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

鎖定
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坐落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寧校區,中心設施完備,擁有雄厚的科研師資力量。自2011年成立以來,本中心在我國航空領域重大飛機型號的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做出巨大貢獻,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型號研製專項科研項目,多項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飛機型號研製工程之中。
中文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
外文名
Reliability andairworthiness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應用領域
民用飛機研製、生產、使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詳細介紹

可靠性與適航技術涵蓋民用飛機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的全壽命週期,屬於民用飛機研製與運營的關鍵技術,在民用航空工業和民航運輸業的科研中佔據重要地位。
模型 模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3月,研究中心依託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與民航領域的專業優勢和學科基礎,利用與中國民用航空局、航空公司以及中國商飛公司、中航工業集團公司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緊抓國家研製大型客機和大型商用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機遇,針對民用飛機及民用航空發動機的設計、製造、運營、維修的全壽命週期,開展民用飛機和民用航空發動機可靠性與維修性工程、安全性設計與驗證、適航驗證與審定、持續適航及管理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1] 
該中心的宗旨是:在民用飛機及發動機研製、運營、適航等相關方面,開展四性與適航領域的科學和技術研究,為我國民用航空工業和民航運輸業的發展服務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結構

中心目前擁有可靠性與安全性工程研究室、適航技術與管理研究室 、虛擬設計與驗證技術研究室 ,分別開展可靠性安全性適航性維修性關鍵技術研究 [1] 
研究中心結構 研究中心結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師資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中心力量

中心擁有一支由中青年骨幹為主的優秀科研隊伍,已經形成以中青年為主的從中級職稱到高級職稱的結構層次,是一支高學歷的精英團隊。同時,研究中心配備飛行仿真軟件,3D可視化軟件,模擬駕駛艙設備、全套飛機設計手冊等。
科研設備 科研設備
科研設備 科研設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成員介紹

孫有朝,教授、博導,研究中心主任 孫有朝,教授、博導,研究中心主任
孫有朝,教授、博導,研究中心主任,航空器RMS與適航技術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入選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峯”資助計劃,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領域專家。長期從事航空器虛擬設計與驗證技術、大型飛機可靠性與安全性工程、航空器適航性設計與驗證技術、持續適航與風險評估技術等領域的教學、科研與工程實踐工作。主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工信部民機專項、國防基礎預研、民航局重點科技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峯”資助計劃、大飛機專項以及多項型號委託課題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發表論文100餘篇;參編譯著2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申請專利11項 [2] 
吳海橋 吳海橋
吳海橋,副教授、碩導,長期從事飛機系統可靠性工程、系統安全工程等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作為項目主持人或技術負責人先後承擔了民航總局科技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技工業民機專項、中國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大型客機專項與ARJ21飛機專項等十餘項課題 [3]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重要刊物或會議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多失效模式下多模型集成航空發動機運行可靠性評估方法》、《一種基於監測信息融合的航空發動機在翼可靠性評估方法》、《專家系統軟件開發生存期模型分析》,編著《民航特色專業系列教材:航空安全工程》。1999-20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學院,博士研究生;2002-2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2008-2009,英國拉夫堡大學,訪問學者。
陸中 陸中
陸中,副教授、碩導,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科研項目如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面向適航審定的動態、相關、多狀態系統概率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集成複雜機載系統適航概率安全性分析方法研究”;中航商用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橫向課題“商用航空發動機安全性分析技術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發動機專項)資助項目“商用航空發動機概率安全性分析模型與算法”;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民用飛機系統維修性數字化設計技術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青年基金)資助項目“大型複雜系統維修性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民用飛機系統維修性數字化設計技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SCI、EI收錄十餘篇;獲民航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中國航空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4] 
李龍彪 李龍彪
李龍彪,博士,講師,長期從事民用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可靠性、風險評估與適航領域的研究工作。截至2014年已經在其研究領域發表學術論文共計34篇,SCIEI收錄21篇,參與編譯《適航性:航空器合格審定導論》,以第一作者在《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發表論文1篇、《CompositesPartB》發表論文1篇、《JournalofCompositeMaterials》發表論文2篇、《AppliedCompositeMaterials》發表論文4篇、《MechanicsofCompositeMaterials》發表論文1篇、《JournalofReinfrocedPlasticsandComposiets》發表論文1篇;參加了第十屆中日複合材料國際會議(2013,成都)、第七屆高温陶瓷基複合材料國際會議(2010,拜羅伊特,德國)、第八屆高温陶瓷基複合材料國際會議(2013,西安)和第三屆航空器適航國際會議(2013,圖盧茲,法國) [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工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研究方向

1.可靠性與安全性工程研究室
民用飛機與航空發動機可靠性與維修性工程
民用飛機與航空發動機安全性設計與驗證技術
民用飛機與航空發動機人機工效設計與驗證技術
2.適航技術與管理研究室
民用飛機與航空發動機適航驗證與審定技術
航空器評審(AEG)與驗證技術
民用飛機與航空發動機持續適航與管理技術
3.虛擬設計與驗證技術研究室
虛擬維修性設計與驗證技術
智能仿真與可視化關鍵技術
數字化維修與訓練關鍵技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適航技術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中心依託航空和民航學科優勢,重點面向可靠性與安全性、適航技術與管理、虛擬設計與驗證等學科發展的前沿,先後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和型號研製專項科研項目50餘項,多項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於飛機型號研製工程之中。至2011年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申請國家專利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150餘篇 [1] 
參考資料