲,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後,“迄今二百年再未修繕”。 [2] 
解放前夕,南薰樓已是遍體鱗傷,神色黯然,樓下尚存七八通碑石。到1992年實施落架大修前,樓體凋殘岌岌可危,二層樓閣內的神像蕩然無存,樓下的石碑僅剩兩通。歷經“文革”而得幸存的南薰樓,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汾陽縣人民政府於1992年初冬,組織各方力量,對南薰樓進行了落架大修,於次年秋告竣。1996年又對二層樓閣內的神像予以集資補塑。在此次大修中,從最高處的十字橫樑上,發現書有“弘治十三年”字樣的創建年代,由此解開了南薰樓的創建年考之謎。 [2] 
1993年12月28日,汾陽縣人民政府將南薰樓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8年,汾陽市對南薰樓再次進行保護性修繕。 [2] 

南薰樓建築格局

汾陽市南薰樓
汾陽市南薰樓(9張)
南薰樓為單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二層四檐,平面方形,十字脊歇山頂琉璃脊剎,高17.26米。平面設柱16根,外圍一圈檐柱,裏圍四根通天金柱。檐、金柱間以枋木及斗栱後尾相連繫。一層檐柱頭施斷面方形的檐枋一週,其上設五踩單翹單昂斗栱一圈,計24攢。二層檐下設七踩三翹斗拱共24攢。三層檐下設三踩單翹斗拱24攢。四層檐下設五踩雙昂斗拱16攢。一層頂部設藻井,並在東側檐、金柱之間設木構樓梯,可上二層。二層金柱間安裝槅扇門窗。內設東西南北4個佛閣。閣內分別塑觀音、三觀、真武、關公像。樓北面懸掛木質牌匾一方,上題“光明四表”。 [1] 
樓閣上懸掛有一塊橫匾、四塊豎匾、四副瓦聯。橫匾是古匾,懸於南面的第四層檐下正中,內容為楷書“光明四表”。四塊豎匾分別懸於第三層檐下的北南西東四方,皆書“南薰樓”三字,北為行書,師年笑書;南為楷書,景薇峯書;西為纂書,温子俊書;東為隸書,王孟遒書。四幅瓦聯掛在樓下的外圍明柱上,北聯:“風雨顛簸誰知留去存亡,春秋交替再現壯麗雄姿。”師年笑書。南聯:“喜古蹟重新辛酸都付白雲雲,願宏圖大展歡樂盡隨南風來。”。西聯:“四明樓佛光四射四面歡樂,四尊嚴恩佑四方四季平安。”温子俊書。東聯:“迎陽得月瑞氣滿樓,雲蒸霞蔚降福汾州。”王孟遒書。四豎匾及四瓦聯皆為金箔貼字。四豎匾系藍綠色斜邊,框以紅襯底,四瓦聯為黑襯底,北南為凸字,西東為凹字。 [2] 
樓柱為紅色,樓檐以綠色琉璃筒瓦鑲圍灰筒瓦。樓頂的十字脊及各檐的斜脊皆為綠黃相見的琉璃剎。十字脊的中心相交點上,聳立麒麟馱金色葫蘆琉璃雕像,上安避雷針。四端有昂首欲飛的黃色團龍吻獸。每條斜脊上安有小吻獸及站獸,每層樓檐上裝有斗拱,一、二、三層皆為二十四朵,第四層為十六朵,共八十八朵,一層與四層的斗拱較大。 [2] 
整座樓體修築於0.6米高的青石明台上。明台長為12.5米,四邊的正中修有青石台階四級,石階兩側為斜坡。明台的四邊圍以石欄,欄柱高0.7米,欄壁高0.5米。每條邊上有石欄柱八根,共二十八根。柱頭上雕有木瓜、桃子、柿子等造型。欄壁的上端雕立體式如意雲朵。石明台上,四根巨柱直上四層樓頂,每根周徑為2米。外圍列有十二根周徑1米的副柱,撐起檐廊部分。巨柱下的石鼓周徑為2.86米,副柱下的石鼓周徑為1.95米。 [2] 
登樓的固定式木階梯築於東側,沿階梯登上樓閣,方磚鋪地,廊寬三尺。上為第三檐,下為第二檐,檐廊前列有二十八稜木柱,其下修有呈長方形圖案的木護欄,高七十公分。檐廊後四面豎有木格扇,每面六扇,中間的兩扇可開啓,共二十四扇。格內安放着高大的木神閣,高四米餘,寬2.8米,四面有紅柱、挑檐、小斗拱,八稜方柱共十二根,下築一米高的神台。神閣內北祀真武大帝坐像,右手持劍,左腳踏蛇。左立金童,右立玉女;南祀關帝坐像,左立捧印的關平,右立扛刀的周倉;西祀三官坐像,中為天官,左為地官,右為水官;皆手奉笏板;東祀觀音菩薩坐像,左立善財童子,右立龍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