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巴省藤

鎖定
南巴省藤(Calamus inermis T. Anderson)是棕櫚科省藤屬植物。攀援藤本,叢生,帶鞘莖粗3-4釐米,裸莖粗2-3釐米。葉羽狀全裂,頂端具長約1米的纖鞭,羽片部分長約3米。雌雄花序異型;雄花序三回分枝,長約1.3米,頂端具5-6釐米長的尾狀附屬物。果被明顯梗狀;果實近球形或橢圓形,邊緣近幹膜質,齧蝕狀,具狹的內緣線。種子近球形或橢圓形,稍扁。花果期12-1月。 [1]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地或山地雨林。 [2] 
藤莖質地中上等,是較好的編織原料。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3] 
中文名
南巴省藤
拉丁學名
Calamus inermis T. Anderson [7] 
別    名
盈江省藤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棕櫚目
棕櫚科
省藤屬
南巴省藤
命名者及年代
Becc.,1908 [4] 
保護級別
瀕危(IUCN標準)

南巴省藤形態特徵

南巴省藤
南巴省藤(6張)
攀援藤本,叢生,帶鞘莖粗3-4釐米,裸莖粗2-3釐米。葉羽狀全裂,頂端具長約1米的纖鞭,羽片部分長約3米;羽片2-4片成組排列(而不象原變種為近等距排列),基部及頂端單片着生,披針形或披針狀劍形,最大的羽片長50-60釐米,寬(3.5-)4-5.5釐米,漸尖,具剛毛,有3-5條葉脈,中脈稍粗,邊緣具緊貼的微刺;葉軸上面具小刺或爪,背面具單生或3個合生至半輪生的爪;葉柄很短,上面和邊緣多少具刺;葉鞘上的囊狀凸起處無刺,其餘部分具與原變種相似的刺,即具單生或多少合生的長2-3釐米的近成列的水平或下彎的刺,大刺之間有許多長1-5毫米向上的微刺;托葉鞘很短。
雌雄花序異型;雄花序三回分枝,長約1.3米,頂端具5-6釐米長的尾狀附屬物,每側有6-7個分枝,下部分枝長45釐米,其基部有3-4個長約12-15釐米的二級分枝,上有20個長l-2.5釐米的小穗狀花序,向上部則為不分枝的20個小穗狀花序;一級佛焰苞管狀,具少數爪狀刺;二級佛焰苞管狀漏斗形;三級佛焰苞為不對稱漏斗形,以上佛焰苞均具條紋脈;小佛焰苞苞片狀;總苞稍伸出於小佛焰苞,近杯狀;雄花闊卵形,直徑約2毫米;花萼卵狀,3淺裂;花冠約與花萼等長(未開放);雌花序二回分枝,長約1米,約有4-5個分枝花序,頂端具皮刺的尾狀附屬物;分枝花序弓形,長35-40釐米,每側有6-7個小穗狀花序,弓形,長7-8釐米,每側約有6-7朵花,小穗軸強烈之字形曲折;一級和二級佛焰苞與雄的相似;小佛焰苞漏斗形;總苞託近杯狀,半伸出於小佛焰苞;總苞杯狀;中性花的小窠新月形。果被明顯梗狀;果實近球形或橢圓形,全長2.8-3釐米,直徑約2.5釐米,鱗片21-24縱列,肉桂褐色,中央有深溝槽,頂端暗色,邊緣近幹膜質,齧蝕狀,具狹的內緣線。種子近球形或橢圓形,稍扁,長1.6-1.7釐米,寬1.2-1.5釐米,厚1.1-1.2釐米,表面具明顯的瘤突和窪穴,合點孔穴橢圓形,胚乳嚼爛狀,胚基生稍偏離。花果期12-1月。 [1] 

南巴省藤產地生境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生長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地或山地雨林。 [2] 
南巴省藤 南巴省藤

南巴省藤繁殖方法

南巴省藤種子採集

每年1-2月,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危害的母株,當全株2/3果實由綠變黃時選擇生長良好的果實進行採收。果實及種子處理果實在室內堆放2-5天,堆放厚度不超過40釐米。當果肉軟化時敲打、幹搓、用水清洗,分離、去除果皮、果肉;種子水選後置於室內陰乾。種子宜隨採隨播,若不能及時播種,宜在陰涼處用濕潤的沙或鋸末保存,保存時間不宜超過15天。 [5] 

南巴省藤整地作牀

10-11月對圃地全面深翻,深度20-30釐米,清除草根、石塊及其他雜物,暴曬2-3個月後,敲碎、耙細。宜施腐熟農家肥,施肥量12-15噸/公頃。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於土壤中消毒,或用0.5%福爾馬林噴灑土壤、拌勻堆置、薄膜覆蓋7-10天后撤膜,3-5天后使用。播種苗用寬1-1.2米、高20釐米的高牀;容器苗用牀寬1-1.2米、低於地面5釐米的低牀;苗牀步道寬30釐米。 [5] 

南巴省藤種子處理

種子消毒:用0.2-0.4%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0-30分鐘後洗淨,或者用甲基託布津800倍液浸種2小時後洗淨。 [5] 
沙牀催芽:1-2月,做厚10釐米濕沙低牀,將種子置於牀上,密度1200-1500粒/平方米,種子覆蓋2釐米的濕沙,澆水後用薄膜或草覆蓋,搭遮光度60-70%的蔭棚,隔日淋水保濕,露白後移植。 [5] 

南巴省藤播種方法

播種苗培育:點播,行距15-20釐米,株距8-12釐米,覆土厚度以埋住種子為宜,淋透水。 [5] 
容器育苗:
  1. 營養缽:選用直徑10釐米、高15釐米、底部有孔的容器。
  2. 基質:以40%黃壤、30%赤紅壤、20%火燒土和10%有機肥再加入1-2%的普通過磷酸鈣配成混合土,經過0.5%高錳酸鉀溶液消消毒後製成基質。將基質裝至容器袋的3/5-4/5處。
  3. 播種:將催芽種子點入容器,用基質覆蓋種子,基質離容器口1-2釐米,壓實,澆透水,搭遮光度40-60%的蔭棚。 [5] 

南巴省藤栽培技術

南巴省藤苗期管理

澆水及除草:種子播入後,隔日澆水;第一片葉子展開後,2-3天澆水一次,保持土壤濕潤;進入雨季後根據情況實時澆水。水分過多時及時排澇。圃地每隔2-3周人工除草一次。 [5] 
追肥:播種後3-6個月內,每隔1個月葉面噴施0.2-0.5%的尿素1次,施肥時間應避開正午高温時期,葉面施肥後二天內遇雨水失效,雨停後補噴一次。播種6個月後根部追施兩次三元複合肥,每次230-300千克/公頃,雨季末期一次,次年春季一次,施後淋透水。出圃前三個月停止施肥,避免徒長。 [5] 
去除遮陰:播種4-6個月後,逐漸去除遮蔭物。 [5] 

南巴省藤選地整地

選地:選擇年平均氣温17-22℃,年降水量≥1000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0%,海拔1300米以下的區域栽植;栽植地宜選擇鬱閉度0.6-0.8的成林的柚木、石櫟、台灣相思、海南石梓、麻楝、大葉相思、紫薇等林下,土壤濕潤,土層厚度50釐米以上,pH值4.5-6.5的砂壤土或壤土。 [5] 
整地:塊狀(80釐米×80釐米)清理,穴狀(50釐米×50釐米×40釐米)整地,在原有林分株間行間配置,初植密度不大於300株/公頃。 [5] 

南巴省藤栽植撫育

6-9月,陰雨天栽植,每穴栽植2-3株,栽植深度以苗根莖部與地面平為宜,覆土後稍加踩實。定植後的1-5年內,每年定植穴內除雜1-2次,雨季每穴追施氮肥50克,及時培土;定植5年後,藤叢開始抽莖後,將藤莖牽引到附近的支柱樹上。 [5] 

南巴省藤主要價值

南巴省藤藤皮適宜編織精美席墊、藤器、藤工藝品,藤芯可編織沙發、椅子;藤果的假種皮味甜多汁可鮮食或製作果脯;藤莖嫩尖稱“藤筍”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天然森林保健蔬菜。 [5] 

南巴省藤保護現狀

南巴省藤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瀕危(EN)。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