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史演義

(清代杜綱著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説)

鎖定
《南史演義》是清代杜綱著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説,三十二卷,成書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 [2] 
杜綱於乾隆五十八年寫完《北史演義》後,有感於“補古來演義之悶猶有未備”,又寫了這部《南史演義》,將“東晉之季以迄宋、齊,梁、陳,二百餘年,廢興遞嬗,無不包羅融貫”。但由於題材自身的侷限,宋、齊、梁,陳之迭相嬗代,跡若一轍,致使全書顯得結構鬆散,缺少中心和高潮,在個別人物描寫上,雖不乏精彩之筆,但總的來説,未能構成有機的形象體系。南朝的風尚,不同於北朝,向有“金粉南嘲”之論,當時的“賢者鷺於玄虛”,乃尚“清淡”;“不肖者耽於聲色”,紙醉金迷,作者再現這段歷史,意在於此申明國家興替之道,以示勸懲,所謂“金陵王氣黯然收”,“鐘山何處有龍盤”,當即此書之微意所在。 [3] 
作品名稱
南史演義
作    者
杜綱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南史演義內容簡介

劉裕世居丹徒縣京口裏,家貧,賣履為生,同裏皆賤之,而裕意氣自若。司徒王謐目為當代豪傑,修書薦於前將軍劉牢之,任以參軍之職。牢之子敬宣、甥何無忌一見傾心,與裕結為兄弟。北府豪俊劉毅、孟昶、高雅之、諸葛長民等,無不樂與裕遊i時海盜孫恩作亂,朝廷大恐,命牢之進討。劉裕為先鋒,從騎皆死,裕獨奮戰數幹人,得劉敬宣來援,始脱重圍。於是連戰皆捷。孫恩退入海島,一年後,用盧循計,溯長江而進,直搗京師。劉牢之使劉裕白海鹽入援,裕兵不滿幹人,倍道兼行,至丹徒,裕身先士卒,眾皆鼓勇而進,孫恩狼狽還船。裕又以火攻之,孫恩大敗,遠審入海,三吳乃寧。詔以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
玉山杜時晉幼主安帝在位,琅琊王道子當國,羣小用事,朝政顛倒。兗、青二州刺史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興兵向闞。牢之來諫,王恭不從,反堅邀其共事,牢之不得已許之。道子世子元顯致書牢之,為陳禍福,密相要結,牢之心動,反討王恭。王恭被執處斬,詔以牢之代其任,鎮京口。桓元滅毆仲堪,據有荊襄,兵日強盛,元顯乃命劉牢之為前鋒以討之。桓元反帶兵東下,連敗兩路京兵。劉牢之怨元顯不加禮,欲假桓元以除執政,復伺桓元之隙而取之,故按兵不動。桓元卑禮厚幣以結之,牢之遂許與和,退兵班瀆。劉裕、何元忌切諫,不聽桓元遂得入京師,斬元顯等,大權一歸於己。牢之退兵以來,威望頓減。劉裕見牢之大勢已去,與何無忌不告而去牢之惶急,脊部曲北走,三軍盡散,自縊而死,
桓元逼背帝遜位,自即帝位,建號大楚。三吳大飢,而不加恤,中外失望。劉裕乃在京口與何無忌、孟昶、劉毅、魏詠之、諸葛長民等一十七人聚義,推裕為盟主,斬桓修,定京口。 孟昶、劉道規亦在肯州斬桓宏,收眾過江與裕軍合一,裕率二州之眾,共討桓元,斬勇將吳甫之、皇甫敖,恆元挾帝浮江南走,百官迎裕入建康,推為大將軍。裕乃躬行節儉,以身範物,百官皆肅然奉職。桓元逃至江陵,何無忌、劉毅、劉道軌三將來追,桓元又輕舸西走,被益州刺史毛璩之侄毛佑之所殺。何無忌奉帝還建康,進封劉裕為豫章郡公,領揚州錄尚書事。裕乃修好後秦,秦因割南鄉十二郡歸於晉,又北伐南燕,所至克捷,執燕王慕容超斬之。時盧循受朝命為番禺太守, 雯以徐道復為謀主,乘劉裕北伐未還,寇長沙、豫章等郡,何無忌戰死,中外大震。劉裕乃班師入朝。劉毅欲立功以壓裕望,決意伐循,因輕敵復大敗。孟昶欲奉乘輿過江,裕以為一旦遷動,便自土崩瓦解,卒堅守之。盧循敗,退兵尋陽。劉裕大治水軍,白海道襲番禺,遂平盧循。劉毅知物情已去,心常快快,反謀漸著。劉裕知變,遣王鎮惡暗襲江陵,劉毅敗,自縊死,諸葛長民頗懷異志,劉裕亦殺之。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縱子犯法,以私廢公,劉裕欲黜之,司馬休之乃聯結魯宗之以拒朝廷,檀道濟連克江陵、襄陽,休之、宗之並降於魏。秦主姚興死,關中大亂,劉裕統兵伐秦,所向皆捷,秦主泓降,劉裕留次子義真鎮守關中而身東還:因諸將不睦。長安復為夏人所襲。
劉裕乃廢晉恭帝,即帝位,建號大宋,立義符為太子。未幾,劉裕病殂,少帝即位。少帝狎匿左右,遊戲無節,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等謀廢少帝,並廬陵王殺之,奉宣都幹義隆入承大統,是為文帝,文帝大權既握,殺徐羨之、傅亮、謝晦。彭城王義康勢傾遠近,而慮檀道濟迂異,用劉湛計召其入朝而殺之。時魏方入寇,道濟與三卜餘戰,所向皆捷。義康白壞長城,魏人聞之喜。文帝怒,黜義康而誅劉湛。孔熙先、範蔚宗欲弒文帝以立義康,敗露,賜義康死。太子劭急圖登位,弒文帝。沈慶之輔武陵於駿興兵討之,斬劭,即皇帝位,是為孝武帝,在位八年,朝政日壞。崩,廢帝即位,無道日甚,為主衣壽寂之所殺。湘東即位,是為明帝。其時普天同叛,人盡異心,蕭道成受命討平會稽孔覬,又得蔡興宗、沈攸之各為用命,諸路烏合之眾,即次殄滅。明帝又欲肄志淮北,致薛安都結連北魏,喪師失地、明帝以太子幼弱,故將本支骨肉屠滅殆盡,唯桂陽王休範以人才庸劣得全。明帝崩,幼主昱初立,休範反於江州,蕭道成部將張敬兒斬休範,遂平叛亂。幼主無惡不作,道成憂禍,哥書長子蕭賾,令為之備。會內廷楊玉夫弒昱,蕭道成乃立安成於為帝,卒代宋,是為齊高帝。節儉為心,奢侈悉汰,風俗一變。
及賾即位,是為武帝。武帝崩,遺詔西呂侯鸞奉太孫昭業駑位。昭業狂縱日甚,無復悛改,蕭鸞弒之,立新安王昭文,旋又自登帝位,是為明帝。魏乘機南侵,併力攻義陽,齊將皆有畏志,獨蕭衍奮袂而進,義陽得全,以功除為雍州刺史。東昏侯寶卷即位,荒迷益甚,百姓困窮。蕭衍知齊祚將亡,延攬豪傑,四方智勇之士相率來歸。蕭衍乃興兵。東昏為人所弒,百官迎蕭衍入城。鄱陽王寶寅見蕭衍將篡齊,乃投北魏。蕭衍即皇帝位,是為梁武帝。寶寅請兵伐梁,魏主憐之,乃發六州人馬分路入寇,攻拔義陽。梁將景宗、韋睿和衷協力,卒敗魏軍。
梁武帝好大喜功,聽叛臣王足之言,謂築淮堰可以制敵,大興工役。昭明太子諫之不從。堰成復壞,十萬餘口,皆漂入海。武帝心甚慼慼,延名僧設無遮大會以救援之,一心佞佛,捨身同泰寺,羣臣以錢一億萬奉贖,三請乃許。侯景叛歸於梁,武帝貪其利,納之,封景為河南王,卒致侯景之亂,攻破台城。武帝為景所制,憂憤成疾,再呼荷荷而殂。簡文帝立,誥敕詔令,皆侯景代為之,帝拱默而已。其時京師雖破,外鎮猶強,湘東王繹居荊州,兵力最強,然繹疑忌宗室,每與諸王不睦,弟兄叔侄,互相殘賊,以致一敗塗地。
振遠將軍陳霸先在廣州集義軍討侯景。侯景兩寇江夏,為王僧辯所敗,返京,遽害簡文父子,立豫章王為帝,旋禪位於景,國號曰漢。陳霸先上表請湘東王早正大位,請兵克復京師。湘東王拜為蕩寇大將軍,與王僧辯合兵,進破石頭城。侯景倉皇遁去,為人所殺,暴屍於市。湘東王即位於江陵,是為元帝,因建康凋殘,不樂丞相宇文泰遺兵五萬入寇,大敗梁軍。元帝命取國書十四萬卷焚之街前,卒為魏兵所殺。王僧辯始與陳霸先議立晉安,慷慨仗義,旋以貞陽侯淵明倚北齊之勢歸國,王僧辯改圖納之。陳霸先苦爭數之,不聽,因而殺之,奉晉安復帝位。旋代之,是為陳武帝。即位三年,四境相安。太子昌時羈關中,帝求歸而周人不遣,帝崩,羣臣奉臨川王茜即位,是為文帝。太子昌復求周人,得南歸,侯安都中道害之。
日益驕矜,文帝賜之死。文帝崩,廢帝即位。文帝母弟安戍王廢之,自立嘉霧蘭姜最耋帝。是時齊政日壞,宣帝乃興師伐齊,拔壽陽,復其故疆。宣帝崩,始興王叔陵以銼藥刀斫太子,被殺。太子創愈,即位,是為後主。後主不理囤政,惟以風流為事,綱紀敗壞,上下解體。時隋已代周,隋文帝大舉伐陳,城破,獲後主與張、孔二妃於井,陳亡。 [2] 

南史演義作品目錄

第一卷晉室將亡廊廟亂宋家應運帝王興
第二卷劉寄奴滅寇立功王孝伯稱兵受戮
第三卷楊佺期演武招婚桓敬道興師拓境
第四卷京口鎮羣雄聚義建康城偽主潛逃
第五卷扶晉室四方悦服代燕邦一舉蕩平
第六卷東寇乘虛危社稷北師返國靖烽煙
第七卷除異己暗襲江陵剪強宗再伐荊楚
第八卷任諸將西秦復失行內禪南樂聿興
第九卷廢昏庸更扶明主殺大將自壞長城
第十卷急圖位東官不子緩行誅合殿弒親
第十一卷誅元兇武陵正位聽逆謀南郡興兵
第十二卷子業兇狂遭弒逆鄧琬好亂起干戈
第十三卷計身後忍除同氣育螟蛉暗絕宗祧
第十四卷輔幼主道成懷逆殉國難袁粲捐身
第十五卷沈攸之建義無成蕭紀伯開基代宋
第十六卷縱敗禮官宮闈淫亂臣廢君宗室摧殘
第十七卷救義陽蕭衍建績立寶卷六貴爭權
第十七卷救義陽蕭衍建績立寶卷六貴爭權
第十八卷行亂政外藩屢叛據雄封眾士鹹歸
第十九卷蕭雍州運籌決勝齊寶卷喪國亡身
第二十卷寶寅潛逃投北魏任城經略伐南梁
第二十一卷停洛口三軍瓦解救種離一戰成功
第二十二卷築淮堰徒害民生崇佛教頓忘國計
第二十三卷伐東魏淵明被執納叛臣京闕遭殃
第二十四卷羊侃竭忠守建業韋粲大戰死青塘
第二十五卷侯景背誓破台城諸王斂兵歸舊鎮
第二十六卷除霸先始興舉義王憎辯江夏立功
第二十七卷侯景分屍懲大惡武陵爭帝失成都
第二十八卷魏連蕭詧取江陵齊納淵明圖建業
第二十九卷慕狡童紅霞失節掃餘寇興國稱尊
第三十卷廢伯宗安成篡位擒王琳明徹立功
第三十一卷張麗華善承寵愛陳後主恣意風流
第三十二卷陳氏荒淫棄天險隋軍鼓勇下江南 [1] 

南史演義創作背景

據《南史演義》的“凡例”,該書的作者有感於古來演義,前有《東西晉演義》,後有《隋唐演義》,所以編了這二部《南史演義》及《北史演義》。 [3]  [5] 

南史演義人物介紹

【劉裕】主要人物之一。字德輿,小字寄奴。世居丹徒縣京口裏。家貧,賣履為生,同裏皆賤之,而裕意氣自若。司徒王謐目之為當代豪傑,修書薦於前將軍劉牢之、得任參軍之職。牢之子敬宣、甥何無忌一見傾心,與裕結為兄弟。北府豪俊劉毅、孟昶、高雅之、諸葛長民等無不樂與裕遊。從劉牢之討孫恩,連戰皆捷,詔以裕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桓玄帶兵東下,劉牢之許和退兵,裕切諫之,不聽。他見牢之大勢已去,遂與何無忌不告而去。及桓玄入京師稱帝,劉裕乃在京口與何無忌、孟昶、劉毅等二十七人聚義,共討桓玄。桓玄出逃,百官迎劉裕入建康,推為大將軍。裕修好後秦,北伐南燕,平盧循,殺劉毅、諸葛長民,廢晉恭帝,即帝位,建號大宋。未幾,病殂。 [3] 
【蕭衍】主要人物之一。字叔達,小字練兒。魏攻義陽,齊將皆有畏志,蕭衍獨奮袂而進,義陽得全,以功除雍州刺史。蕭衍知齊祚將亡,延攬豪傑,四方智勇之士,相率來歸。東昏侯為人所弒,百官迎蕭衍即皇帝位,是為梁武帝。武帝大興工役,築淮堰欲以制敵,堰成復壞,十萬餘口,皆漂入海。一心佞佛,三次捨身同泰寺,羣臣以錢奉贖,三請乃許。侯景自東魏叛歸於梁,武帝貪其利,納之,卒致侯景之亂。台城破,為侯景所制,飢餓憂憤成疾,再呼“荷荷”而殂,年八十六。 [3] 

南史演義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六十年(1795)玉峯陳景川局刊本,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鈴木文庫;清同治四年(1865)文德堂刊本,藏國家圖書館。 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説研究資料叢書”排印玉峯陳景川局刊本,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影印玉峯陳景川局刊本。 [2] 

南史演義作者簡介

杜綱(約1740一約1800),清小説家。字振三,號草亭、草亭老人。乾隆時江蘇崑山人。杜綱讀書識道理,老不得志,著書自娛。作有小説《娛目醒心編》《北史演義》《南史演義》等。 [4] 
參考資料
  • 1.    南史演義  .豆瓣讀書[引用日期2016-10-20]
  • 2.    張兵主編,500種明清小説博覽 下,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第1144-1148頁
  • 3.    苗壯主編,中國古代小説人物辭典,齊魯書社,1991.05,第283-284頁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明清小説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0,第1091頁
  • 5.    李夢生著,中國禁燬小説百話 珍藏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04,第371-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