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桐礦區

鎖定
位於重慶市,是重慶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
中文名
南桐礦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地理位置
中國重慶市
現    稱
萬盛區
更名時間
1993年4月

目錄

南桐礦區中國重慶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1993年4月更名為萬盛區

南桐礦區建區的緣由

萬盛區境地處大婁山支脈,是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雲貴高原銜接過渡山區,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有豐富的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石灰石、硫鐵礦、鋁土、鑄型砂、皂土等,尤其以煤炭資源豐富著稱,煤田範圍南起藻渡河,北至木渡河,沿煤層露頭走向長66.5公里,是重慶的煤炭重要產區之—。建區前,境內主要有南桐煤礦和東林煤礦,它們隸屬於西南煤業管理局。由於南桐煤礦和東林煤礦處於四川省涪陵專區南川縣、江津專區綦江縣和貴州省遵義專區桐梓縣3縣交界地區,3縣都分別在各礦設有駐礦機構,以加強與煤礦的溝通、聯繫,為煤礦服務。但是,由於沒有統一的行政管理,便出現了3縣都管或都不管的現象,在工農矛盾、商業物資供應、社會公用事業建設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難以協調的問題,給煤礦的建設發展和礦工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也影響了對重慶工業用煤和生活用煤的供應。 [1] 
1954年,全國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時任南桐煤礦基建隊隊長的馬焱山,是重慶市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之一,在大會期間針對兩礦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調整兩礦所在的分屬兩省3縣管轄結合部的行政區劃,建立統一的地方政權管理機構劃歸重慶市管理,以推動礦區發展並保證供應重慶市用煤的議案。這一議案得到了國家民政部的高度重視。會後,民政部立即責成四川省會同貴州省辦理馬焱山代表提出的議案。 [1] 

南桐礦區過程

①1955年1月21日,國務院以(55)國政常字第6號文件正式批准了四川省提出的報告,同意在四川省、貴州省交界處建立一個統一的地方政權機構,並從“南川”、“桐梓”和“煤礦”中取字確定區名為“重慶市南桐礦區”,為重慶的市轄區,區機關設在萬盛場。該區轄27個鄉鎮,即四川省南川縣第十區所轄除石蓮鄉以外的萬盛鎮、簸箕鄉、鄧家鄉、腰子鄉、大埡鄉、叢林鄉、松林鄉,四川省綦江縣石角區所轄的建設鄉、扶歡區所轄的青年鄉、隆盛區所轄的金靈鄉,貴州省桐梓縣第十區所轄的坪壩鄉、箐林鄉、興文鄉、中朝鄉、上壩鄉、天橋鄉、板遼鄉、茶園鄉、大壩鄉、農林鄉、廟壩鄉、民權鄉、桃子鄉、營寨鄉、王家壩鄉、景星鄉、青山鄉,同時包括南桐、東林兩個煤礦區。 [1] 
②1955年2月6日,重慶市人民委員會開始進行建立南桐礦區的組織準備工作。6月12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覆重慶市提出的報告,同意成立“南桐礦區交接委員會”,明確了交接的原則、步驟,要求人員、財產等一律原地交接。7月6日,“南桐礦區交接委員會”正式成立,組成人員由重慶市人民委員會、貴州省桐梓縣、四川省南川縣和南桐煤礦4方派出,其中由重慶市派出的徐光開任主任委員,四川省派出的張西峯、貴州省桐梓縣派出的孫仁富任副主任委員,負責行政區劃的所有交接工作。交接委員會從7月11日開始交接,至17日結束,僅用了7天時間,共接收了3縣所屬1個鎮、26個鄉和兩個煤礦區,人口23166户、113932人。
隨後於8月15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南桐礦區委員會”,由徐光開、李克廣、張賀3人組成,徐光開任區委書記。8月16日,重慶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成立“重慶市南桐礦區辦事處”,作為重慶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構,履行南桐礦區人民委員會成立之前的臨時政權機構職能,任命徐光開為辦事處主任。同時撤消了原南川縣第十區和桐梓縣第十區行政建制。至此,南桐礦區正式成立。
沿革
建區後,1956年至1957年在南桐、東林兩個煤礦地區和區委、區人委所在地萬盛地區先後建立3個街道辦事處。在此期間,鄉鎮的建制進行過多次調整。1956年1月撤銷原有兩個縣轄區委,將原27個鄉鎮合併為15個鄉;1958年7月又將15個鄉合併為7個大鄉,9月:全區71個高級農業合作社改建為5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1年5月和1962年3月,先後調整為9個和11個公社。
縣域沿革
  • 在四川、貴州兩省交界處,包括四川省南川縣的萬盛、鄧家、大埡、腰子、叢林、簸箕、松林等7個鄉,綦江縣的青年、金靈、建設等3個鄉及貴州省桐梓縣的第十區全區平壩、興文、中朝、青林、上壩、板遼、天橋、茶園、大壩、農林、廟壩、民權、桃子、營寨、王家壩、景星、青山等17個鄉共27個鄉,建立重慶市的市轄區,稱重慶市南桐礦區。礦區人民委員會設在萬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